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继续教育目前存在缺乏市场调研、资金投入不均衡、轻视非学历教育、专业设置结构失调等一系列问题.文章总结了国外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现状和特点,从办学定位、管理机构、课程体系、学习方式和经费来源等方面分析国外高校继续教育的成功经验,并对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柳州师专学报》2019,(4):137-140
高校辅导员身份的变化和演进大致可以划为三个不同阶段,即从单纯的政工干部到兼具专业教师身份的认可,再到多重身份的落实,每个阶段都赋予辅导员不同的时代课题。这既是社会对高校辅导员作用的充分肯定,更是社会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职业素养要求。因此科学定位高校辅导员角色是实现社会对他们自身身份认同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继续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大众教育行为,具有公益性和效益性的双重功能。高校作为继续教育实施的主要载体,因发展历程、办学定位不同,发展并不均衡。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应研究构建区域高校继续教育联动平台,实现继续教育的协同效应,运行三种"联动"机制,即区域政府-高校联动、区域高校-高校联动、区域高校-企业联动,整合资源、增加实效,更好地发挥继续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  相似文献   

4.
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愿景设计是构建高质量继续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规划和目标定位。根据党和国家对继续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基于新发展理念和加快构建继续教育新发展格局的实际,本文深入研究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愿景设计的价值遵循与理念依据、目标定位与创新发展、实现路径与主要标志,科学规划了突出彰显价值引领的涵盖高校继续教育全过程各环节的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愿景设计。  相似文献   

5.
以大学继续教育学校定位为研究之聚焦,并非主观臆想产物,而是当今中国教育生态变化以及相关群体行为缺失的综合考量结果。应然意义的大学,系特定语境下继续教育管理机构、面向指定对象之继续教育实体、继续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组织等三个不同角色的综合体或复合交织体。要从不同维度系统探讨大学继续教育学校定位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步入学习型社会的重大转型期;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是我国实施继续教育的中坚力量,受观念、层次、区域、定位等因素影响,在转型升级进程中必然会遭遇各种困惑或无奈,但在质疑和博弈过程中始终不能偏离国家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的中长期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尤其要厘清转型期继续教育的目标定位、关键节点以及路径对策,重点实现继续教育由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的转移。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作为国家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和人力资源培养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目标和任务就是为国家、组织和个人持续发展赋能,为实施国家发展战略服务。通过剖析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目标定位,进一步提出通过整合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等教育模块、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数字化转型等实现路径,助力高校继续教育主动适应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积极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促使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开启转型之路,这是时代之需,同时也是自身发展之需。如何实现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既需要明晰理念、分析内涵,也需要在实践中通过重新定位转型目标、拓宽高校继续教育职能、改革机制体制、形成品牌特色等路径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高校青年教师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现在和未来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成为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身份认同理论的理解,从制度性权利的外部他者认同和心理性认同的内部自我认同的两个方面有助于解读高校青年教师的身份认同,发现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具有的多重身份和自我迷失特征,以此来建构高校青年教师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0.
地方高校的继续教育是我国继续教育领域的中坚力量,为我国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科学合理的定位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定位应结合自身的实际现状,在科学原则的指导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即社会回应和个性回归,对其继续教育办学进行科学定位。  相似文献   

11.
目前,普通高校在发展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对其定位、市场属性、质量诉求、官学研合作的迫切性认识不到位的问题。高校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发展继续教育是高校的一项基本使命、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和高校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要重新定位继续教育,通过明确发展思路、探索科学发展模式、建立完整的发展制度、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合作的专业团队等路径,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略论继续教育的研究对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继续教育作为一个客观实施形态是普遍存在着的,要使继续教育发挥它的作用、实现它的功能、体现它的价值,对继续教育进行必要研究就成为推动继续教育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受华中师范大学孙绵涛繁授关于教育研究对象的启示,根据继续教育内的逻辑联系,我们可以把继续教育诸多复杂的客观现象归并为四个基本范畴作为研究对象。即继续教育活动,继续教育体制、继续教育机制、继续教育观念。一、继续教育活动继续教育的活动是实施继续教育的载体。它主要有两大方面的活动组成:继续教育的教学活动和继续教育的管理活动。继续教育的教学活…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作为继续教育开展的主体机构,当前在继续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发展误区,主要是过度的市场化、办学模式普教化和忽视继续教育的均衡性功能。这些误区的存在,使得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不顺畅。为此,应该从继续教育发展理念上对其予以重新定位,在这些基本理念的指导下,高校继续教育应该从发展思路、办学模式、师资队伍、制度建设和发展环境等五个方面对其重新定位,进而促进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终身教育的视野来审视当前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分析当前高校继续教育的现状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进而从如何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方面阐述高校继续教育的重新定位与转型发展,将对高校继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经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教育综合改革,对高校继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带来了新挑战。转变发展定位和发展路径既是高校继续教育进一步提升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又是高校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客观要求。本文从发展定位、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四个方面探讨了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路径,以期对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高校高质量继续教育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重要载体。高校高质量继续教育体系建设要以突出价值引领为统领,结合高校继续教育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应承担的责任义务,以及新时代教育教学、教育评价等特点和内涵式、高质量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基于此,系统分析和研究了高校高质量继续教育体系建设的目标定位、指导原则、治理体系、制度供给、教育要点、实施赋能、质监评价等基本内涵,为建设高校高质量继续教育体系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实践经验和方案路径。  相似文献   

17.
高校继续教育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紧跟社会发展需求,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优化继续教育供给内容和结构,实现转型发展.因此以学历继续教育办学为主的部分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重新调整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陆续部分或全部退出学历继续教育办学,转而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通过分析研究教育部所属部分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办学现状、退出学历办学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风险,探究了优化教学站点管理的相关措施及思路,给出了完善高校学历继续教育退出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经过近四十年的实践探索,经历了学历继续教育、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存,到今天学历继续教育向非学历继续教育转型三个阶段。由于非学历继续教育先天的边缘地位导致高校对继续教育定位的模糊和摇摆,后天的培训导向导致其教育初心的淡化和偏离,以及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叠加,使得当前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过度市场化、持续边缘化以及规范化和专业化不足等问题。只有从国家宏观层面加强政策引导、学校层面明确其职能定位、继续教育自身层面推进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运营,才能确保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颁发与实施,凸显了研究学生角色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也为研究学生角色提供了机遇和可能。新课标情境下,“学生”仅仅是制度身份,学生不能仅仅定位为“受教育者”角色,而是多重角色的整合。实现新课标情境下的学生角色,就是促成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角色向新课标意义上的学生角色的转换,这是新课程标准实施必须正确应对的挑战,应积极探索学生角色转换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身份性质经历了多次变迁。准确把握辅导员的身份性质,有助于科学指导辅导员的工作实践,客观评价辅导员的工作成效,有效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为高校发展提供支撑。文章在综述现有关于辅导员身份性质不同定位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可以借鉴语言学中的相关研究,引入语用身份的视角,以便微观考察辅导员的多重岗位角色,进而为评估其谈话工作的沟通效果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也为提升辅导员的语言沟通技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