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们往往用隐喻谈论复杂和抽象问题,对于道德,也可以从隐喻角度进行研究.道德隐喻的主要研究范式有语义分析范式、IAT范式、Stroop范式、语义启动范式和情境改变范式;道德隐喻的研究主题有道德隐喻的理论解释、道德隐喻表征的维度以及隐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今后,道德隐喻的研究方向是扩展道德隐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开展道德隐喻的中国化研究和挖掘道德隐喻研究的德育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人类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大量英汉语料,分析了道德概念的内涵、认知经验基础,以及隐喻映射模式,归纳出以道德为本体的概念隐喻——道德是一个有价的实体,其基础是客体世界的物质属性在人心理上的感受向道德认知域的映射。英语和汉语的道德概念隐喻基本一致,这是由于人类生存适应的需求根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抽象概念的加工离不开隐喻,即抽象概念是以具体概念为基础发展形成的。道德作为一种抽象概念,其隐喻表征的研究主要涉及黑白隐喻、垂直空间隐喻和洁净隐喻。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究道德概念的隐喻表征形式,并对具有单向作用和相互作用的隐喻映射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讨论道德概念的比喻体系与中英文语言的隐喻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结论是:生动形象的比喻语言是能够揭示出不同文化对于道德比喻体系的相同认识,人们共有的道德规范和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5.
具身道德从身体与环境相互嵌入的角度出发,注重物理环境的变化对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影响,是道德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目前具身道德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身体构造、身体洁净、环境及仪式对道德判断及道德行为的影响。具身道德对当前的道德教育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为德育理念的人性化、德育内容的实践化、德育环境的情境化、德育方法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6.
王尔德的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以其奇特的构思、机智的语言和巧妙的象征及隐喻表达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追求.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有明显的象征意义.亨利勋爵是当时维多利亚时期伪道德的解读者.主人公道连·格雷依据其诱导躬身实践他的教条,是现实生活的代表也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丑的揭露.画像是艺术家贝泽尔关于美的理想即艺术,它曾被现实不断篡改,生活与艺术一度交换了位置,最终的"逆转"表达的是作者的美战胜丑、艺术战胜生活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高维  王安雯 《中学教育》2021,18(2):53-64
作为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隐喻广泛地存在于人类文化中.承载着人类文化精华的中小学教材中也存在着大量的隐喻.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隐喻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共有169个隐喻,平均每课有3.2个隐喻.这些隐喻的源域主要是生活中的事物和行为以及自然事物和现象,目标域涉及个体(学生)、青春、梦想、生命(人生)、他...  相似文献   

8.
纵观人类道德文明演绎的历史长河,人类对于道德的研究可谓横穿古今,纵贯东西。虽然差异、分歧一直是引起人类各种纷争和杀戮的基本源头,但人类在道德的需和需的道德方面却总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这种共同的需促使人类最终把道德的探究作为他们共同的主题。于是,一批批杰出的道德文明探索者和诠释者开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涌现出来,逐渐架构起道德文明的基本框架并引领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人类为什么需道德以及人类到底需什么样的道德就自然成为道德研究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道德人格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力量,体现出人格的整体和谐。道德人格的整体性体现为道德行为的整体性和道德环境整体性的统一。这种整体性表现为一种向道德共同体的回归,而道德共同体则为道德人格提供一种价值推力。要实现道德人格与道德共同体共荣互生,必须建立良性的道德环境机制和行为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0.
道德绑架和道德评价不容易区分的原因是它们的相同点容易辩明,即它们都对人们的行为具有规范指导意义;它们的不同点不容易辩明,即它们所依据的道德标准不一样,道德绑架所依据的标准高于道德评价所依据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道德认识是道德主体心理三大因素之一,它是由道德感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智慧等环节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道德蜕化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三大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道德认识能够判断善恶是非,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产生的根据,它会对道德内外化过程中的道德蜕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道德状况出现了紊乱和“滑坡”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道德规范的软约束机制造成的,因此,应从道德与法律的内在规律出发,结合道德法律化的历史和现实的实践经验,强化道德软约束,加强道德法律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在这一转型的过程中,传统道德不可避免地仍在发挥着作用,对社会政治经济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影响。因此,应从对传统道德泛化进行批判入手对现代社会的道德予以适当定位,使其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道德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规范。生态道德是道德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与传统的人际道德是什么样的关系?笔者通过对二者进行比较,阐述了生态道德和人际道德既在道德的行为主体、基本内容、最终目的和制约方式上的相同之处,在道德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及所体现的价值观、行为客体、所处地位及阶级性和民族性上又具有的不同性。  相似文献   

15.
道德评价与道德评价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评价作为人类道德活动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行为的一种价值判断,是道德认识发展的结果。这种认识过程,是反映一定社会文化生活的现实和人们的理想追求,人类对自身本质反思的过程,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观念和理论并进行的价值判断。道德评价功能的发挥是通过道德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在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关系中,人常会背离道德规范,出现"道德蜕化"。道德蜕化可分为积极道德蜕化与消极道德蜕化。道德蜕化中的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的原动力,是导致道德蜕化的非常重要原因。激发强烈的道德情感,抑制消极道德蜕化,引导积极道德蜕化,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道德直觉与道德信仰的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直觉使道德主体能够洞察道德信仰的本质和内涵,形成统一、稳定、持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从而坚定对道德价值理想、目标和规范的信奉。道德直觉的整体性造就了道德信仰的完整性,瞬间决定性促成了道德信仰的直接性,“非逻辑性”暗合了道德信仰的本质性要求,无意识性促成了道德信仰的超越性。奠定道德信仰的基础、提供道德信仰的方法、坚定道德信仰的理想性是道德直觉促进道德信仰养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出发,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失范现象,在权衡道德义务与权利的基础上提出构建道德补偿激励机制。在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中呼吁道德回归,推动社会和谐、健康、合理、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作为客观实在的道德,其生成无非是自在的道德和自觉的道德的统一。为此,道德建设就应从传统与创新、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的视野上,从自在道德的自觉化和自觉道德的自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搞好新时期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0.
当代道德的嬗变与教育的道德定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 ,社会每一个细胞的变化都会对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社会道德 ,是人们的教育理念的底蕴 ;教育 ,作为一项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 ,其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意义 ,因此 ,从道德的维度审视教育 ,是教育研究一个不可或缺的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