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批判是知识分子的共性,无论中西,这点都堪称共识。而提及批判,人们往往流于知识分子对他者的批判,而忘却知识分子自我的批判。知识本身和知识分子自身是知识分子自我批判的有机构成部分,只有将两者无间切合,启蒙的使命才能更好地贯彻。白马湖作家群在这方面当属楷模,他们在社会转型期稳健地把持住立场,精确地把握住自身的功能定位,使现代新型知识分子的诞生益为生色。  相似文献   

2.
大学具有以批判精神为核心价值的权利性格,知识分子作为大学权利性格的承载者和践行者,其批判精神内发于求真向善的道德认知,外化为维护公共权利的道德实践。知识分子敢于向权力言说真理,关涉社会价值秩序和人类生存样式的重构,以“牛虻”般的批判精神促使个人和社会不断地自我省察。当下,人文知识的衰落、专业和体制的规训造成了知识分子批判精神的式微,象牙塔内的纯粹理论者逐渐遗失了知识分子原初的意向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教育知识分子是站在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立场上来批判、反思教育现实的一群知识人。在传承儒家文化、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教育知识分子肩负着文化批判与文化认同的使命。教育知识分子的文化批判可以大致分为外在式的批判、批判主义的批判和批判理性的批判三种类型。不同的批判类型将导致不同的文化效果。为了在教育领域中形成对传统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理性认同,教育知识分子应避免外在式的批判和批判主义的批判,从而在批判理性的批判的基础上形成深度的文化认同,最终实现对于文化传统的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4.
从1937年12月到1944年3月,陈云在延安担任了7年的中央组织部部长。在这期间,陈云对中国共产党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形成和发展的贡献有:提出要抢夺知识分子;强调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作用:批判对知识分子的偏见;对知识分子进行耐心的教育;积极地保护知识分子。这些政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阿多诺为当代西方文化精神注入了强大的批判力量,深刻地改变了启蒙运动以来的文化内核和文化走向。反启蒙、非同一性原则和否定的辩证法,是他对20世纪的血腥杀戮和全面异化进行文化反思得出的成果。并且,在实践层面,他通过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揭去了宏大叙事的假面。可贵的是,阿多诺并未丢弃理想之帆,他憧憬着艺术救赎的可能。阿多诺作为独立自由的公共知识分子,感召着后继者的学术良知和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6.
批判精神是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的重要组成,批判主题也是"五四"以后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1940年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批判主题的作品很多,考察这些作品与"五四"同类题材作品的异同,无疑会对把握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流变有帮助。文章认为,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表现出了不自觉的步步后撤,"后五四"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自信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也被逐渐瓦解。  相似文献   

7.
张天翼在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方面倾注了相当多的精力.他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可以归纳为无聊型、苦闷型和退离型三类.在对于知识分子的观照和表现过程中,张天翼始终关注知识分子的心理世界和精神痼疾.并运用独特的叙述视角、幽默的语言和犀利的讽刺手法,来实现作家对于知识分子的严厉批判,完成知识分子群体的自我救赎.这种批判与自我救赎反映出张天翼对于现代知识分子重建历史主体地位的现代性途径的可贵摸索.  相似文献   

8.
《围城》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是其讽刺比喻具有不朽的艺术成就 ,另一方面 ,作者在文本中对表现对象作具有独到很见深度的批判。这种批判 ,体现着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某种关怀。可以说 ,《围城》中知识分子的“品性”,是一个新与旧的杂糅体。与《儒林外史》不同 ,《围城》在表现知识分子的精神理想时也表现了知识分子追求过程中的迷惘、痛苦、失落和怀疑 ,更深一层地给人们提出一个课题 :知识分子该知何生存 ?本文将从解构传统文化内蕴、塑造现代品格、调整知识结构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50年代,在党和政府以学术批判形式集中进行的思想批判运动中,大学生与广大知识分子一道经受了一次无产阶级唯物主义思想的真正洗礼。这场运动为以后大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思想教育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中,为了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杜维明非常强调知识分子的群体批判自我意识.在他看来,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具有这一特性,只是在鸦片战争以后,知识分子救亡心切而抛弃了这一特性,现在应该继承五*四的批判精神,重新培养知识分子的群体批判自我意识.杜维明的这一观点对于推动现代知识分子的自身建设很有意义,但他在论述其观点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1.
从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知识分子形象被批判、被遮蔽的现象入手,分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与作家塑造知识分子的关系.知识分子的被批判、被遮蔽是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中的边缘化在文本中的体现,而作家对知识分子进行观照的他人视角是知识分子立场缺失的表现. 关健词:知识分子;冲突;缺失;血统论  相似文献   

12.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史学工作者把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实践相结合,批判地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采用民族形式和通俗化语言,对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当今正确对待知识分子和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建设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沿着"揭示国民性以唤起民众觉醒"、"剖析新时期知识分子性格与命运以探索革命出路"两条线索,并行交叉地高举现实主义批判旗帜,对封建社会旧的一切施以无情地抨击,为后人树立起一座民族反思与批判的丰碑。而张弦作为新时期颇有影响力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自觉承继了鲁迅所开创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在反封建礼教领域内揭开封建余毒留下的伤疤,深入剖析出新时期群众软弱、麻木的劣根性。同时,在揭示底层人物与知识分子劣根性的基础上,将笔触伸向了鲁迅所没有的批判对象领域,在批判所产生的影响力以及基调上进行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拓新。  相似文献   

14.
对于倡导将哲学三分的人来说,二元论应当受到强烈谴责,那么,仅仅将葛兰西的知识分子思想看作是"有机知识分子"与"传统知识分子"的简单对立,是对其思想解读的偏离.确切地说,在葛兰西那里存在着传统的知识分子、有机的知识分子和批判性的有机知识分子的区分.只有联系他划分三类知识分子时所产生的五个特殊难题,才能更为深刻地阐明批判性的有机知识分子这一概念.这些难点包括:(1)意识的本质源发于批判的有机的知识分子的活动;(2)保守主义的传统的前景;(3)这种知识分子在可能的接受人中所担当的角色;(4)智力工作者的概念;(5)特殊原则所导致的人文主义及全球认知前景的替代物.这些源发于葛兰西对批判性的有机知识分子角色探究时的五个被争议的问题至今仍被关注:首先,批判的有机知识分子的智力行为的接受人缺乏理解的基础何在?其次,这种采用马克思主义术语的知识分子的观点在今天是如何兴起的?  相似文献   

15.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立足于发达的工业社会,就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做了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假设,时至今日,我们工业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是在践行他的这一假设,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曾经他们的身上是带有对制度的批判和关注社会的使命的,然而在工业日益发达的今天,这种批判性却日以微弱,甚至知识分子的定义也悄然发生改变,这种职能的转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一旦开始思考我们就会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面对的还是马尔库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审视当下我国知识分子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性批判者之间精神样态的差异和他们各自所处的政治生态、文化价值、言说的话语环境分疏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下国民性批判的非适切性之缘由。这包括在新的又红又专标准的要求下,当下知识分子已犬儒化;当下知识分子心智、德性成熟水平决定了他们难以胜任进行国民性批判的角色。与此同时,国民性之劣根性已非往昔那样令人可憎,甚至成了可爱之品质;观照和批判国民性的文化价值标准也非往昔那样清晰、确凿;国民性批判会遭遇现时的沉浸于乐观文化的大众、新兴无产阶级和制度批判主义者的抵制。  相似文献   

17.
李洱对知识分子在当今社会话语权的剥夺和主体性的丧失表示了同情,对知识分子的种种表现表示出了更多的失望、不满和批判,对知识分子面对困境所表现出的卖弄知识,把知识转化成情调资产充满了讽刺,对少数能坚守信念的知识分子给予了最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18.
《宜宾学院学报》2016,(9):120-125
话剧《驴得水》以知识分子群体为描述对象,将故事发生的场域抽象地放置于民国边远山村,在"知识分子理想"的包裹之下活现出一幅曲线救人的图景。当堕落过程被抽丝剥茧地呈现之时,知识分子群体的身份面目、现实选择及精神困境也便赤裸裸地显影于世。这不仅仅是对某些知识分子的道德批判,更是对为堕落提供"温床"的社会环境辛辣嘲讽。  相似文献   

19.
在转型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疾病叙事不仅传达了作家对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和精神危机的反思,而且存在着“性别分工”.即,在男作家笔下知识分子的身心疾病或显或隐地都与公共政治有关,象征着其启蒙和审美身份的溃败;而在女作家笔下,知识分子的疾病则往往与性别政治有关,象征着男权文化对女性的伤害和束缚,以及女性的认同困境.知识分子的疾病隐喻构成了作家对历史与现实的批判,并隐含着渴望实现正义、自由、平等、幸福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20.
《红拂夜奔》是王小波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中,作者通过解构元叙事,批判知识分子文化命运;通过戏谑手段,批判知识分子文化处境,同时通过性荒诞描写,批判知识分子文化精神。从作品的解构主义形式人手,并结合捷克作家昆德拉的影响,探讨《红拂夜奔》中的批判精神,将是解读王小波作品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