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媒社会”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社会”概念的 提出与阐述 之所以提出“传媒社会”的概念,是因为现代传媒对计会的介入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深,它以社会同公众之间媒介的身份,将概念中的“社会”以具体形式提供给同媒体发生接触的所有人。从这个角度看传媒,我们通过它所了解的现实社会有拟态特征,也就是说抽象的“社会”经过传媒之手,转化为我们能够感应到的真实,在这中间有个拟态  相似文献   

2.
闫肖锋 《青年记者》2010,(17):93-93
我们都生活在新闻里。普通人如此,传媒人更甚。 传媒营造一个“拟态现实”:在客观真实和符号现实之外,营造出一个拟态现实。于是环球同此凉热。我们的心电图随这个拟态现实的起落而升降。传媒人操纵受众的心情,结果自己也被操纵。  相似文献   

3.
传媒营造的“拟态环境”为人们的思想行为提供参照,对人们的思想行为、社会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拟态环境”理论与实际运用中的表现,对媒介运用拟态环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及影响进行研究,并就存在的问题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一般人都以为新闻是真实的,新闻的生命是客观性;但是,很少有人明确知道新闻报道的根本属性是主观性。客观事实与新闻报道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传媒机构通过“议程设置”对现实环境中发生的客观事实,进行选择、加工、重构而成的“拟态环境”.与客观事实已经全然不同。这种不同的重要原因在于新闻报道的“事实”中已经自觉不自觉、  相似文献   

5.
苑丽萍 《今传媒》2005,(8X):29-29
“拟态环境”,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提出的概念。“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拟态环境”其实也就是经过“加工”后由媒介所展示的环境,它并不是完全真实的现实,而是对现实环境的反映,这种反映或者较为真实,或者虚幻,或者歪曲。  相似文献   

6.
我们都生活在新闻里.普通人如此,传媒人更甚. 传媒营造一个"拟态现实":在客观真实和符号现实之外,营造出一个拟态现实.于是环球同此凉热.我们的心电图随这个拟态现实的起落而升降.传媒人操纵受众的心情,结果自己也被操纵. 最近我一直在琢磨自己所从事的传媒行业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作为一本关注时事潮流的话题刊物,每天在热点新闻中捕捉"嫌犯",看能否大加剖析.  相似文献   

7.
应天常 《声屏世界》2011,(12):20-21
区别于传统样式的拟态式采访.不期而遇地提出问题的采访属于即兴采访。随着我国电视新闻改革的深入,纪实之风日盛,拟态式采访屡遭诟病。日渐式微,即兴采访已经成为记者从业的基本功。那轻松的“灵机一动”或“漫不经心”的提问转瞬即逝,却像一把打开采访对象内心世界的钥匙.那么强烈,又那么真实。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的“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佳 《新闻世界》2009,(8):153-154
人们借助大众传媒所营造的“拟态环境”来了解和认知世界,并据此对自身的行为做出调整。在网络时代,网络媒介也参与到构建“拟态环境”中,改变了原有的传播生态,并由此引发了“拟态环境”的变局。本文探讨了网络营造“拟态环境”的机制,分析“拟态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任陇婵 《视听界》2014,(2):15-16
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李普曼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即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或多或少地与现实环境存在着偏离。如今快一百年过去了,人们要随时把握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似乎还没找到一种比借助于传媒构建的“拟态环境”更好的办法,特别是在大众传媒过剩和人们的媒体意识普遍增强的时代,人们对“拟态环境”的依赖反而越来越强,甚至连日常生活方式也日益媒介化和拟态化。人们在通过“拟态环境”了解客观世界的同时,又渴求自己能够出现在主流媒体以声像、图文话语构筑的“拟态环境”中,成为密集曝光和公众关注的对象,并以此来确认和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及价值。  相似文献   

10.
黄鸿业 《传媒》2015,(4):76-78
通过随机问卷的调查和访谈,调查“反智”主义在青年群体的存在形态与发展阶段.发现“反智”的价值观念已经公开化并扩散,“屌丝”通过自嘲、戏谑、反讽的话语表达,收获挑战精英阶层话语权的快感,大众媒介的“拟态环境”则助推了亚文化“反智”的传播.要消解网络亚文化的“反智”异化影响,需要社会管理者、教育者、传媒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在技术革新和媒介融合的推助下,大部制时代的传媒体制“合并潮流”迎风而起,浪潮翻滚,但困局重重.当前传媒体制“合并潮”的突破发展亟须管理上的引领、扶持和调试.传媒体制变革应积极突破现有制度与意识的藩篱,以“人”为服务之核,形成多领域、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更注重合并之中的“化学效应”,继续整合、深化“合并潮”,以带动整个传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暴风骤雨”般的信息大潮巾,传媒的命运与其说是环境决定,倒不如说是由传媒自身的视觉、知觉、悟性、管理创新和自我发展所决定,即“传媒情商”所决定的。实践证明,“情商”已成为现代传媒广泛应用的一种新的发展战略手段之。低“情商传媒”必将暗然失色,甚至淘汰出局,而那些高“情商传媒”由于看到机遇,抓住机遇,则会取得长足发展,变得强大起来,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3.
符号价值产生的前提是令商品成为承载意义的符号,并为其赋予一个唯一的、颇具社会属性的含蓄意指的所指,令“人”通过消费“物”的社会意义获得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同构”这一意义生产机制期望达到的目的正是如此.只不过“同构”必须借助大众传媒,才能在看似真实的“拟态环境”中,以“润物细无声”式的言说诡计,将在意识形态操控下的符号价值演绎得无比自然.  相似文献   

14.
在媒体工作,听到最多的恐怕是“客观报道”这几个字。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报道必须客观真实是每一家传媒和每一个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受众通过大众媒介所认识的世界,往往不等于客观世界本身.从当前传播媒介在构建拟态环境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拟态环境环境化越演越烈的现象出发,研读《老子》,不难发现老子的传播批判思想对于剖析“拟态环境”问题,进而提出消除当今社会传播媒介拟态环境负面影响之道,富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拟态环境”是在信息社会背景下日益扩大的媒介系统影响力。某一特定时期内的信息集中或媒介聚合会导致“拟态环境”的导向作用凸显。去年下半年CCTV-2推出的经济危机特别节目《直击华尔街风暴》即是典例。对“拟态环境”存在的正反两面性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其正面导向作用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相似文献   

17.
高春艳 《今传媒》2005,(6):25-25
《今传媒》是2004年初由《报刊之友》易名改版,由省人民出版社主办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期刊。定位于“报道传媒、服务传媒、研究传媒,评论传媒”,以“用真诚和真情展示真实的传媒”为办刊理念,致力于“为传媒人、准传媒人,传媒教育者、关注传媒的社会群体做一本传媒领域好看实用的通俗读物”。2005新年伊始,《今传媒》再度改版,逢单月出市场版,以关注传媒,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近日“延参法师”的走红为案例,从媒体拟态环境的娱乐工业、文化消费下的符号特征及娱乐文化消费对文学的影响等深层次角度,阐述现代传媒所提供的过于强调娱乐性、商业性和消遣性的文化产品.其文化意义已被物质利益所掩盖,以致引发大众文化消费倾向的异变和错位的事实,呼吁业界和全社会关注、警惕这种文化消费现象。  相似文献   

19.
数字出版时代,纸媒出版物日渐式微,与之并立共生的书籍设计艺术,为了生存与发展,正通过自我探索,试图找到合适的生存途径.“书筑”“书戏”“书雕”等富有探索性的“书艺”创作观念与设计方法应时而生.“书筑”重在强化三维时空关系,使书籍真正成为真实现实与虚拟现实并存的体验“场所”(Locus);“书戏”强调设计创意点的趣味性,通过“玩赏”“嬉戏”等设计形式,吸引观众参与互动;实用功能性“书雕”则运用“拟态”“仿生”“曲变”等雕塑创作手法,使书籍外观造型雕塑化,用以增加“书艺”的艺术感染力.一言以蔽之,以上所述内容不啻是“书艺”生存有效的自我探索方法.  相似文献   

20.
当年在海湾战争中曾令世人刮目相看的CNN,如今在“做人不要太CNN”的网络声讨中,让我们感到愤怒和恶心。在“新闻真实”、“职业道德”的谴责和反击声中,我们想到了好多年前托夫勒使用过的一个著名判断:颠覆性传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