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道德教育知性化的根源在于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以及技术至上主义的发展和过度膨胀。知性化道德教育成了“理性化”、“科学化”的教育,其根本缺陷在于将道德教育局限于科学理性的世界,而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根基在于生活世界。要摆脱高校道德教育目前面临的困境,必须超越这种知性化发展倾向,使“理性化”、“科学化”的道德教育重新“生活化”,真正实现高校道德教育从知性化向生活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教育行动研究法中的“行动”,指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活动、行为、情节等。简单地说,教师的工作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教育教学行动构成的。这些行动有些是有意识、有计划、有明确目的的,有些则是无意识、偶然的、随机的,而且由于学校工作的标准化、程式化,教师的许多教育教学行动甚至是不需要考虑的“惯性动作”或“机械操作”。当教师的职业生活被这些大大小小、有意无意的行动填满了的时候,便无暇深虑或忽视了这样一些问题:繁忙行动背后隐藏的教育真谛是什么?行动的理由和动机都是合理的吗?我应该怎么做?我还能做什么?怎样使行动的效率、效果、效益更好、更大、更有创造性?若要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需要对自己的教育行动进行一番“研究”,或者说使行动接受“研究”的监督和指导。如果这样做了,我们就已经打开了行动研究的大门。  相似文献   

3.
教育行动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的观念已广为流传,教育行动研究是培养科研型教师或教师在职培训的群众性研究范式。本文根据行动研究的特点和方法,着重阿述一个有意义合理的行动研究计划的几个主要环节,以期为教育行动研究者提供一个研究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4.
作为“文化人”而存在的乡村教师对城乡文化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乡村教师研究的热度持续高涨,但是以文化为切入点的乡村教师研究在知识生产的逻辑起点上似乎出现了“路径依赖”,需予以反思。借助“结构—主体—实践”的框架反思相关领域的知识生产逻辑,发现研究者对城乡文化结构与现代性问题、乡村教师的身份与资本特征、乡村教师的文化再生产与生产等方面的无意识立场是展开相关研究的起点性假设。在上述维度上,已有研究分别有着“冲突—回归”或“共生—发展”的结构假设、“问题主体”或“优势主体”的主体假设、文化传承或文化创新的实践假设等潜在假设。面向新型城乡关系的政策逻辑,相关领域的知识生产需突破“学术无意识”,并回到现实逻辑本身,把握城乡文化的差异与共生、主体的问题与优势、实践的继承与创新等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5.
教学材料,简称“教材”,指所有能将教学内容变得易于理解,用于鼓励、改善和促进教与学的材料。教科书是具有典范性的教材,但不是唯一的教材。作为典范性的教科书,教材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有丰富的情境化教学材料的支撑。一线教师和学科教育研究者都应将开发情境化教学材料作为己任。电影《我不是药神》从素材向教学材料转化的研究展示了一个支持德育学科单元教学的教材开发框架。  相似文献   

6.
促进知识结构化是新课程改革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要求、优化知识教学、促进深度学习而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当前的知识结构化教学研究因存在较为严重的经验化倾向,使得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欠佳、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有限。循证教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由于认识论视角下指向深度学习的知识结构化是知识的本体结构、认知结构和实践结构“三位一体”的表征结果,因此促进课程知识结构化的循证教学需重点围绕这三个维度的结构化进行设计和实施。具体而言,在教学设计层面,根据循证医学的“5A”框架,从提出问题、获取证据、筛选证据、应用证据、评估证据等五个环节依次展开基于证据的“教学评一体化”干预教学设计;在教学实施层面,结合教育行动研究方法,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螺旋式掘进方式展开基于证据的知识结构化教学,并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知识结构化等3个维度、15个观察要点对影响学生知识结构化的因素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观察和评价,在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化的同时,为新一轮循证教学提供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7.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之行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行动研究1.什么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非正规的实验研究,它是指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专家、学者、或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有系统的研究,以讲究实际问题解决的一种研究方法。本世纪70年代,行动研究用于教育领域,且将教师研究的重要性推到醒目的位置。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行动”和“研究”一直处于分离状态,科学研究者缺乏实践而凭假设搞研究,其研究结果因不结合教学实际而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而学科教师能针对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但因得不到专业研究者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所谓行动研究,是指研究课题来自教师的实际需要,研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由教师和专业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成果为教师理解、掌握和应用,研究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改善教学行动为目的。  相似文献   

9.
如何进行个案研究及撰写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案研究,顾名思义,是指研究者对个别对象进行的研究。“个案研究”可以归入教育研究方法中的“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适应于小范围进行的教育改革或探索,这种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较科学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建立某个完善的理论体系。行动研究是在行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以“物质成分探究”一课为例,采取基于个案的行动研究方式,利用PCK框架及量规评价每一阶段教师L的PCK,数据表明教师L的PCK各成分均得到有效发展。学科理解研讨有效地促进课程知识、评价知识发展,学习任务为策略知识的精细化设计提供载体,有学生参与的教学实践是提升学生知识的最佳途径。研究得到以下启示:学科理解为教师PCK发展奠定重要学科基础,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行动研究为教师PCK发展提供场域和路径。  相似文献   

11.
行动研究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张将“行动”与“研究”合二为一,鼓励研究者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对实践活动所遭遇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强调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深受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喜爱。但是,通过对最近6年有关行动研究文献的分析,发现研究者在应用行动研究方法时,主要存在6种误区:有行动无问题定义、有问题无原因分析、有计划无方案论证、有方案无动态变通、有观察无评价反思、有反思无阶段循环。这些误区主要是因为研究者没有厘清“行动”与“研究”的学术内涵。行动研究中的“研究”当指科学的学术逻辑,而非工作逻辑和生活逻辑;行动研究中的“行动”当指有意图、有准备的行动。行动研究重视系统化的方法探究,既是行动,更是研究。教育研究者在应用行动研究方法时应遵循研究的共同规范,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教师专业学习作为教师学习的核心,是指教师持续不断主动地凭借一定的反思工具,对其真实工作境况进行分析和改进,以提升教师专业实践知识和能力。丹尼尔森教学框架是一个补充的促进教师反思其教学实践的行动性框架,教师利用此框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学习,唤醒教师的专业认同感,重塑教师的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期导读     
行动研究因其结合研究与行动,并针对行动中的问题与弊端展开深入探究,故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现"教师即研究者"的理想,同时还可以成为建设研究型学校文化行之有效的方法。正因为上述种种优点,行动研究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期相关专题文章对行动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随着行动研究的日益扩张,其隐含的教学知识观渐渐浮出水面。在行动研究者看来,教学知识总是具体的、情境化的,这一知识观对传统教学论研究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期刊发的分析文章对此做出应答,以证明行动研究与其他研究一样,有其内在的限度与不足。  相似文献   

14.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后,教师角色的内涵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课程执行者”“课室管理者”拓展为融教学、管理、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角色。在当今各国普遍重视教师教育的热潮中,教师当研究者,或鼓励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已被视为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我们需要怎样的网络教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开展教师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已成为共识的今天,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和研究者们纷纷采用不同的形式,或搭建或利用已有的网络平台,开始了信息技术学科方面的网络教研。然而,网络教研毕竟是新生事物,究竟是否需要开展?应该怎样开展呢?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职学校校本课题研究”还没有引起职教研究者的注意,对其开展探讨,对于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既具有基础性、现实性意义,还具有创新意义。其内涵是指以学校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本校教师为主要研究者,在本校内部组织和进行的课题研究;具备促进教师自我成长、促进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成果、促进教师教科研能力、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提高的三大作用;开展的策略为课题研究校本化、课题研究主体责任化、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化。  相似文献   

17.
教师要成为一个研究者,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艰苦的,需要一定时间,仅仅靠行政命令是不能完成这个转变的。我们的体会是:只有教师的“心动”,才会有教师的“行动”,有了行动,还要让教师“激动”,换句话说,让每一个教师成为研究者,必须让广大教师想  相似文献   

18.
当前,“校本研究”已被视为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之依托。校本研究,还有某些形式如行动研究、叙事研究之类,有时也指“教师研究”或“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但“校本研究”是否可归结为“教师研究”,还不清楚。不过,“研究型教师”或“教师即研究者”,当前不仅指一种教师类型,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高价位价值导向和目标,所以,这里就含义比较明确的“教师研究”(这里的“教师”单复数均可)做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19.
教师专业发展已经越来越被视为决定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因素,教师知识是教师专业化中需考虑的重要内容.舒尔曼最早提出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后,研究者形成了不同的教师知识研究的理论框架.西方对教师知识的研究经历了三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区别教师的知识与学科专家的知识,这使得对教师专业化的讨论成为可能;关注具体教学内容的特定知识,对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具有了具体内容;关注官方课程知识,对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关注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教师知识研究的发展路径体现出了教师专业化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知识研究的专业化路径的探讨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并最终服务于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20.
行动研究兴衰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国外一种引人注目的研究方法。所谓行动研究,就是“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行动者”主要包括中小学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如果专家学者(研究者)直接参与中小学的教学或管理,则这些专家学者也算是行动者。行动研究自产生至今,经历了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