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看了《新闻战线》第6期的《也谈“稿外功”》一文,笔者颇有同感,但觉得把用“稿外功”的原因全推在通讯员身上,有失偏颇。某些通讯员热衷于用“稿外功”,固然有其主观原因,但“稿外”的气候环境对用功者也不无影响。如果编辑等工作人员不吃“稿外功”那一套,对用“功”者和不用“功”者的稿件同等对  相似文献   

2.
与一些通讯员交谈,他们常常叹息说:“写稿如登山,用稿象上天。编辑心好狠,红笔一勾(稿件)撂一边!”这句话,道出通讯员写稿难、上稿更难的苦衷,反映出一种“怨编辑”的心理状态。孰不知编辑也有难言之苦,他们天天面对一大堆来稿,颇为忧虑地说道:“好稿难见面,优稿更少见,天天登文山,能选几篇编?!”形象地语言,也道出了一种“编辑怨”的思想。“怨编辑”与“编辑怨”是久存新闻界而今又普遍存在的一种病态心理,如不认真对待,“怨编辑”者将会丧失信心,弃文戒笔;“编辑怨”者将会不认  相似文献   

3.
红烛 《新闻界》2003,(3):64
有家市报新闻研究室经办的《通讯》杂志,专辟了一“读者评报”专栏,开篇并作出了“竭诚欢迎广大读者和通讯员‘挑剔’”的致词。通讯员小李觉得这是向报社“献爱心”的好机会,便用心写了一篇《我对贵报副刊的几点看法》的评报稿,文中不免对时下副刊用稿提出了一些批评建议。心想编辑同志看了一定会有所启示。哪知《通讯》用出这稿后,小李投给副刊部的杂文散文稿则再也用不出了。他很是不解,赶到报社查询。过去副刊部的同志看到他来都十分热情,又是让座,又是问好,接到稿子有时当即就审阅编发,可这次竟一个个不予理睬,送的稿子也看都不看丢到…  相似文献   

4.
这张名片好     
前不久,在新华日报上读到一则短文,文中说及农民日报总编室一同志,在给一位农民通讯员寄样报时,附了一张名片,名片的背面附有《本人当编辑(记者)的约束之规》:一、选编稿件凭质量好,不凭关系熟;二、不收礼,不受贿;三、对送礼、行贿者的稿件一律不选用;四、希望社会各方面监督和支持。笔者很赞赏这家报社的同志利用各种机会宣传编辑(记者)约束之规的做法。我们绝大多数的编辑、记者表现是好的。但是毋庸讳言,也有少数人受“一切向钱看”等不正之风的影响,利用新闻媒介搞不正之风,如用人情稿、关系稿等搞以稿谋私。有鉴于此,各个新闻单位在加强自  相似文献   

5.
我是《新闻与写作》杂志的老读者和订户。我在阅读《新闻与写作》中深切感到“来稿评析”专栏办得好。这个专栏主题鲜明,既有评析作者的精辟评析,又附有被评析的稿件作者原稿和编辑后见报稿样,读者看了原稿后看编辑见报稿,再细读评析,尤如上了一堂生动实际新闻刊授课。评析作者入情入理、恰如其分的评析就像一个大夫给病人把脉一样,号到了原稿的“病源”,开方恰当,切中要害,使人折服,读者看了的确受益匪浅。“来稿评析”不仅对广大通讯员起到了最好的业务指导作用,给通讯员提高新闻写作水平帮助极大,对专业新闻记者、编辑也有很…  相似文献   

6.
一日,我到单位上班,同事笑吟吟地捧来一张报纸。“用稿了”。但一看却愣住了:《海南特区报》?我何时向《海南特区报》投过稿?同事又递上一封信,方知:两星期前寄给《文汇报》“生活”副刊的一篇小稿,因稿挤一时难上,编辑罗达成同志怕误稿,替我转给《海南特区报》刊用,并来信说明并致歉。这事在同事们中间引起了一阵小波动,人人都说,这么负责的编辑少见,便纷纷谈起往日投稿遭到的冷遇来。甲说某报曾来信称要用他的一篇稿子,年余未果;乙叹某大报用其稿而不发稿费;怨好稿不被用的  相似文献   

7.
“盘点”去年刊稿的数量,令自己也惊讶:在省、市以上新闻单位刊稿138篇,其中中央级新闻单位21篇。分别被《人民铁道》评为百佳通讯员,被《中国企业报》、《经济早报》聘为特约通讯员,被江苏《党的生活》杂志聘为特约评刊员。你要我对投稿“招数”实话实说,那就是要树立通讯员投稿的“负责观”。对事实负责。这是对通讯员最重  相似文献   

8.
当编辑多年,“成功”和“失败”是常有的,随记下两三件。取其一点不要其余1980年4月8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加按语转发了《大众日报》一篇报道,题目是《济宁地区充实和培训社队经营管理干部》。这篇稿件是我采用“取其一点,不要其余”的方法编辑的。“取其一点,不要其余”这八个字是我在编稿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就是说,在选编通讯员、  相似文献   

9.
不写关系稿     
记得刚投稿时,一些好心的同志劝我对编辑搞点“感情投资”,不要铁公鸡一毛不拔,否则难上稿”。这些活听起来顺耳,但细想起来确实是错误的。我觉得,一位初学写作的人,刚开始起步,不在勤学苦练上下功夫,扎扎实实地提高自己稿件质量,磨砺自己新闻触角。而钻歪门斜道,将来在新闻报道上也弄不出啥名堂。即使编辑照顾一篇稿件,你自己心里也有愧,不会多么光彩。另外,搞关系稿会扰乱编辑正常工作,影响报纸质量,实在不可取,但是,并不是说通讯员和编辑就不能一起商榷稿件,这也是不对的,通讯员和编辑、报社是鱼水关系,他们人不亲行亲,都是为着一个目标,互相联系大有好处。再说编辑都会从严把关,决不会抛优择劣。这几年,我常对一些熟悉的编辑说“你有一千遍看稿选稿编稿的权利,我有一千个写稿投稿的专利”。我先后给厂报、《澄城  相似文献   

10.
首届“中国新闻奖”于去年秋天评选结束后,由36名专家组成的复评委就送评稿件中消息少、质量差,通讯多、长风烈的倾向,向全国新闻界同行发出了强烈呼吁:要多发短消息,减少长通讯。其实,多发短新闻,各新闻单位一直是比较重视的,编辑们也为之作了很大努力。但因种种原因,“长”风总是刹而不止,“短”风仍难成气候。《新疆军垦报》改版增刊一年来,我们要闻版的编辑有意在选用来自基层通讯员的短稿、小稿方面作了些初步尝试,颇有收益。下面谈点探索中的粗浅体会。基层通讯员常常感叹写的小稿上一版难……而要闻版的编辑却常为组版时“缺稿”而发愁。  相似文献   

11.
不少业界人士认为,近年来党报特别是地市级党报的通讯员队伍正在萎缩,高素质通讯员的比例正在下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问题,也暴露出了一些报社在新时期通联工作中存在的严重不足。从用稿情况来看,虽然通讯员上稿量接近整个用稿量的一半,但以“豆腐块”居多,稿件质量不高。笔者对《恩施日报》此前5个月的用稿量进行统计,通讯员稿占47.34%,而通讯员的重头稿仅占重头稿总量的13.85%。  相似文献   

12.
有些通讯员总要在来稿上附上要求编辑照顾编发之类的话。当然,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应把压力变动力,把功夫用在提高稿件质量上,用在发掘“重大活动”的宣传价值上,而不能靠向编辑“诉苦”来谋求上稿。从寄给我个人的稿件看,除少数确实不错,是作者针对编辑的版面而写外,其余的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具备宣传价值,但文字粗糙,陈言连篇;另一种是无宣传价值,或者是“马后炮”,或者是没有深度。由此,我不禁想起清朝袁牧所作的“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心始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的警语名句,我们在写作上应提倡“头未梳成不许看”的认真态度。对属于抓准了问题、事迹过硬但没有写好的,作者应从立意、选题、结构、文字表达上下苦功,做到不满意的稿件不给别人看。编辑好比理发师,如果面对的都是杂乱无章的“头”,对每篇稿既要“梳”又要“理”,那么,时间不允许不说,每篇稿都要动脑修改,思维也有限。所以说,通讯员应当养成从严写稿、投稿的习惯。 不可否认,对来稿多但质量一般的,为鼓励其写稿积极性,编辑有时从中挑选出略好的作反复修改后当“配角”编发的情况也是有的,但那是少数。  相似文献   

13.
读了今年《新闻战线》第二期阎玉才《岂能靠“磨”上稿》,使人产生两点感想:如果就事论事,阎文说的不无道理;如果面对现实,阎文未免有失偏颇。依愚观之,某些通讯员之所以靠“磨”上稿,多半是逼出来的。或问:谁逼的?则曰:上面逼的,编辑逼的。此话怎讲? 所谓上面逼,盖指有关领导而言。据我所知,近年来有些部门乃至乡镇街道、中小学校也订有“通讯报道指标”,规定通讯员(包括专业的和业余的)一年  相似文献   

14.
倪缉熙在来稿《稿件失实与编辑责任》一文中说,看了本文标题,有人就会不以为然:“稿件都是记者或通讯员写的,编辑只是修改润色而已,会有什么责任呢?”其实正是编辑在修改润色的过程,使某些本来不失实的稿件失实了。出现上述情况,大约有两种原因,一是编辑烂开“补药”画蛇添足;二是编辑错给“泻药”致稿伤残。举例说明: 例一,1980年7月,笔者写了一篇《农垦二团  相似文献   

15.
通讯干事是新闻战线上一支十分活跃的力量。但是,由于理论上实践中有许多问题长期存在,得不到解决,他们也有困惑苦闷。这里,择要说说他们的甘苦。 (一)选稿到底凭质量还是靠关系? 商品大潮涌进报社,使个别编辑眼花缭乱,把关系稿推上版面。于是通讯干事产生了困惑:“过去编辑认稿不认人,现在却认人不认稿,没有关系,再好的稿件也上不了报。”关系稿入选现象确实存在,难怪有些通讯干事发牢骚,但愤激中所发牢骚缺乏冷静思考,往往夸大其词,并不完全符合实际。其一,编辑认人不认稿的现象早就存在,鲁迅编《语丝》之时,就反对因人因情用稿.曾经拒绝刊登老熟人推荐的劣质稿件,认为报刊“不可老驮在几个人身上”,应当“多用新手写来的文章。”鲁迅不用关系稿,说明过去确实存在拉关系的现象,只是拉关系者在鲁迅面前碰了壁。  相似文献   

16.
报刊种类不断增多,且许多小报扩版为大报,按理说,通讯员的稿件见报率应当有所提高才对,可是,我们许多通讯员一碰头,“中稿率大不如以前了 !”、“是不是哪里得罪了编辑 ?”云云,成了大家感慨的主题。细细思量,并非哪里得罪了编辑,而是因为我们关心稿件能否被采用的多,关心自己稿件质量优劣的少,向编辑学习讨教不够,不树立编辑意识,采写稿件求全不求精。   一日,笔者上文山日报社办事,将一份稿件交到一位编辑手里,她看了看,让我坐在她身边看她编稿。一篇近 600字的消息被“砍”了只剩 320字,表现手法变了,但文章新闻事…  相似文献   

17.
漫步新闻书林,谈论新闻写作的书籍不少。新华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却别树一帜。书中每篇评析文章都另附有“作者原稿”和“编辑后的见报稿”。作者原稿大多是记者采写,也有记者与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或通讯员采写的。这些稿件经过编辑修改、加工后,均见诸报端。评析文章是按照新闻写作的规律和要求,分析原稿的优缺点,着重谈不足之处和编辑修改的理  相似文献   

18.
算起来,从1966年4月发表的一块“豆腐干”开始,我的通讯员生涯已经整整三十年了,从事高校校报编辑工作也有十多个年头。从业余通讯员到专职新闻工作者,我始终拿着手中的笔,坚持为党报写稿,至今已在《人民日报》、《光眀日报》、《新闻出版报》、《新华日报》等中央、省市报纸发表各类作品近两千篇,其中不少作品还获了奖。有些通讯员讨教我的写作经验,我的体会是“写稿三十年,感受有八点”。 一是登上算报道,登不上算参考。作为一名通讯员,首先应树立正确的写稿目的。我的做法是不过分追求见报率。稿件发出后,如能见报,说明稿件有新闻价值,有些稿件尽管没有见报,但对新闻单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是文章登不上不灰心,回头在质量上找原因。文章即使未发表,也应正确对待,不要埋怨编辑  相似文献   

19.
渴望好稿     
好稿太少了,这几乎是所有编辑同事共有的感受。一些通讯员朋友可能不理解:我不是投了许多稿件,也没见编用,你怎么说“没粮没米”呢?确实,每天案头都有一大摞稿件等待处理,但有时候一天也难选出一篇象样的稿子。你说,能不让人心焦吗? 从大量被淘汰的稿件来看,不能用的原因大致有这样几类:  相似文献   

20.
郑贱德同志的《上稿率高的“诀窍”在哪里?》,虽是通讯员队伍中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他总结得全面、具体、实在,有新意,不失为一篇上乘的经验之谈。本刊计划将此文连载三次,以期对广大通讯员有所启示和帮助,同时希望给本刊开设的《通讯员经验谈》、《通讯员与成才》等栏目踊跃赐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