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社会主义发展时期,列宁的劳动教育思想经历了三次转变。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列宁强调必须通过对劳动者的教育来培养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建立工人革命家队伍。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列宁强调发挥劳动教育的经济建设功能和在团结劳动群众中的关键作用。在社会主义发展时期,列宁强调要通过劳动教育来净化党内空气,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充分发挥义务劳动的教育作用。列宁劳动教育思想的根本特点,在于继承、发展和初步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
柳卫民 《考试周刊》2014,(41):31-31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我党领导的人民公安机关的发展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公安教育及其立法的探索发展时期。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公安教育及立法工作,不仅为我党解放战争时期的公安教育培训及法制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而且对新时期我国公安教育立法工作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柳卫民 《考试周刊》2013,(34):29-30
土地革命时期作为我党领导的人民公安机关的创建阶段,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公安教育及其立法的起步时期。我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公安教育及立法工作,为我国公安教育培训及法制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对当前我国的公安教育立法工作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语言教育政策经历了从同化教育政策到多元化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三个历史时期:教育政策萌芽时期、基本立法时期、多元化发展时期;呈现三大演变特点:以英语、法语为框架的国家教育政策、国家利益导向决定教育政策取向、隐性教育政策的强大力量。对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规划的启示主要有:加强普通话推广,提高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尊重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制定少数民族平衡双语教育发展战略;制定多元化外语教育政策,提高国家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华侨教育的发展分3个时期:19世纪70年代以前为华侨自发办学时期,该时期清廷在华侨教育上毫无政策可言;19世纪70年代起到19世纪末为部分清廷官员推进华侨教育的发展时期,该时期清政府的侨务政策发生缓慢变化,对华侨教育问题也渐渐重视起来;20世纪初至清末为华侨自觉创设新式华侨学校的华侨教育大发展时期,该时期清政府采取鼓励国内教员到海外任教、设劝学所、派视学员、制定华侨学堂规则、创立暨南学堂、推行“新政“广揽华侨人才等措施,使得华侨教育出现第一次兴学高潮.尽管晚清时期,清政府是在其思想、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利益驱动下才采取措施推进了华侨教育的,但是从客观上讲,这对华侨教育政策的转变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转型,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将成为教育"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本文从教育的目标、任务、驱动力、体制等方面,从宏观视角分析,运用定性定量方法,对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进行了研究和讨论,认为"十二五"时期我国教育应追求大国办强教育,提高质量、公平和适应性,全民教育驱动,完善制度体系和提高全社会教育总投入等等。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技术日新月异,教育形态不断演变,技术对全球教育的演进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四个划时代报告为分析框架,提取每个报告背后的技术背景,发现大众传媒时代与“终身学习”、互联网时代与“四个学会”、智能时代与“全球治理”,以及危机时代与“社会契约”之间的“技术—教育”理念发展的内在关系。在当代教育演进的过程中,中国教育捕捉技术转变契机,经历了技术变革教育与全球发展融合的四个时期,分别是追赶时期,从“视听教育”到“电化教育”的全民学习;紧跟时期,从“电化教育”到“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建设;同步时期,从“教育信息化1.0”到“教育信息化2.0”的高质量发展;共创时期,推动“教育数字化”的转型重塑。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理念演进之路,是一个相互融合与动态影响的过程。技术变革教育的中国历程,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教育领域中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8.
藏族寺院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肇始于公元五世纪,兴盛于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藏族寺院教育活动具有入学程序严格、寺院戒律森严、教育内容丰富、日常生活单调,等特点。寺院教育活动涉及语言文字、藏传医学、天文历算、舞蹈艺术等教育。该时期的寺院教育活动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艺术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工艺技术学校时期、进步主义艺术教育时期、多学科艺术教育时期、多元智能艺术教育时期、社会艺术教育时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每一阶段的艺术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伴随产生不同的艺术教育理论和研究代表人物.了解美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能为我国艺术教育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的干部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由形成发展到成熟的时期。毛泽东的干部教育思想造就了一大批革命干部,从而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组织和领导基础。  相似文献   

11.
梁《律》、《令》的修订在南齐立法的基础上完成,实为齐、梁两代的立法成果。梁《律》、《令》以晋《律》、《令》为蓝本制成,但在篇目上有一些改制,有关内容也较晋《律》、《令》完备。梁《律》、《令》对陈、北周、隋、唐《律》、《令》都有重要影响,是隋、唐《律》、《令》的重要渊源,其中梁《令》是隋、唐《令》的主要渊源。梁《律》、《令》是汉、魏、晋《律》、《令》向隋、唐《律》、《令》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2.
《隋炀帝艳史》在隋唐系列小说的演变中有其独特的价值,极大地推动了隋唐系列小说的发展和完善。首先,大量选材于唐宋传奇作品,改变了以往作品在选材时对正史的简单摘录。其次,作品的内在审美性得到加强,注重对人物独特心理的描述和景物描写,又将诗词大量引入作品,使隋唐系列小说摆脱了以往演义小说创作中实录精神的束缚。  相似文献   

13.
隋代立国后,文帝、炀帝两代君主顺应天下统一形势的需要,采取复兴儒学,创立科举制,并重佛道,调整文风等一系列文化政策。这些政策明显具有开放、多元、包容的文化特点,并且大都被唐代所沿袭,从而开创了隋唐文化辉煌灿烂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南北交流的日益广泛,由南入北士人的增多,以及北朝统治者在文化策略上的选择,使得北朝后期的文学经历了对南朝文学短暂的逆动之后,走上了吸取和借鉴南朝文学的道路,并为隋唐文学的南北融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佛教交流是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在佛教交流的途径上,既有日本政府向中国派出的遣隋使、遣唐使,又有中国僧侣应日本之邀或出于自发的赴日传法.隋唐时期中日佛教交流活动构成了中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它对推动中日佛教体系的共同完善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隋唐演义》是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缀集”、加工而成的,其中借鉴最多的当属《隋史遗文》。褚人获移植、借用了《隋史遗文》中的大量情节,同时还根据自己的创作观念对这些材料进行了重新编排,有的照抄,有的借用,“阙略者补之,零星者删之”,从而使这些来自不同渠道的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部与同类题材小说风格迥异的新作。褚人获的工作是一种“缀集”、整合,同时也是一种创造。  相似文献   

17.
隋唐时期,受秦汉以来国家郊祀传统和思想观念影响,首次确立了立春祭泰山的制度,岳令作为东岳庙管理官员在历史上首次出现,显示着国家对东岳庙的重视,官方对岳庙的管理更加规范成熟.隋唐时期三祀制度出现,泰山位列中祀,在泰山祭祀史上首次明确标示出其在国家祭祀体系中的等级与规格,从不用乐看,表现出与其它中祀的不同之处.山川封爵现象在唐代出现,泰山神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对唐代的泰山所在地常规祭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教学的情趣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由自发认识到官方倡导,先秦两汉到魏晋隋唐的情趣教学观,经历了初步形成和进一步发展两个阶段,为我国传统的情趣教学观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两汉魏晋南北朝的画家大多散落于类似国家图书馆的秘阁之中;其主要职责是满足当时的政治统治需要,起有道德上的教化作用、政治上的表彰宣传作用、政治信息的传达作用;其艺术风格表现为写实性画风。两汉魏晋南北朝宫廷画家的地位呈现从高到低的倾向。通过对汉室以来至魏晋南北朝宫廷绘画的考察,可知隋唐时期延续了这种画家散落于各国家机构的特点,直至五代时期的画院出现,才有力地改变了这一局面,从此中国宫廷绘画的历史得以改写。  相似文献   

20.
《洛阳新获墓志》收录墓志183通,其中隋唐墓志115通,占全书总数近三分之二。这一百多通墓志,大致反映了隋唐书法基本面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隋唐墓志的书法价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订正了前人的一些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