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教师要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是教师教育工作的内驱力.教育事业关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也是影响一个人一生发展的系统工程.身为教师,应当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以教育为己任,把自己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了改造中国,使中国富强,决心创办一百万所乡村学校,来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他放弃大学教授的优厚待遇,脱下西装,到乡村创办晓庄师范.他那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至今仍使人感动.  相似文献   

2.
教师要做到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以自己崇高的职业责任对学生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努力把他们引向正确的人生道路,让自己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成为人民满意的人民教师。  相似文献   

3.
教风是一所学校崇高的精神旗帜,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源泉。我国高校在教风建设上参差不齐,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设和形成良好教风,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三个投入",即教师要将足够的时间、深厚的情感、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学校要为教师的"三个投入"创造良好的保障条件,努力营造一个尊师重教、有利于每一位教师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4.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因为教师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所以老师的个人魅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人,以科学的方法去引导人,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人,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人,以优秀的成果去鼓励人,以完美的人格去塑造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我相信,只要我们拥有敬业之心、爱人之心、拼搏之心和进取之心,就一定会成为人民满意、学生喜欢的新时代好老师!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社会,"教师"身份被塑以"道德家"的形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道德赋值的历史过程。在现代社会,教师道德身份与教育身份的关系发生反转,教师职业"去道德化"趋势明显,这不仅削弱了教师职业的师道尊严,消解社会对教师身份的"崇高想象",也造成了教师职业伦理困境乃至职业危机。消解这一困境与危机,一方面需要教师在不逾越道德底线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自身的德性修养,努力做到"为人师表";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尊重教师道德发展的自由意志,鼓励但不强制教师追求高尚完美的德性,还教师身份的职业化样态。  相似文献   

6.
教师素养是教师职业的核心与灵魂,一名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教师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师德,拥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具备渊博的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全面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相似文献   

7.
文学的首要价值就是审美价值,否则它不可能成为文学作品;人们欣赏文学,也就是感受美,体验美和欣赏美。高尔基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因此教师须运用自身从文章中体会到的感情去熏陶、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引起学生或优美、或丑恶、或崇高、或卑劣、或悲痛、或可笑的感  相似文献   

8.
<正>"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终生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以"爱满天下"的精神,去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呢?"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听课往往是年轻教师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步.但是作为一名新教师,听什么怎样听呢?笔者认为:只要以谦虚的精神、欣赏的眼光、研究的心态和分享的神情,去听、去品、去悟,坚持经常去品悟不同类型、不同科目、不同阶段和不同教师的课,及时向授课教师讨取授课感悟,聆听评课教师的意见,并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让其他教师评议,就必然使自己的授课水平产生大的飞跃.那到底应"听"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身心的去爱每一个学生。”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通过观察和接触,我发现周围有很多教师把关爱、赏识学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着眼点,然而他们当中的不少教师却忽视了后进生,冷落了后进生。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师要做个"杂家",这并不是语文教师不务正业,相反,正是教师修炼内功、提升素养、完善技能的积极表现。语文老师,为什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杂家"呢?首先,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其次,是为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再次,这是由教师的职业要求决定的。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语文教师怎样才能修炼成一个知识丰富的杂家呢?修炼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广泛阅读各类健康有益的报刊书籍、网络信息;而教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来源于崇高的理想抱负;如果立志成为杂才型语文教师,语文教师还要博闻强识,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教师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有着很崇高的地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教师的权威也有了新的发展。现代教师权威的建立最关键的是在于教师如何去适应教育教学的需求,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同时辅之以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教师培养是整个民族的事业,新时代的教育事业需要大量的卓越教师来支持。师范生想要成为一名卓越教师,不仅要学习学科知识、教师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有崇高的师德修养。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卓越教师,教师教育应该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通过外部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内在价值的实现。师范大学应加强对教师学科专业水平、职业知识与技能、师德修养的培养,革新教师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美的言谈举止具有美的感染力。教师的言谈举止在学生中起着很强的示范作用;教师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形象直观地实施审美教育。青少年时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教师待人处事的方式,作为一种形象的示范,会成为学生走向社会之后待人处事的一种心理暗示,影响学生的一生。为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美育。塑造崇高的精神品德。教师拥有的崇高的灵魂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前提。一个灵魂肮脏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灵魂工程师”。教师的精神品德美,应体现在“真”、“善”、“爱”上,具体而言是:教人…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师德坚持崇高化的师德标准、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和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感化,体现出传统师德人文性的一面。但是,过分崇高化的师德要求,降低了师德的现实指导作用;接受、服从的学生伦理地位观,也使学生主体性受困。为此,还原教师作为自然人的一面,落实平等对话的师生伦理原则、坚持师德建设的人文价值导向,乃是提升师德人文性,促进传统师德向现代教师专业伦理的顺利"转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德育》2010年第2期刊登了杜时忠老师的《教师道德越高越好吗》一文。杜老师认为,"教师道德并非越高越好","这种崇高的奉献型教师道德越来越没有现实可行性"。笔者对于文章中的观点不敢认同。说职业的特殊性无法决定职业道德的崇高性,是站不住脚的。杜老师的文章中说:"认为教师道德应该  相似文献   

17.
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单靠丰富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得靠崇高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以真挚的爱心去感化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和呵护。心理学告诉我们,良好的心境能使人的认知活动和意志活动较容易地被调动起来。  相似文献   

18.
"教师即课程"理念正在成为新课程实践的诉求,它强调教师要进入课程,时刻用自己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将自己的人生履历和人生体验渗透在课程实施过程之中,并创造出鲜活的课程,进而教师本身成为课程的内在要素之一.理解与领悟是"教师即课程"理念的实然前设;实践与反思是"教师即课程"理念的践行方式.古德莱德的课程分层理论使得上述阐释成为可能,从数学课程角度探究使上述阐释的实践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师文化影响了现代教师的职业认识与职业观,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并促进了教师肩负重任、履行自己作为教师角色应尽的义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以及孔子的教师形象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都体现了教师文化的具体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教师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让教师心怀热爱,真诚对待学生。同时,教师也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兢兢业业,并且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授,让学生感受文化熏陶。教师可以通过寻访文化故址、学习相关的教师课程、参加相应的研讨会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师文化。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师文化[1],教师努力追求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并以自己的信仰、思想、学识、人格去示范并影响教育对象注1。  相似文献   

20.
陶彦平 《成才之路》2011,(25):15-15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人类智能的开发者。教师在从事崇高而神圣的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形成了比较稳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则,调节着教师与学生、教师集体及社会的相互关系。这种教师职业道德是全体教师顺利地进行教育工作,履行崇高职责的重要保证。然而,作为一名当代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