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源于生活,是生活智慧的结晶。教学中从生活现象为切入口,使教学内容扎根于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物理问题,通过对物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从而深化所学内容,让学生感受物理之美、生活之美。  相似文献   

2.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要达到此境界,必须具备审美能力。什么是审美能力呢?那就是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课承载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责任。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就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让学生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  相似文献   

3.
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郭枫的抒情散文<空山鸟语>记叙了自己在远离尘嚣的空山里聆听鸟鸣的感受,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表达了作者浓郁的思乡念国之情.作者把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表达出的意境之美、语言之美、结构之美,令人久久回味.<空山鸟语>在艺术上充分表现了郭枫散文的结构严谨、抒情真挚、语言生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人体运动美是身体的运动之美,是人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美,是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运动是体育的基本手段之一,也是人健身的主要手段之一,人体经过运动才能实现健身长寿的目的,人是运动的主体,又是运动的客体。"健康、力量、美丽"是人类所追求的身体状况的最高境界,而健美操运动,无论是健身健美操还是竞技健美操无不处处表现出"健、力、美"的特征;在健美操运动过程中既遵循对称、和谐、统一、整齐等美学的形式法则,又体现体育特定的健康、力量、速度、协调、灵敏等运动美学与锻炼的价值。为此,本文通过对人体运动美进行探析,针对如何在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动美感,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帮助学生在学习健美操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审美能力,实现健美操特有的美学与观赏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材里所选的文章,大都是文情并茂,内容丰富,思想性和艺术价值都很高的美文。充满自然之美,社会生活之美、艺术之美。灵活运用这些材料,积极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6.
我曾看见过这样一段话:“早春,语文替生活描眉,美变成了彩蝶,在花园里追逐。仲夏,语文为生活梳头,美变成了瀑流,在峭壁上飞落。生活是抒情诗,美是林黛玉、语文的性格很纤弱;生活是男子汉,美是铁木真,语文的性格很旷达。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一定有语文……生活是山川大地,语文是日月星辰;生活是森林原野,语文是赤橙黄绿;生活是原始神话,语文是夸父逐日;生活是摩天大厦,语文是嫦娥奔月。生活是美的襁褓,语文是美的外在形象,美装点生活,语文是美的气质和神韵。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语文是什么?语文即生活。  相似文献   

7.
<庄子>提出的"逍遥游"的生活方式与人生境界亦成为郭象理论的归宿.从性分论这种本体论出发,郭象认为,最佳生活方式在于追求符合和顺遂主体之真性的生活,理想的人生境界是追求一种即世间的逍遥.适性逍遥说显示了最高的个人意识,安顿了纷驰的性命之情,处于乱世的魏晋人士,遂能各得其所得,各美其所美,各是其所是,各然其所然,以安于所受而达于逍遥之境.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这就向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新任务。 美育,是指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树立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教育;是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灵魂、美化人们生活的教育。在现代化教育中,以美去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情感、审美意识,并使之获得高尚的审美  相似文献   

9.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支分流。古往今来,“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黄宾虹画语录》)的壮丽风光,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他们在这里吸收生活的营养,吐纳天气之灵气,陶冶性情,把自己对天地自  相似文献   

10.
本文指出陈章武坚持把阅读、思考与写作,视为自己的一种生命方式,深入宏扬人文精神,执着探寻文化血脉。在大江南北,祖国上下唱响一曲曲美的赞歌!章武的散文,最令人欣赏的是构思美。构思美是作者在文章的立意、章法、结构、风韵等各个方面总体显现出来的美感。构思之美妙,似乎还与提炼开掘的独特角度有关。章武面对自然景物常常是从人文精神的角度来进行生命感悟。章武散文的构思体现的是一种大美。章武的散文较少抒发个人生活细微的感悟,较少咏叹一己恩怨,更多地是从文化、思想、历史与哲学的角度去探讨更为广阔的命题。散文的构思美实际上就是作家心灵美在文章中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1.
声乐艺术之美在于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地再现人的情感世界。歌贵有情 ,情能动人。歌唱艺术表现的目的是通过感动人传达思想感情 ,歌唱者只有把观众视做自己的亲人 ,以真心与真情去倾诉声乐作品的喜怒哀乐 ,才能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真实 ,这就要求歌唱者对声乐作品的内在情感具有准确把握和理解。要做到这一点 ,歌唱者必须注意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增加生活阅历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朝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妇女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呈现出少有的新气象:她们极力追求服饰美,精心装扮自己;主动积极地接受文化教育,才识过人;在两性婚姻生活中,大胆表露自己的真情,追求男女平等,努力维护自己理想的婚姻生活.妇女们的这种生活新气象,给动荡黑暗的魏晋南朝时期增添了不少鲜亮的色彩.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扬琴新曲《落花·夜》的演奏分析,描摹和梳理了《落花·夜》意境美与音乐之声的创生及由来:意境之美由美好心灵创造,音乐之声由熟练手法而生。乐由心生,"乐"是人们对生活、情感的一种态度,随心境而变化,且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感性,而演奏技巧则是对这种感性的一种理性支撑。足够的理性练习(对节奏、节拍、音准、时值、音色控制能力的练习)是理性演奏的基础,没有理性演奏的支撑再美好的曲谱和情感也无法通过演奏表现出来;但是真正能打动人的音乐其实是人类最深刻的内心生活和人们的感性表达。在扬琴演奏中,要准确把握理性演奏与感性表达的平衡和适度原则。美好的感性表达与熟练的理性演奏融会贯通,就会营造出深邃的意境之美,流淌出感人肺腑的音乐之声。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中西方体育文化对女性身体审美观的影响,旨在树立健康科学的女性身体审美观。主要结论:在中国体育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女性身体审美观的特点是柔弱美,气质美,静态美;在西方体育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女性身体审美观的特点是:健壮美,力量美,动态美。建议:取中华之正气,抑西方之人欲;习西方之健力美,革中国之病弱美。  相似文献   

15.
物理学的美学价值及其教育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究了如何在高校自然科学教学中体现其文化和审美价值,以促进学生知识结构中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文章从物理学规律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入手,讨论了物理学的简洁与普适之美;守恒与对称之美;统一与和谐美之;实验设计之美;理想模型之美;数学方法之美,并一一阐述了它们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台湾当代散文是中国当代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台湾读者心目中占有文学的正统地位。台湾当代散文的发展经历了承传时期、革新时期、多元时期三个阶段。它最主要的题材有五类:一是眷恋乡土,抒写乡愁;二是品味生活,感悟人生;三是描写人类之爱,讴歌人情之美;四是描绘自然美景,关注生态环境;五是弘扬民族文化,赞颂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7.
真正的诗     
当代诗作存在三乱三无现象:意象混乱、思维混乱、语言混乱;无节奏、无旋律、无真情实感。诗歌的革命、改革、创新,总得有个底线。诗人是社会、时代和人类感官的代表,他的痛苦与欢乐应深深地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真正的诗歌,是时代的记录,是前进的鼓声;它抒写的是人生之旅,谱写的是心灵之歌,喷射的是感情之火,闪射的是思想之光。真正的诗歌,具有诗情、诗景;诗美、诗味;诗眼、诗魂。真正的诗歌,景真、情深、意美、语警。真正的诗歌,以生活为源泉,在人民的沃土中萌芽;以感情为生命,在爱与憎的血液中铸型;以思想为灵魂,在真善美的熔炉中升华;以想象为翅膀,在灵感的彩翼中飞腾。  相似文献   

18.
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传承文化的作用,更具有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类审美情趣之功能。在科技的发展和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传统武术的美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现状相比,传统武术对于创造和谐社会、缓解人们心理压力,以及在培养人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作用越显重要,形成对现代生活完美的补充,可是,对于传统武术美的定位和评价,目前尚未有一个系统的理论。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结合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从传统美学的视角对传统武术美进行再认识,旨在为揭示传统武术美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9.
爱美是人的天性,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美的方式。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追求美的客观条件,同时,也从不同程度上有助于满足中学生追求美的强烈愿望,但是,由于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  相似文献   

20.
弥渡山歌是南北文化交流的结晶,是历代劳动人民创作的积累,是弥渡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弥渡山歌注重衬词和色彩的应用,这有效地增加了歌曲的感染力以及形象美、情味美和含蓄美。在山歌中,设问句和反问句所营造的情境,让听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而起兴句的运用,又使人感受到生活细微处的情趣。正因为弥渡山歌深厚多样的艺术特色,才使其艺术生命长久不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