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会芳 《文教资料》2009,(26):50-51
<野草>是夏衍先生抗日战争时期写的一篇寓理散文,张培基和刘士聪两位译家曾先后翻译过这篇文章.而凡是翻译名家无不具有自成一家的译者风格,本文从遣词、炼句、谋篇三个层次对张培基、刘士聪两位译家的英译文进行对比,对其语言特色和风格特征加以分析,以比较两位译家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凡是翻译名家无不具有自成一家的译风格。对朱自清散《匆匆》的朱纯深英译和张培基英译进行语言特色分析,对比两位译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3.
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在翻译界最负盛名,这两个译本迥异的翻译风格常常被用来对比研究。杨宪益的《葬花吟》译本注重诗歌意境与风格的重现,霍译本则倾向于音韵美与形式美的彰显。本文试图通过对红诗《葬花吟》杨、霍两个译本的比较分析透视两位译家的翻译风格,进而让不同国别的读者能更好的通过对《葬花吟》这样两种风格译文的了解更进一步把握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精髓。  相似文献   

4.
戴乃迭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可以分为合译期和独译期两个阶段。目前学界的研究多集中在她和杨宪益的合译作品上,而对她的独立译介活动关注不多。独译阶段的戴乃迭脱离合译者、翻译助手的身份,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着译者主体性。翻译文本中存在大量“译者现身”的现象。通过对《爱是不能忘记的》的原本和英译本的比较,深度挖掘译者身份,力求更深刻地洞悉戴乃迭独译期明显的“译者现身”风格。  相似文献   

5.
肖文朝 《海外英语》2012,(20):181-182,184
古诗是中国的艺术瑰宝,古诗英译是传播中国文学的重要手段。许渊冲和翁显良是古诗英译的极大成者,二者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译作,形成了各自的翻译风格,提出了不同的翻译主张。许渊冲先生主张诗体译诗,并将"三美齐备"作为诗歌翻译的实践原则和评价标准;翁显良先生主张散体译诗,认为译诗的关键是"再现意象"。两种主张孰优孰劣,众翻译家各执一词。该文试从两位英译《登鹳雀楼》和《登幽州台歌》入手,对他们的翻译风格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
古诗是中国的艺术瑰宝,古诗英译是传播中国文学的重要手段.许渊冲和翁显良是古诗英译的极大成者,二者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译作,形成了各自的翻译风格,提出了不同的翻译主张.许渊冲先生主张诗体译诗,并将“三美齐备”作为诗歌翻译的实践原则和评价标准;翁显良先生主张散体译诗,认为译诗的关键是“再现意象”.两种主张孰优孰劣,众翻译家各执一词.该文试从两位英译《登鹳雀楼》和《登幽州台歌》入手,对他们的翻译风格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纯真年代》的两个中译本的语言风格略加比较:第一种译文显露出一种现代气息的风格,而第二种译文保持了源语风格,在翻译质量上两种译文并没有明显界限;并证实了关联理论对翻译现象有较强的解释力,翻译的目的就是使译文在译入语读者中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即译入语读者能够找到译文与其认知环境之间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8.
本文借鉴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对方志彤和黄兆杰英译的《文赋》两个译本进行描写性、解释性比较研究。文章通过分析两位译者在预备规范影响下在文本选择方面的异同、在初始规范制约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翻译倾向以及在操作规范制约下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阐明翻译规范影响了两位译者的翻译行为并制约他们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而塑成了两种译本在词汇、句法、篇章等层面同中有异的文本特征。本研究揭示了《文赋》两种风格译本的形成原理,以期对中国文学外译的译本描写与批评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分别从词汇、句子两个层面,对《易经》18个英译本开展翻译风格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译本的翻译风格基本一致:译词选用合理,句式结构难度适中,少数译本显现出独特的翻译风格.此外,国内译本和国外译本也显现出不同的翻译风格:前者译词简单易懂,重复率高,句式复杂;后者译词庞杂少见,重复率低,句式简明.  相似文献   

10.
《柳州师专学报》2015,(5):52-55
长期以来,文学家和翻译家对诗歌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存在着激烈的讨论。通过对比分析四位译家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第18首的不同翻译,探究了诗歌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并论述了两者之间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中风格是否可译一直是文学翻译界争论的热门话题。本文从对翻译、文学和风格这三个概念的理解入手,论证了文学翻译中风格可译,但绝非易事。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对卞之琳与朱生豪两位译者的翻译目的进行总结,大致包括四个主要目的:"为传承翻译思想而译"、"为预期读者而译"、"为赞助商而译"以及"为时代所需而译"。再者,以朱生豪与卞之琳的《哈姆雷特》片段为语料,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部分——目的论出发,在各自的翻译目的指导下,两个译者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本文从词汇、音律、双关语三个层面对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使读者对原著和译文之间的转译有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浪漫主义抒情诗,在典籍翻译中占有重要地位。风格标记对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风格重构与再现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风格标记,对《离骚》四种不同英译本风格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探索典籍英译原作风格再现方面的技巧及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培根散文集》译介史上,著名文学家、翻译家王佐良先生和水天同先生都曾翻译过这本散文名著,两译本风格迥异。然而,现今有关王译、水译培根散文的研究多为描述性的译本介绍,兼及从词汇、句法、修辞角度对译文概括性的评价,而对译文风格全貌着墨不多,或有零散,粗略的论述。此外,对两译本的对比研究甚少,译文风格对比则鲜有研究,而译文风格对比研究则能对散文翻译批评及散文翻译实践提供依据及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本文试图运用翻译风格论对比研究两译本中风格的具体表现,直观地揭示两译文的风格,并通过译本风格结构性的阐述展示译本在风格方面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借助WordSmith 6.0、Readability Analyzer1.0等语料库检索软件对《芙蓉女儿诔》的两个英译本进行翻译风格研究。霍克思译本和杨宪益译本的翻译风格各有特色:从语言风格上看,杨宪益译本词汇变化度较霍克思译本更大,用词更为丰富。霍克思译本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较低,阅读难度更高。从典故的翻译上看,杨宪益译多采用加注进行补充说明式翻译,霍克思译则倾向选择省译、直译、隐化译法替代。  相似文献   

16.
陈琰 《海外英语》2011,(14):162-163,172
老舍自称"写家",很少人知道他还是位"译家"。他的译作颇受国内外人的好评。但是对于老舍翻译思想的研究国内不多,国外也尚未发现,因此成为了翻译史研究中的一个遗漏。根据老舍自己的论述,我们试将其关于文学翻译的思想用两个词来概括:自然,有风格。此文分析《苹果车》——老舍翻译的唯一部外国名剧——探析老舍如何做到语言自然又有风格,并探讨了其翻译思想产生的根源,以及在中国翻译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谢怀志 《海外英语》2015,(3):140-141
风格翻译,是翻译界力求实现语言间精准的重要翻译内涵。一方面、反映译者的自身素养,另一方面,力求保持原作家的风貌。风格翻译,一直作为翻译界崇尚的标准在翻译界实施。为翻译风格的实现,翻译作品的独特性、原作的可译性三者寻求出最佳平衡点。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风格作家,又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美国的"文坛硬汉"。他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为二十世纪的文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作品翻译成各种文字形式在世界范围了传阅,对人们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论文以其短篇小说《雨中的猫》的不同译本,论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及译者的翻译风格,以求为其风格翻译做出详尽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风格翻译,是翻译界力求实现语言间精准的重要翻译内涵。一方面、反映译者的自身素养,另一方面,力求保持原作家的风貌。风格翻译,一直作为翻译界崇尚的标准在翻译界实施。为翻译风格的实现,翻译作品的独特性、原作的可译性三者寻求出最佳平衡点。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风格作家,又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美国的“文坛硬汉”。他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为二十世纪的文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作品翻译成各种文字形式在世界范围了传阅,对人们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论文以其短篇小说《雨中的猫》的不同译本,论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及译者的翻译风格,以求为其风格翻译做出详尽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翻译的艺术就在于要让译保留原的风格,做好翻译工作需要在认识风格的同时,具有表现风格的能力。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修辞层面、语域层面、篇章层面入手,把握原作风格,使译与原风格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0.
诗歌的翻译有纵向和横向两种情况:纵向翻译即古诗今译,横向翻译即外文中译。一位学者说得好:“我至今仍坚持这一看法,即无论西文中译或古书今译,都必须译出原作的韵昧风貌,而不宜平直硬译,仅求两种文字对应,达意而已。”这种观点对诗歌的翻译最为恰切,因为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又讲究韵律等,它鲜明地体现着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韵味风貌,所以最不宜平直硬译,必须信(忠实原作)、达(明白流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