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把明容与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中的点评与《李贽文集》尤其是《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进行思想内容和行文风格等方面的比较,认为容与堂刻本《水浒传》中的点评不是叶昼托名李赞所为,而是李贽自己的评点。他的《焚书》、《藏书》等著述与对《水浒传》的评点都有共同点,即都着眼于朝廷国家的理治,“与圣教有益无害”。“忠义”思想是李贽评点《水浒传》的思想维度。“童心”说是李贽对《水浒传》进行艺术性评点的指导思想。其中,“真”、“趣”是李贽评点《水浒传》两个重要的艺术维度。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这部小说最闪光的思想就是宣扬忠义精神,也是《水浒传》中所传达出来的几种思想倾向中最突出的部分。施耐庵塑造了一个多重性格的人物——宋江,作品中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塑造宋江的忠义。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是一部不朽的小说大典,它的故事情节千变万化,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书中诸多人物已成典范,英雄事迹广为流传,已行成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其中以关羽人物形象为著。历史上关羽是一位"忠义"、"勇猛"却又骄傲自负的将领,罗贯中抓住这一人物特征,运用艺术的构造和渲染,通过虚构故事情节,突出关羽的"忠义"品质和"才华过人",达到一种渲染的效果。结合《三国志》著作,对比分析《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忠义观,并深入探索此等观念形成原因,将真实还原历史,艺术奉献文学。  相似文献   

4.
李静 《职大学报》2011,(4):47-49
《水浒传》里各位英雄豪杰都是因"义"而聚,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义"大有不同,它包括正义、侠义、情义、道义、忠义、孝义等多重意思,本文试着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来分析《水浒传》中义的不同内涵。  相似文献   

5.
《忠义水浒传》征辽部分得失论汤国梁,周洪喜197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一百回本《水许传》、是根据容与堂刻本标点排印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忠义水浒传》。这部书中的征辽部分,是从八十三回”宋公明奉诏破大辽”,到八十九回“宿太尉颁恩降诏”辽国归降纳市称...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产生于明万历年间的《金瓶梅》,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而又全是作家个人规划、个人创作的第一部小说,与此前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演出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写成的以历史故事、农民起义、神魔争斗为内容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不同.它的出现,标志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创作开始走上一个新的发展道路,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水浒传》主题的争论,众说纷坛,迄今为止主要有这样几种:即“忠义说”、“农民起义说”、“市民说”、“游民说”、“地主阶级内部斗争说”和“忠奸斗争说”等。 过去,我是按“农民起义说”去理解《水浒传》主题的。近几年来,学术界的热烈争论引起我对此说的重新考虑,也觉得此说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不能自圆其说。有如土地问题、政权问题,以及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榨等方面,在《水浒传》中都未  相似文献   

8.
《七侠五义》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侠义之士,讴歌和赞美了其"侠之忠"与"侠之义",并且使这些侠士及其侠行、侠节,侠行成为贯穿小说始终的一个核心和主体。作为"侠士"的代表人物,展昭的形象历来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初读《七侠五义》认为展昭只是"侠之忠"的刻骨追随者,但是在深入了解作品的的写作背景后再读这本书,则发现展昭身上所体现的是另一类"侠之义",展昭就是"忠义两全"的完美结合者。  相似文献   

9.
在金本《水浒》中,金圣叹通过对《忠义水浒传》的删改评点,使武松高大的英雄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活跃在人们心中。“仁”是武松的思想基础,“义”是武松的思想核心。他既平凡又神奇,神奇中见平凡,平凡中显神奇。金圣叹以武松的言行和斗争精神为自己出了一肚子怨气,从感情深处与武松发生强烈共鸣。他评武松,实为以此评论自己,抒发个人的爱憎感情  相似文献   

10.
对历史人物的伦理评判及对历史进程之形式合理性的批判,是内含于《三国演义》小说中的两大叙事话语。前者是由小说遵道奉义的叙事伦理所形成的一套话语,它所关注的是人物行动的价值合理性;后者则是一种以批判为职志的知识分子话语,它所关注的是政治权力的文化合理性和道德合法性,充分体现了作者以道自任的身份自觉和责任意识。《三国演义》在对“治乱无常”的慨叹和“天命”的敬畏、困惑中,深藏着作者对历史之非理性发展的深刻体察与反省。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历代被认为是反映一批农民起义军"忠义",忠君报国,打杀奸臣、贪官污吏英雄事例的作品。然而笔者认为,小说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了起义队伍的落后、残暴,他们杀人越货,打家劫舍,在一定程度上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有大量歇后语。这四部小说自问世之后,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和喜爱,以小说的情节、人物等内容为题材的歇后语大量产生了。我们以大量语言材料为基础,分析了四大名著中使用的歇后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水浒》与忠义王珏在《水浒》研究中,关于《水浒》与忠义的关系问题,分歧最大。有人说《水浒》是“有志图王”的罗贯中为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新政权而制造革命舆论的一本书,“忠义”二字是别人“盗加”的。有人则认为,《水浒》原名是《忠义传》,忠义是《水浒》的主题思...  相似文献   

14.
谶纬文化深刻濡染了《水浒传》的思想与艺术。一是小说吸收、运用了谶纬中的感生说,通过宋太祖、宋仁宗的感生故事,引出梁山好汉为天罡地煞感生的情节,以为全书布局。二是小说较多运用谶言作为情节展开和人物塑造的艺术手段。三是九天玄女授书和天降石碣的情节,遥承、化用了汉代谶纬中神授天书的主题与故事。应客观分析谶纬文化与《水浒传》思想艺术之间的关系,既要看到它对表现忠义主题、结构全书的正面作用,也要注意其对小说艺术的某些消极影响,避免流于"封建糟粕"之类的简单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无论是所排比的史料,还是创作主体罗贯中,都一定程度地打上了《战国策》的印迹。特别在“尚胆”精神、“尚计”谋略意识以及纵横术方面,小说都受《战国策》的影响,而小说中许多虚构的精彩之处,也无不晃动着《战国策》的影子。  相似文献   

16.
明清两代对《水浒传》的诠释有着明显不同:明人认为是“忠义”之作,清人则认为是“诲盗”之作;明人对宋江称赏有加,清人则对之深恶痛绝.之所以产生这种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见解,主要是时代和社会环境使然.但某一见解一旦形成,又会造成深远影响.这种现象应引起今人的高度重视,以避免在对古典名著进行诠释时,出现不必要的失误.  相似文献   

17.
《竞争中的强者〈三国演义〉人物竞争论》(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是中文系王志武副教授近年《三国演义》研究的结晶。该书有三大特点: 一、立意新颖,见解独到。作者把《三国演义》看成是一部描写汉末三国时期诸多人物和利益集团相互竞争的历史画卷,认为歌颂竞争中的强者,是它的实质内容。这就准确地把握了原作的思想主题。而描写竞争和歌颂竞争中的强者,尤其是描写和歌颂曹、孙、刘及其利益集团,在“天下归一”的历史趋势下,为实现全国统一而进行的竞争以及如何成为竞争中的强者,则是小说的主线和重点。这一见解是独到的、有说服力的,这也是近年《三国演义》研究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论武艺吕布是人们公认的魁首,所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但吕布并没有因绝伦超群的武艺,再加上“器宇轩昂”的外貌,而赢得美誉。一部《三国演义》,对吕布几乎无一人说一句好话,“勇而无谋”、“见利忘义”、“义薄之人”、“轻于去就,无义小人”,“三姓家奴”,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对吕布的定论。今人著书立说,论及吕布也少嘉词好语,现成的帽子是:有奶便是娘的小人。笔者认为,《三国演义》圈子中的人,乃至之后的几百年间封建时代的人,不能超越时代,去那样评说吕布,是很自然的。而今人也是那样仅把吕布看作一个一无是处应予彻底否定的人物,就不够公允,也忽略了吕布这一艺术典型所蕴含的特质意义。  相似文献   

19.
择主而事为社会动荡时期普遍的人才流动现象,《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不约而同地对此进行了大量描写。根据主体能动性的差别,两部作品所描写的择主而事现象可分为3类:一、静待择主;二、主动择主;三、被迫易主。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儒学权威地位的衰落,是人才能够择主的外部条件;个体意识的觉醒,则是人才能够择主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中兵器描写摭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兵器描写是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水浒传》中失器的种类及有关兵器描写为塑造梁山英雄形象方面及情节的描写方面起到了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