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指出,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实践及研究表明,源头治理是社会治理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是一种有效的社会治理方式。高等教育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就是一种源头治理。  相似文献   

2.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理论突破与创新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标志着治理思维上升到国家高度。然而,治理思维在社会中广泛传播的同时,高校、企业的治理环境并不宽松,究其根源在于"一刀切"导致的治理错位。为防止治理改革倒退,实践中需要强化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分类治理,一方面识别不同国家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明晰不同治理手段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在大学治理主体走向多元化并有明确制度安排的背景下,以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二分法为对象的、从治理主体出发来理论预设与推理演绎治理成效的应然研究意义不大。解析大学治理的路径应从治理主体的辨析转向支配治理实践的规则,从实然的角度探讨治理实践的具体实现形式与治理效果,由探讨"谁在治理"转向研究"如何治理"、"怎样治理",由探讨从主体为中心的"表层结构"转向实践为中心的"深层结构",揭示大学治理的系统性、复杂性、多维性。  相似文献   

4.
加快推动文明治理和治理文明,是实现国家治理手段和目标的统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与治理文明的五层内涵(文化文明、价值文明、制度文明、行为文明和器物文明)相对应,文明治理必须以治理文明为目标、以价值文明为引领、以制度文明为核心、以行为文明为基础、以器物文明为载体。治理文明和文明治理的基本特征可统一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一系列社会核心价值,是对这些价值的具体体现和真正落实。要实现文明治理,必须实现全内涵(从文化文明到器物文明)、全领域(从经济到外事)、全层次(从个体到全球)、全主体(从国家到个人)、全世代(所有世代)的文明治理,也就是"五全"文明治理。同时,要实现文明治理,还必须实现物质治理和文化治理、制度治理和价值治理、行为治理和心灵治理、一般治理和器物治理、硬治理和软治理、法制治理和民主治理、科技治理和人文治理、正式治理和非正式治理、大治理和小治理、境界治理和精美治理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我国国家治理才能最终形成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文明,并最终完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5.
推进教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举措,也是聚焦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需要在教学理念、内容、方式、评价、反思、管理等方面进行教学治理,以建构有效的教学治理机制,瞄准、精确、科学治理,在创新、协调、发展、绿色、共享治理策略下,不断激活教学能量,提高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6.
从财务治理的角度完善公司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治理既体现为企业各参与方的一种契约关系,又体现为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一种制度安排,同时,它还体现为企业内部各种权力包括(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经营者选择权等)约束和制衡机制,其内涵是丰富和深刻的。而财务治理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中存在和运行的一个重要系统,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公司治理必须从财务治理入手。  相似文献   

7.
作为政治学与行政学领域对以新自由主义为核心理念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回应,旨在增加直接民主含量的治理及其理论既是对现代民族国家以代议制、官僚制为特征政治制度的矫正,也因植根于西方近现代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变革历程尤其是由城市、市民社会所孕育的自由主义经济与政治传统之中,使其有着回归古典民主理想与自治精神的意蕴。由此,曾经作为市民社会组成部分的大学,在治理或者说大学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层面上就显现出一个清晰的历史逻辑:大学自治权与政府日益加强的干预与控制之间的博弈。  相似文献   

8.
中国高等教育治理变迁70年,大致经历了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建立(1949~1977年)、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1978~2011年)以及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为旨归(2012至今)三个阶段。从70年的治理变迁中不难发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征,主要体现为:始终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政府政策始终发挥主导作用、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的基本制度框架始终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这些相关治理制度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不断形成、确立、完善和定型,并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的根本制度。同时,在这70年中,中国高等教育治理在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学术权力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治理方式等三个方面都发生了转变。未来,在国家治理视域下,中国高等教育治理应着重考虑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9.
与社会转型相伴生的必然是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随着工业社会逐渐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原有的以政府管控为中心的社会管理也在向社会治理转变。参与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初级阶段,需要向高级阶段的合作治理转变。当前我国应通过合作理念的确立,合作能力的提升,合作机制的建设,为合作治理奠定基础,推动社会治理方式从参与治理向合作治理转型,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学在长期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下,其核心价值开始模糊,这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瓶颈。本文运用公司治理相关理论,分析现行的大学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的内涵,以及大学内外部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西方公司的治理走过从单值目标到多维目标;受托人的序列也从优先股的股东逐渐扩大到所有股东,逐渐延伸到所有参与者;从单纯的剩余索取权到公共服务义务;从防止内部人控制到鼓励创新和创造新的财富的过程。这一过程启示了我国公立高校从与政府的关系逐渐从上下级关系向举办者和经营者的关系转变,"高校去行政化"成为高校治理改革的口号,让高校成为办学主体,落实高校的自治权利。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公司治理的引入,中国的公司治理实践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虽然举措不少,但收获一般,这不由引起我们思索其原因。本文认为,公司治理作为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有着强烈的文化背景。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揭示治理文化的内涵,并从中分析治理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要求。  相似文献   

13.
整体性治理视域下贫困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扶贫是政府与生俱来、不可推卸的职责。现阶段,中国扶贫主要是政府主导,存在着碎片化、分散化等特点。整体性治理主张政府部门内部机构间和部门间的协调、合作与整合,以实现并增进共同价值为目标,强调管理从分散走向集中,从部门走向整体,从破碎到整合的过程。把整体性治理理论运用到贫困治理当中,既能丰富贫困治理的理论体系,又能解决现阶段贫困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学校治理问题是当今学校发展中的重要课题。社会学在分析学校治理问题时,首先是把学校看作是一个“嵌入”于社会结构中的教育组织,它是在与其他社会因素互动过程中发挥其教化与社会再生产职能的;社会学视角的学校治理是一个政治、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互相博弈的动态平衡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学校内部的结构性治理和外部的功能性治理实现的;学校的结构性治理实质上是处理学校内部的“权力”分配与支配问题.功能性治理是处理学校外部的“资源”配置与分配问题;政府、社区、其他功能群体、家庭和社会文化等社会力量对学校的治理的影响是通过若干具体的社会因素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建设教育强国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从本质上讲,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从传统教育治理观向现代教育治理观的转变过程。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点是引入社会参与治理机制以突破行政中心主义桎梏;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是激发社会参与治理热情,提升治理的有效性。未来,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要构建一个互联互通的矩阵式治理结构,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要构建一种良性的治理文化,实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使教师真正成为创造性主体,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教育发展的福祉。  相似文献   

16.
学校治理问题是当今学校发展中的重要课题。社会学在分析学校治理问题时,首先是把学校看作是一个"嵌入"于社会结构中的教育组织,它是在与其他社会因素互动过程中发挥其教化与社会再生产职能的;社会学视角的学校治理是一个政治、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互相博弈的动态平衡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学校内部的结构性治理和外部的功能性治理实现的;学校的结构性治理实质上是处理学校内部的"权力"分配与支配问题,功能性治理是处理学校外部的"资源"配置与分配问题;政府、社区、其他功能群体、家庭和社会文化等社会力量对学校的治理的影响是通过若干具体的社会因素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大学治理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中的主要部分。大学治理依据治理主体、内容、方式等的不同可分为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围绕着大学办学与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办学的权力、经费的筹措与分配、大学章程及规则的制定、大学的人事权力等形成了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之间的关系,其关系的实质是大学治理权的分配和大学治理范围的划分。大学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关系的结构主要有两种,即间接影响的结构与直接控制的结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调整大学治理结构成为不少国家大学改革的重要领域,大学治理结构以及大学内外部治理关系的调整方向、内容、方式等依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8.
对于大学知识治理内涵的把握,应超越本体论知识观而以价值论知识观来统领。大学知识治理是指大学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行为主体选择科学的结构和机制对关于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等管理活动进行优化,以促进价值创造和改善人的生存处境相统一的过程。大学知识治理不仅是科学的,而且是人本的“知识-组织”活动。知识基础理论、治理理论以及组织间关系理论是大学知识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泛在知识环境的日益形成、知识生产模式的深度变迁以及学习型组织的广泛兴起是大学知识治理研究缘起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9.
教育治理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已受到全球的关注,与此同时,我国也提出了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进而推进教育健康发展、良性运行。借鉴国外优秀的教育治理结构及经验,研究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从治理视角下进一步探讨我国教育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主体的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注重完善多元化的中国特色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坚持和完善高等教育法治体系,提高高等教育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