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德国功能理论的译文目的论出发,针对儿童文学的基本特征,对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在翻译的过程中为达到译文的目的译者所要采取的一些翻译策略.目的论把目的读者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被接受、被认可,这在指导儿童文学的翻译是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德国功能理论的译文目的论出发,针对儿童文学的基本特征,对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在翻译的过程中为达到译文的目的译者所要采取的一些翻译策略。目的论把目的读者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被接受、被认可,这在指导儿童文学的翻译是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德国功能论的译文目的论出发,针对儿童文学的基本特征,对《爱丽斯奇境历险记》的译本进行分析、比对,探讨在翻译过程中为实现译文的目的,译者所要采取的翻译策略。充分体现了目的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在德国兴起,其核心是"目的论".根据目的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这种以翻译目的为核心的功能翻译理论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由于儿童文学本身在文学系统中处于边缘地位,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也长期受到忽视.近年来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在我国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总的来说,在学术界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地位.该文将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以<夏洛的网>汉译本为例,探讨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希望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它的主要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儿童文学针对的是儿童这一特殊目标群体,因此儿童文学的翻译过程、翻译的目的与其他文学的翻译有所不同。翻译目的论正因其在儿童文学翻译中起的作用,更能推动儿童文学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6.
与其他领域的翻译相比,儿童文学翻译相对缺乏系统的翻译理论及研究。本文以著名儿童读物《彼得·潘》为研究对象,选取翻译家杨静远的译本,从Neverland岛名翻译、场景刻画、动作描写以及对话四个方面展开分析,从而探索翻译目的论对于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儿童文学的目标受众有其特殊性。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目的与译文受众的重要性,可以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首先要考虑的是翻译的目的,同时要考虑翻译在目的语中所要达到的效果以及读者的需要和接受性。如果翻译目的需要,译者甚至可以不忠实于原文。儿童文学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译出"童趣",而"目的论"恰恰能够解释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许多现象,因此本文就从目的论的角度对李永毅翻译的儿童文学作品《杨柳风》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8.
由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关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将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的视角下,以杨静远儿童文学译作《柳林风声》为例,通过译文中的叠词、拟声词、叹词、句式、口语化语言等方面来分析目的论在译作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不足,精品匮乏,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还不够活跃,不能够满足广大国内儿童的阅读和学习需要。本文通过对儿童文学读本《Little Lord Fauntleroy》的英译汉翻译实践,归纳总结目的论指导下儿童文学文本中,英译汉的翻译方法,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结合儿童文学目标读者的特殊性,从词汇、句式和文化这三个层面对《夏洛的网》任溶溶译本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探讨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如何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和技巧,再现原文语言风格,更好地为儿童读者服务。  相似文献   

11.
高阳 《海外英语》2024,(1):20-22+64
近年来,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儿童文学翻译也逐渐受到重视。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译者需从儿童的视野入手,换位思考,用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源文本的思想和文化。该文运用目的论并结合儿童文学的特征,以比阿特丽克斯·波特的作品“彼得兔”系列故事中的《鸭子杰米码的故事》《松鼠迪米的故事》以及《城里老鼠约翰尼的故事》译本为例进行分析,探讨适合儿童文学翻译的技巧或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于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翻译原则,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以译文功能为取向,注重翻译的实用性。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框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译本,探讨儿童文学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翻译特点和技巧。  相似文献   

13.
周晓枫 《考试周刊》2010,(40):35-36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以目的论为总则.把翻译视为有目的、重结果的交际活动,把目标读者置于较高的地位.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结合儿童及儿童文学的特点,以翻译大家任溶溶先生的最新译作《夏洛的网》为例,分别从词、句、语法、修辞、文化等层面分析任溶溶先生的翻译策略及译作特点.旨在为儿童文学译者们提供一些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14.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以目的论为总则,把翻译视为有目的、重结果的交际活动,把目标读者置于较高的地位.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结合儿童及儿童文学的特点,以翻译大家任溶溶先生的最新译作<夏洛的网>为例,分别从词、句、语法、修辞、文化等层面分析任溶溶先生的翻译策略及译作特点,旨在为儿童文学译者们提供一些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15.
翻译目的论理论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目标文本的翻译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也不同,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介绍了翻译目的论,然后根据严复所翻译的《天演论》,对其进行目的论分析,分析其翻译的目的,以及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论指导下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林纾翻译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萌芽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其中增译、误译或删节的地方也备受争议。以林译《伊索寓言》为例,从目的论角度探析林纾翻译儿童文学的背景与目的,解读林纾在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支配下对《伊索寓言》的添加、阐发与改写及所造成的影响。目的论观照下的林纾的翻译方法是科学有效的,最终促成该译著在目的语文化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德国功能理论的译文目的论,要求译者翻译时首先考虑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将读者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一味地忠实于原文。儿童文学文本的翻译要求译者在翻译之前就要弄清楚儿童读者的审美要求,要明确儿童文学文本的主要功能,同时考虑译语文化受众的接受能力。要实现儿童文学译本的目的,译者必须依据目的论的法则,从语内、语际两方面着手,把握原语和译语的主要特征,力争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童话是儿童文学最重要的体裁之一,它以特定的语言风格和生动的情节发展为儿童所喜欢。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理论,通过对比分析《格林童话》中《小红帽》的两个译本,结合目的论的三个法则,探讨在目标读者为儿童的前提下,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对译本呈现效果的影响,从而探讨在儿童教育过程中关于译本挑选的技巧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德国功能理论的译文目的论,要求译者翻译时首先考虑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将读者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一味地忠实于原文.儿童文学文本的翻译要求译者在翻译之前就要弄清楚儿童读者的审美要求,要明确儿童文学文本的主要功能,同时考虑译语文化受众的接受能力.要实现儿童文学译本的目的,译者必须依据目的论的法则,从语内、语际两方面着手,把握原语和译语的主要特征,力争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儿童文学的主要阅读群体是儿童。德国功能派的目的论对儿童文学的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因为儿童文学翻译是以"为儿童服务"为目的的,须结合儿童这一特殊读者的特点来进行。本文分析了《爱丽丝漫游奇境的》的两个译本,试图通过对比找出适合儿童读物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