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学科创新团队是当代知识生产的重要组织形式。基于行动者网络和知识网络理论,构建了"物质网—知识网—文化网(M-C-K)"耦合的行动者网络模型和跨学科创新团队"M-C-K"群体行动者网络模型,分析了跨学科创新团队知识生产的"M-C-K"网络协同进化机制,论述了跨学科创新团队知识生产的过程、形式和动力。  相似文献   

2.
特定的社会化科学结构与主体创造性思维的交互作用是跨学科研究的创意来源。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和创造性思维理论分析跨学科团队的知识创新过程,引入创新单元和创新个体之间的知识创新与认知扩展的互动关系视角建立跨学科团队的知识创新模型,揭示多学科知识和创造性思维在内的异质性整合和认知调整,解释创新个体间知识关联与运动促进认知发展过程,和实现跨学科团队知识创新目标的本质。通过对模型性能及影响因素的仿真分析得出,累进式知识创新和激进式知识创新改变网络的知识分布状况,共同扩充个人和群体的知识存量,提升跨学科团队整体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在提倡“文理交叉”的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识别跨学科潜在知识组合,并分析其合作方案的可行性,对于把握跨学科创新方向、推动学科转型与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多路径分析和全文知识提取,构建跨学科潜在知识组合合作潜力识别模型,从路径连通性、平衡性、有效潜在路径数三方面反映两知识的合作潜力,并以图书情报学“引文分析”领域为例,全文提取2016—2020年研究文献及其跨学科参考文献关键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实证表明,该模型能够通过多组已形成知识路径识别平衡性较好的跨学科潜在知识组合,并发现“引文网络—技术跨越”“相似度分析—激活函数”“聚类分析—扩散曲线”等识别结果具有理论合作可行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论跨学科创新团队的异质性知识耦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跨学科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形式之一,从活动的角度看,其本质在于异质性知识的耦合,即不同学科科技知识、理论方法、组织知识以及文化知识的耦合;从团队的层面看,跨学科创新团队就是由若干异质Agent构成的"多Agent系统",并对应一个较大的知识空间.跨学科知识创新的过程就是包括不同学科的文化知识、组织知识在内的异质性知识相互耦合,推动整个知识空间的不断拓展和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知识生产模式快速转型的背景下,跨学科研究作为解决社会重大问题和传统学科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内在要求,在知识生产领域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基于单一学科和跨学科结构的科研模式之间存在多个层面的张力,给跨学科研究的长足发展带来诸多挑战。这一现象源于基于单一学科和跨学科结构的知识生产模式之间相互依存却又相互矛盾的关系,即“跨学科悖论”。剖析这一矛盾关系,有利于深入了解跨学科研究发展的动力机制,理解其发展困境的呈现形态与内在成因,对促进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悖论”的管理学定义出发,对“跨学科悖论”的概念进行界定;从科学知识生产体系功能的视角,对“跨学科悖论”的成因进行分析;根据“制度性—认知性—主体性—组织性”的四维分析框架,对“跨学科悖论”的多层次内涵进行分析;以跨学科研究不同阶段的实践挑战为线索,分析“跨学科悖论”带来的影响。最后,面向不同维度的“跨学科悖论”,从制度设计、认知要素整合、多元主体参与、组织结构创新等维度,提供“跨学科悖论”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在企业中,科技创新团队知识共享对推动企业技术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方法/过程】运用超网 络分析方法对某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的项目型科技创新团队进行分析,以科技创新团队的人员为节点,以科技创 新团队为超边,以科技创新团队合作申请专利的次数作为超边的权重,构建基于加权超图的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合 作申请专利超网络,对所建的超网络模型有关拓扑结构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然后构建基于节点扩散和超边扩散 的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合作申请专利超网络中的知识共享机制,并对知识共享能力进行测度。【结果/结论】最后分析 了影响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合作申请专利超网络知识共享的因素,给出了对策模型。研究结论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 团队知识共享的建设、实践及提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社会资本为研究异质知识流动提供新的思路,但目前缺乏社会资本对跨学科合作知识整合作用机制的研究。借鉴团队认同理论,分析跨学科研究团队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结构资本、关系资本和认知资本对知识整合的作用机制。以团队认同为中介变量,任务互依为调节变量,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基于C9某研究型高校46个跨学科研究团队的346名成员的问卷调查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均显著正向影响团队认同,团队认同显著正向影响知识整合;团队认同完全中介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与知识整合的关系,部分中介认知资本与知识整合的关系;任务互依正向调节团队认同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为社会资本和知识整合研究做出了贡献并指导跨学科合作实践。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论文合作团队网络资本和知识资本置于一个框架下,运用中国管理学领域8种学术期刊1994—2007年8967个论文合作团队的数据,实证检验了二者匹配的四种模式对中国管理学者论文合作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深网络资本-深知识资本"模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深网络资本-宽知识资本"和"宽网络资本-深知识资本"模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宽网络资本-宽知识资本"模式对工商管理论文合作团队创新绩效的负向影响不显著,而对管理科学论文合作团队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喜征 《情报杂志》2005,24(11):8-10
研究了创新性虚拟项目团队(VPT)知识整合所需的人际关系网络联系结构及知识整合的工作模型与步骤。创新性虚拟项目团队知识整合特别是隐性知识的整合需要较高的信任关系,可以通过建立VPT“导师—学徙”型结对工作模型提供这种强联系人际关系网络来实现VPT创新性知识整合。  相似文献   

10.
分析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社会网络特性,认为它是一个典型的1-模社会网,并以某高校系统工程科研团队为例,假设科研团队内成员之间每共同拥有一项科研成果,即认为彼此之间发生一次知识共享活动,在此基础上收集整个科研团队近5年的相关数据,构建了该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社会网络;从整体网的视角对该科研团队知识共享能力进行了具体研究,主要包括网络黏性测量、中心性测量、核心—边缘测量、凝聚子群,以及结构洞测量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对五个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并给出了提高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从降低群体知识协作成本的视角出发提出链网式组织模式,在链网式下探究网络拓扑、网络规模、知识分享博弈对群体知识协作的影响。[方法/过程]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现有的创新组织模式,提出链网式组织形式。其次,采用多智能体建模仿真的方法从微观层面对知识型团队的知识协作过程进行模拟。最后,对不同影响因素设置实验,探究影响群体知识协作的机制。[结果/结论]网络类型对群集的知识协作绩效影响显著,最优匹配的不确定性明显降低团队知识协作的绩效。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科技创新团队组建过程中度量知识相似度主观性大的缺点,提出利用超网络从微观知识角度定量计算,合理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的方法。首先,建立科技创新团队的知识超网络,将团队需要的知识和候选人员的知识用知识元向量表示;然后利用知识主体的相似度算法计算团队需要的知识和候选人员,以及候选人员间的知识相似度;以计算的相似度值作为输入条件,建立了科技创新团队组建中的人员选择多目标模型。模型不但考虑满足团队需要知识的需求,还考虑满足被选人员间知识交流效果要好的需求,并分析了模型的Pareto前沿特征、适应性及复杂度等理论问题。最后结合一个实例,讨论了如何依据该组建方法挑选科技创新团队的合适人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随着跨学科研究不断深入,识别并分析跨学科知识生长点的生命周期,对于把握学科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和跨学科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改变以往以文献作者标注关键词、题名摘要抽取关键词为研究对象的方式,通过对目标学科文献与跨学科参考文献进行全文分词,构建跨学科知识生长点识别模型,全面分析知识节点的影响力与共现强度,识别并分析跨学科知识生长点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并以图书情报学“引文分析”领域为例,全文提取2016—2020年研究文献及其跨学科参考文献关键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引文分析领域不同生命周期的跨学科知识生长点具有不同特点:形成期不稳定生长;成长期创新发展能力较强,且外来知识主要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成熟期合作紧密,其中“社会网络分析”是最稳定的外来知识。  相似文献   

14.
目前协同机制在知识创新过程中越来越表现出突出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知识创新,将协同机制引入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系统。首先根据国内外创造力理论和知识创新相关文献分析以及不同科研团队案例调研,构建了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系统,论证该系统具有复杂系统特性。此复杂系统具备应用协同机制的条件,据此建立了科研团队知识创新体系的协同机制应用模型,并对其静态特性和动态效应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某科研团队的案例分析,即在整个科研项目过程中实施协同管理,观察协同机制在各个子系统中的具体实施和实际应用,并验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5.
试图通过建立“导师-学徒”型结对工作模型来提供强联系社会网络架构,从而实现虚拟项目团队知识整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大科学时代,跨学科合作日趋普遍,准确把握跨学科相关知识配对成为跨学科合作研究的前提。基于学术社交媒体弱关系结构识别跨学科相关知识组合,一方面有利于科研人员选择跨学科研究方向;另一方面也是对科学文献数据识别结果的补充。[方法/过程]以科学网为样本来源,以图书情报学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首先,通过用户好友链接关系,构建目标学科用户—跨学科好友用户关系网络;其次,基于学者博文筛选能够代表学者主要研究对象、问题或方法的研究主题作为知识节点,基于好友关系构建目标学科知识节点—跨学科相关知识弱关系网络;最后,构建合作潜力模型,识别最佳跨学科相关知识配对。[结果/结论]识别发现“高被引论文—生态学理论”“科研合作—波士顿矩阵”等是图书情报学跨学科合作知识组合,并分析它们的合作可能性与合作方向,验证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社会资本由于能够反映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和资源的流动方向为研究团队创造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但现有文献缺乏社会资本对跨学科研究团队创造力作用机制的研究.借鉴知识管理理论和组织支持理论,将知识整合和领导支持引入跨学科研究团队创造力的研究中,分析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结构社会资本、关系社会资本和认知社会资本对跨学科研...  相似文献   

18.
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作为国家和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组织形态,具有自然和社会普遍结合的特征。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认为创新的实现过程本质上是创新行动者网络成功构建和演化的过程。探讨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机制和演化模型,提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研项目的实施大都需要通过组建跨学科研究的科研团队来完成,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对科研工作能否成功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演化无标度网络模型与仿真分析,研究科研创新网络的演进过程,分析复杂网络演化中的巨分支现象和网络创新活动中科研人员个体在科研团队构成过程的偏好吸引现象及相互作用,验证科研团队构建与发展中成员组合的合理配置和效率问题,并对科研团队的人员构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克强 《科学学研究》2000,18(4):106-108
《门捷列夫学与中国科技创新丛书》提出了“科学主流规律”和“主流网渠论”等新构想。“科学主流规律”其要点是重大自然科学学说都分为“理论”和“方法论”两个层次 ,其理论一旦成熟 ,孕育在其中的方法论内核就会脱离母体 ,跨学科移植 ,从而导致一系列新知识生长点的产生 ,运用此规律 ,作者预测了门捷列夫学说的未来主流 :从理论层次发展上升到方法论层次的跨学科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