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目的/意义】通过问卷调查了科研用户对于 RDM 增值服务的需求,分析了不同类型用户科研需求与 RDM增值服务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融合用户需求的科研数据增值服务模型,以优化 RDM系统功能 设计,提升系统的感知能力。【方法/过程】对科研数据管理(RDM)、增值服务等概念进行了理论梳理之后,在实践 层面展开对现有 RDM系统的增值服务调查研究。具体为:调查国内外最新 RDM系统平台中增值服务的发展现 状,对已经开展 RDM增值服务的系统与平台中用户类型、使用意愿及其科研需求进行调研,探究科研用户需求与 RDM系统增值服务之间的定性关系并建立模型。【结果/结论】为开展针对不同用户、不同学科、不同资源种类的个 性化科研数据增值服务,提供数据支持与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通过对网络社群用户信息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分析其中的影响机制,帮助网络社群管理 者更好地利用平台吸引用户并提供优质信息服务。【方法/过程】基于TAM模型和信息生态因子理论,构建网络社 群用户信息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运用调查问卷和结构方程的实证研究方法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 【结果/结论】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信息人的成员信任,信息易用性以及信息共享的云计算技术对网络社群用户的信 息共享意愿有积极作用;信息延时性和信息共享的技术风险对网络社群用户的信息共享意愿有消极作用;网络社 群用户信息共享意愿和信息环境的交互氛围对网络社群用户信息共享行为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敏  唐国庆  张艳 《情报科学》2017,35(11):149-155
【目的/意义】旨在探究影响虚拟社区用户知识共享行为的因素及其内在作用机理,对推进知识共享行为 和提高知识共享效率有积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S-O-R范式,整合理性行为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认知理 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的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了理论模型。采用情境实验结合问卷访谈的规范性的实证研究方法,从 多个知名虚拟社区获取211份有效问卷,并利用SmartPLS 2.0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结论】研究结果显示,结果预 期对信任有正向影响作用,而对愉悦感并无显著作用;感知规范对信任和愉悦感均有正向影响作用;信任和愉悦感 显著促进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意愿;知识共享意愿正向促进知识共享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信息共享和信息搜寻是用户参与在线健康社区的主要方式,在参与过程中,用户往往会出于 不同目的同步实施信息共享和信息搜寻的复合信息行为,探讨影响用户同步实施两种行为的因素,有助于帮助在 线健康社区精准把握用户需求,进一步优化提升服务策略。【方法/过程】通过结合自我决定理论和TAM模型,构建 在线健康社区用户信息共享与搜寻行为意愿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发放问卷收集数据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 假设进行验证。【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健康焦虑对信息搜寻意愿有显著影响,情感需要对信息共享意愿有显著 影响。此外,用户信息共享意愿对信息共享和搜寻行为均有正向影响,而用户的信息搜寻意愿仅显著影响搜寻行 为。【创新/局限】丰富了在线健康社区用户信息行为研究领域的理论框架,为在线健康社区用户行为研究提供了新 的视角。未来的相关研究将会针对某一特定社区用户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提高社交招聘网站用户之间的信息共享意愿和习惯。【方法/过程】了解社交招聘网站的概念 和分类,在社交招聘网站信息传播过程中揭示用户信息发布和接受意愿对共享行为的积极作用。基于技术接受模 型,结合需求层次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等,选取社会身份、社交需求、经济情况、自我实现、隐私保障、身份确认和个 性化作为影响因素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结论】经济情况、自我实现以及个性化对用户的感知可信性有显著影 响,社交需求、自我实现和个性化用户感知可用性有显著影响,用户的感知可信性与感知可用性对用户的信息接受 意愿和信息发布意愿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本文以虚拟学术社区用户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知识交流行为影响因素,为虚拟学术社区提升平台活跃度及用户知识交流效率提供建议。【方法/过程】文章在UTAUT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感知信任和激励两个变量,构建了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研究表明社会影响、感知信任和激励对用户知识交流意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绩效期望对用户知识交流意愿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努力期望、便利条件对于知识交流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社会化问答社区目前已成为网络环境下用户搜寻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探析用户知识采 纳行为有助于提升社会化问答社区知识组织与服务能力,对社区的运营管理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方法/ 过程】本文选取知乎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数据资料收集、三级编码等过程,结合认知心理学的相 关理论,构建了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知识采纳行为模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自我认知、平台认知、社会认知三 个维度对用户知识采纳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并通过认知有用性、认知易用性两个中介变量和技术、情感因素两个调 节变量分别刺激用户知识采纳的意愿,从而影响知识采纳行为。【创新/局限】从认知视域基于扎根理论的方法探索 社会化问答社区知识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但采集的知乎的样本容量较小,概念模型的信度和效度并未经过 大样本检验。  相似文献   

8.
李瑞  李北伟 《情报科学》2019,37(3):32-37
【目的/意义】探究科研用户对大数据服务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服务策略。【方法/过程】基于 TOE模型并整合TAM理论、D&M模型与TPB理论,从技术、个体与环境三方面出发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理论模 型。以大数据实验室、大数据科研平台等大数据服务的科研用户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获取312份有效问卷, 借助SPSS与Amos软件验证研究假设与模型。【结果/结论】感知有用性、感知控制、态度、数据意识、信任、潮流压力 显著正向影响科研用户对大数据服务的使用意愿;系统质量、信息质量、服务质量显著影响感知有用性;科研用户 大数据服务的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与使用意愿、竞争压力对使用意愿的影响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9.
赵丹  周佳君 《情报科学》2022,40(9):115-122
【目的/意义】厘清信息细化概念边界,剖析区块链环境下舆情信息细化特征,解构舆情信息细化网络,推动 信息细化理论应用,为网络舆情管理提供启示。【方法/过程】本研究基于信息细化和舆情传播理论,提出区块链环 境下舆情信息细化系统模型,采集 Steemit和新浪微博新冠疫情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运用 Gephi工具进行 实证研究。【结果/结论】区块链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细化网络为无标度网络,用户信息细化水平较高,信息精致阐释 基础上展开信息细化行为特征明显。【创新/局限】本文所构建的舆情信息细化模型拓展了信息细化理论在舆情管 理领域的应用,对发挥信息细化在舆情信息传播和知识创新之间的桥梁作用也具有实用价值,但在数据采集规模、 数据标注结果检验、信息细化概念边界等方面还有待完善和拓展。  相似文献   

10.
王文秀  陈果  岑咏华 《情报科学》2017,35(11):55-60
【目的/意义】网络社区已经成为用户分享知识和信息、交流互动以及发展人际关系的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 式。揭示网络社区的用户知识交流和共享行为特征对提高其知识交流和共享效率有着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采 用社会网络分析及其可视化方法,在构建并分析“经管之家”用户关系网络图谱的基础上,讨论该用户关系网络中 用户知识交流和共享的行为特性。【结果/结论】研究表明,处于结构洞的活跃用户、强弱关系的合理结构比例,以及 用户动机等是促进知识交流和共享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丁松云  王勇  柯青 《现代情报》2019,39(3):35-45
[目的]本文通过研究微博用户信息行为,为相关部门在信息传播管控方面提供参考价值。[方法]本文从用户使用微博时产生的情绪刺激角度对用户微博信息分享意愿和动机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并基于过程评估理论和情境评估模型构建微博用户信息分享情绪模型。[结果]研究表明,用户的情绪刺激显著正向影响用户对新颖性、规范、目标、内在舒适性和应对潜力的评估;用户对新颖性、目标和内在舒适性的评估显著正向影响用户的分享意愿;用户的分享意愿对情绪刺激有显著复发效应。[局限]本文构建的研究模型主要验证刺激、评估、结果3个组件的相互影响,未具体研究评估组件内部5个组件间的相互作用;且本研究的样本主要源自于高学历青年群体。[结论]本研究证明了情绪刺激对微博用户信息分享意愿所产生的影响。情绪既是微博用户在信息分享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及情绪波动,又是促使用户产生信息分享行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旨在为社区管理者制定管理制度、促进产品创新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华为产品定义社区的用户为样本,通过爬取用户行为数据、设计指标来对社区用户进行自动聚类,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模型分析,比较和分析不同类型用户知识共享对产品创新的影响机理.[结果/结论]该社区用户可以划分为专业贡献型和积极社交型用户;用户互...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通过对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分析,学术虚拟社区平台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升老用户活跃度与留存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吸引新用户。[方法/过程]本文以"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为研究平台,使用Python语言抓取该平台下40 000条有效用户数据,构建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并采用更为科学合理的分位数回归对研究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用户访问量、论坛币、活跃度以及好友数量对知识共享数量有正向的显著影响,而是否邮箱认证、论坛币、活跃度以及好友数量对知识共享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学术虚拟社区管理者通过强化这些显著正向因素对社区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肖璐  孙建军 《现代情报》2019,39(1):29-36
[目的/意义]目前已有多个国家项目围绕知识聚合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基于各项目已发表论文,以项目为粒度系统化地归纳已有知识聚合研究进展,不仅可以揭示国内主要项目团队的研究特色,还能归纳出知识聚合在研究开展层面上的一般共性。[方法/过程]本文对2011年以来我国图书情报领域涉及知识聚合的国家项目所发的多篇论文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出9个国家项目在概念关联(含领域本体)、关联数据、分众分类、用户、社会网络分析、文献计量6种视角下的特色。[结果/结论]从研究共性上看,知识聚合的资源、方法及其所依据的知识关联均呈多维化发展,知识聚合所依据的知识关联向领域化与细粒度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信息过载效应成为了制约互联网知识共享平台发展的一大阻碍,本研究致力于探索弱化信息 过载的有效机制。【方法/过程】采用单案例纵向研究方法,选取知乎这一知识共享平台为研究对象,并基于其社区 阶段和平台阶段的动态演变加以研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了互联网知识共享平台弱化信息过载效应的系统机 制--高质信息“生成-选择-传播”机制,并基于知乎发展的不同阶段,发现了上述机制的动态演变性,丰富了信息 过载弱化机制的系统视角,推进了知识共享相关研究在互联网情境下的发展,为互联网知识共享平台提供了切实 可行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6.
刘虹  李煜 《现代情报》2021,40(10):73-83
[目的/意义] 从动机、机会、能力3个维度揭示学术社交网络用户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过程] 基于MOA理论,构建学术社交网络用户知识共享意愿影响因素模型,搜集数据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模型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结果/结论] 利他动机、声誉动机、社区认同动机、知识获取动机、信息质量、系统质量、自我效能对学术社交网络用户的知识共享意愿影响显著,社交关系动机、服务质量对学术社交网络用户的知识共享意愿影响并不显著。该模型对解释我国学术社交网络用户的知识共享意愿和指导学术社交平台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社会化问答社区作为网络知识交互平台,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促进用户知识共享,提升共享知识质量。[方法/过程]通过社区知识"质"与"量"的细分,将社区用户主动或被动参与社区知识共享获得的知识收益区分为"质"的收益与"量"的收益,并构建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知识共享的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不同博弈假设下问答社区知识共享的均衡状态。[结果/结论]通过仿真显示,社会化问答社区共享知识质量与用户共享行为策略会受到用户共享意愿与能力、用户认可与社区激励、感知共享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科学数据共享面临着科研人员参与度不高的挑战。识别影响科学数据共享的关键因素、探究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对于从根本上推进科学数据共享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元人种志这一较为新颖的定性分析方法对原始研究进行收集、转译、驳斥与集成,形成影响因素集,再通过复杂系统DEMATEL模型定量分析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量化结果进行因果分类和重要性分析。[结果/结论]经测算发现,除了前人研究普遍提及的数据共享氛围、共享态度、主观规范、数据共享政策等因素外,互惠预期、社会统计学因素、激励机制、数据基础设施等因素在整个复杂系统中也具有较高的中心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从用户感知视角,探究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关键影响因素,有助于推动虚拟环境下的知识分享行为。[方法/过程]基于UTAUT模型,构建了一个包含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便利条件和感知知识优势的综合效应模型,基于352份有效问卷,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回归分析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结论]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正向影响知识共享意愿,并进而影响共享行为;便利条件正向影响知识共享行为;除自我身份与共享意愿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外,感知知识优势调节各变量与知识共享意愿、共享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升知识分享的绩效预期和努力期望,增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效能感以及保持成员间适度的知识势差有助于提升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  相似文献   

20.
[方法/过程]本研究对科学知识生产规律、科研数据发表行为惯例、学术不端防控研究现状、科研数据造假判定的实践困境及其原因进行宏观分析。[结果/结论]提出了基于科研数据造假判定信息约束分析、分类计量与风险模型构建的实用情报策略,从而以风险评估方式提示科研数据造假的可能性,文章还探讨了其技术实现的可能路径。[目的/意义]研究结果对完善科研诚信信息采集、计量情报工程体系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