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学说的核心为“仁”,已为人所共知,而“仁”的确切解释为何,却似无定见。孔子创“仁学”,他自己列举了“仁”的种种情况,好象也没有确定出一个可供规范的定义。疏理孔子言论,直接论“仁”的: (一)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 (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相似文献   

2.
“玄”,《说文》释之曰:“幽远也,象幽。”引伸为奥妙、微妙、深奥难识。(美)秦维聪《李耳道德补正》云:“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象”,指现象、表象、或谓象征。《周易》用卦爻等符号象征自然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写《吕不韦列传》,里面记了一段小故事:吕不韦在秦国为相时,号召“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这就是后来说的“一字千金”的典故。杜甫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白居易也说过,他自己为了“苦学力文”,“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瞥瞥然如飞蝇  相似文献   

4.
错用成语     
2006年5月,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在其“就职6周年纪念日”发表了一番对志愿者的讲话,夸赞台湾慈善团体行善太多,“罄竹难书”,一时在岛内传为笑谈。“罄竹难书”一词源自于《吕氏春秋》,是指一个人的罪恶太多,就算用尽所有的竹子,也写不  相似文献   

5.
“下里巴人”不是人,而是《下里》《巴人》——它们本是战国时代楚国流行的民间通俗歌曲名,后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作品,常跟“阳春白雪”(《阳春》《白雪》)对举(它们是楚国的艺术性很高难度很大的歌曲名,后泛指艺术性高雅的文字艺术作品)。“下里巴人”、“阳春白雪”典皆见《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中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唐人李周翰注云:“《下里》《巴人》,下曲名也。《阳春》《白雪》高曲名也。”“下里巴人”不是人  相似文献   

6.
《诗经》集中反映了周代的社会生活和礼乐文化精神。自周代以来,《诗经》一直被作为教材使用;一直到现在,《诗经》中的一些经典诗篇仍然被选入大中小学课本。因此,在大学开设“《诗经》研究”课程并且建设成为思政示范课就非常有必要。《诗经》中的很多诗歌体现了周人关于修身、齐家、治国的理念,蕴含着丰富的“立德树人”思想。我们应当大力挖掘《诗经》中的“立德树人”思想,并且有机融入到“《诗经》研究”思政示范课程中,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7.
由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以演义为兰本编的“三国戏”广泛流传,“空城计”已成我国民间妇孺皆晓的故事。据说蜀魏交兵,魏将司马懿率大军猝然直逼西城。当时,蜀相诸葛亮的大兵都分遣外地,手下只有些文人和老弱残卒,欲战不能,欲逃不可。诸葛亮智出奇计,命令大开四门,每门派二十兵卒打扫清洁,自己则坐在城楼上悠然抚琴。司马懿见此,疑有伏兵,即挥兵撤退。关于“空城计”一事,裴松之在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引“郭冲三事”,已证其无。其实,文学作品中的这类问题本不足考。但“诸葛亮西城弄险”之说影响甚深,以至有事情确是发生在西城的说法。案汉魏时期的西城,即今陕西安康,位于汉中东七百里。而“空城计”故事,是在马谡  相似文献   

8.
随着王守仁揭示"致良知"的心学宗旨以来,以及王门弟子对王学的大力传播,通俗文学性质的明代小说,数量与质量也在快速地发展。综合观照明代至清前期的经典小说,会发现这些小说的思想主旨隐隐有一条心学的线索。《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所宣扬"王道"与"霸道"理念的对立,近于先秦孔孟的儒家伦理;而《水浒传》通过宋江形象表达了对传统伦理"忠义"观的怀疑。《西游记》则通过孙悟空和猪八戒形象嘲弄了名、利等"人欲",但没有将之完全否定;而《金瓶梅》和《儒林外史》则是"人欲"极端恶性的大暴露;因此,如何超越"欲"与"情",是《红楼梦》的思考主题,其最终指向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禅宗"空境"。  相似文献   

9.
我们想用一个较文雅的词表示同事或同行的意思,一定会想到“同仁”这个词。如果有人用“同人”,大家可能感觉有些用词不当。其实,表示同事或同行的意思,“同人”和“同仁”是一样的。为什么大家现在倾向于用“同仁”来表示同事或同行的意思,而不大使用“同人”呢?这大概和这两个词的文化色彩有关系。“同人”最早出现在《易.同人》:“同人于野亨。”孔颖达疏:“同人谓和同于人。”作为一个卦名,“同人”意为与人和协。后来引申为归向之民。南朝陈徐陵《梁禅陈玺书》:“殷牖斯空,夏台虚设。民惟大畜,野有同人。”又引申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唐…  相似文献   

10.
在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邓小平重视历史总结,表现出卓越的“史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他“史识”的集中表现。他阐明了撰写《决议》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明确了撰写《决议》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正确评价毛泽东功过是非和毛泽东思想的方法论。他深谙党史,对党史上四次重要会议的比较,尤其反映了他在党史方面的真识灼见。  相似文献   

11.
《吕氏春秋校释》(陈奇猷校释 ,学林出版社 1984年版 )卷 2 5《别类》曰 :“夫草有莘有 ,独食之则杀人 ,合而食之则益寿 ;万堇不杀。”毕沅曰 :“堇 ,乌头也 ,毒药 ,能杀人。万堇则不能杀 ,未详。”杨昭俊曰 :“万非草类 ,‘万’是‘’字之讹。《说文》云 :‘ ,草也’。言乌头有毒 ,合草服之则不杀人。”谭戒甫曰 :“《说文》 :‘万 ,虫也’。《埤雅》 :‘蜂一名万’。盖‘万’即‘’之本字 ,《左传》僖二十二年所谓‘有毒’是也。《淮南·说林篇》‘腹蛇螫人 ,傅以和堇即愈’ ,彼高注云 :‘和堇 ,毒药’。盖堇能制虫蛇之毒 ,…  相似文献   

12.
黄征、张涌泉两位先生之《敦煌变文校注》由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姜亮夫先生在该书序言中赞誉其“胜义纷纶”、“为敦煌变文校理之集成之作”。后辈学而习之,发现其中一些校注,尚有研究之余地,故草成只言片语,作为补注,仅资谈助。其一,卷1《伍子胥变文》中之“欲似”。校注原文曰:“欲以(似):同义连文,‘欲’亦‘似’也。王钅英《诗词曲语辞例释》‘欲[三]’:“按《通释》‘欲似’条云:‘欲似’,就是似,‘欲’字没有意义。’其实,‘欲’、‘似’二字连用也是同义重言,‘欲’即是‘似’的意思。”本文按:“欲似”中“欲”字,加深了“似”的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知人“中的心理测量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人”是中国古代重视人才鉴别与选用的体现。“知人”作为一种思想它蕴涵着现代心理测量的理论基础,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与现代心理测量有着相似的内容框架,作为一种技术它为现代心理测量提供了方法与手段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古人的观念中,“乐”就是由舞蹈、歌唱、乐器伴奏三者合成的。若只言“歌”,就仅只歌唱,虽然也有徒歌与弦歌之别。故《左传·襄公廿九年》《孔疏》解释鲁国为季札举行的宴乐说:“乐之为乐,有歌有舞。”《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也可证明。为了提醒人们不忘乐之有舞,后世迳称古乐为古代乐舞或歌舞了。《九歌》虽名“歌”,  相似文献   

15.
“欲究天人之际”,是司马迁写《史记》的一个目的。一部历史,究其实质,到底是天意(即神意)的安排和体现,还是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过程?对于这个历史哲学的基本问题,司马迁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叙述,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大革命”变通运用了儒家“治世—治人—治人心—灭人欲”的治世思想,但又人为地背叛了儒家关于“仁”、“德”、“天命”和“中庸”的正统观念.这种背叛是儒家思想历史局限性和现实中被反动势力利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二年律令》中同时出现了“内孙”和“外孙”两个概念,基于现代人的成见,我们很自然地以现代汉语中的“外孙”一词为参照去解释“内孙”,把它理解为从儿子所生的父系家族的成员。《二年律令·收律》的一则规定打破了这一思维定式。《收律》关于“收”的例外规定中有“内孙勿为夫收”,即具备“内孙”身份的人,则不因父亲(即该丈夫)的犯罪行为而被收。“内孙”与“外孙”,作为“子”所生的隔代晚辈直系血亲,不是以“子”的性别为依据来划分的,而是从家系的传承,即在家族中的地位来区分的。已婚女子所生的、留在自己父家族的孩子,也是“内孙”。内、外孙的划分,表明汉初婚姻家庭形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依《十三经注疏》,《周礼》、《仪礼》、《祀记》中共用胥字达一百五十个左右,郑玄注释一脉相承,其义接近.如:《周礼·天官冢宰第一》:“胥有十二人,徒有百二十人.”郑注:“胥读如諝.谓其有才智为什长.”  相似文献   

19.
“此其……”句式是古汉语常见的句式之一,学界大都以为“此其”乃代词连用。我们以为这一解释不尽妥善。这里略抒管见,以求教于方家。“此其……”句式中,“此”是个指示代词,这一点无庸置疑。问题主要在于“其”字上。按照“其”的性质,“此其……”式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代词+代词“此其……”全式是一个判断句,“此”是主语,“其”是名词性谓语的定语或者定语的一部分,可译为“他”、“它”、“那”等。如:“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吕氏春秋》) 二、代词+副词“其”表示一种推测语气,译为“恐怕”、“大概”、“也许”等,修饰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  相似文献   

20.
《孔子家语》对于“学”思想有着相对系统的阐述。孔子认为学习有助于个人成才和社会教化;学习的内容包括六经为首的文献研读、礼乐为主的“六艺”实践、道义为先的战争策略、德治天下的“明王之道”;学习的方法涵盖好学勤思、过而能改、得而行之和择善而从四个方面。通过对比,《孔子家语》“学”思想与《论语》中的孔子“学”思想既有共通之处,也存在一定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