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静 《山东教育》2020,(1):105-105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  相似文献   

2.
小学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的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引导儿童"学会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需要担负的责任,而这一课程目标应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而非单纯地讲解教科书,使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真正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9,(93):124-125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的实践性研究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特别需要在尊重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开发并整合课程资源。诸如开发以时事政治、中华传统节日、"八礼四仪"、家乡自然和人文景观、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为主题的校本教材,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更有效,让道德与法治教育变得真实具体,可感、可触、可理解、可实践,就会真正起到了走进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十九大提出要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养。《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依法治国,从青少年抓起,"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初中阶段,是学生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进一步强化守法意识、公民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观念、程序思维,初步建立宪法法律至上、民主法治等理念,初步具备运用法律知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我们教师要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进而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这样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未来成为知法、懂法、守法和护法的好公民,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9,(98):116-117
《道德与法治》是社会运行的基础与规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塑造学生的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引导学生们正确地约束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将教育内容集中于理论环节,生活相关内容相对较少。道德与法治蕴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与生活是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源泉,只有在学生认知范围内及生活世界领域实施教育活动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会,推动学生观念的形成并且展开深入思考与有效探究。由此可见,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发展的重要方向,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实施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6.
石亚珠 《新教师》2020,(2):63-64
道德与法治不同于其他知识传授科目,其每一课都是由一个个活动组成的。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效果,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基于儿童立场,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教学活动要符合儿童生活经验在道德教育中,引导参与活动体验比灌输知识更重要。  相似文献   

7.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观念的重要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业评价,既要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关注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又要坚持学科价值导向,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祝健 《山东教育》2020,(10):54-55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从课标中不难看出,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体现了本课程的理念,将道德与法治和儿童的切身经历真正结合到一起,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引导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文明行为习惯。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做法,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9.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材编制主要围绕着大课程的纲要,其分别是《品德与社会》和《品德与生活》。而据我国《纲要》强调,该课程的活动性较为突出。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这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调整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活动氛围中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以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0.
吴翠 《天津教育》2022,(2):34-35+188
<正>法治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组成,也是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时,应围绕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三项任务拓展教学内容,多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法治案例,丰富课堂内外教学活动,组织开展法治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法治活动参与感、体验感,以此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提高,小学生对社会的好奇也逐步加深,对了解社会环境、参与社会活动的需求也大大增加。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学习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学的内容应更具开放性、交往性、多样化以及社会化。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20,(61):111-112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小学生三观并不成熟,容易在成长中受到多重影响。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基本道德与法治观念的重要学科,能够助力学生顺利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好的思想行为习惯,推动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因而文章通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原则的介绍,提出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策略。  相似文献   

13.
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儿童道德素质、文化修养和综合能力的主要渠道.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是真正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乐学而设计的课堂,应该是充满儿童气息的课堂.我们要让儿童"热爱"道德与法治课,让儿童对道德与法治课的"热情"不断升温.打造有"热"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要抓"童"特点,有效导入;寻"童"生活,深入细节;重"童"体...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教学的内容必须接地气,必须和儿童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连,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闽南文化是闽南地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感受的生活文化、地方文化,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闽南文化蕴含着浓厚的文化魅力、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教育内涵,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的一部分。从闽南饮食文化、名胜文化、民间艺术、节日文化这四方面入手,浅谈如何利用闽南文化来浸润道德与法治课程,让课堂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道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入学的儿童,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好奇心强,对新事物非常感兴趣。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教师就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入情入境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思想上受到良好的感染与熏陶,达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音乐、图片、游戏、榜样、实践等教学元素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让其做一个热爱生活的儿童。  相似文献   

16.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将道德与法治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作为现代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法治代表了当下社会群众共同认同的核心秩序。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是我国现代社会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反思过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是基于一种现代教育情况下对于法律意识与道德完善的一种普及性教育活动。而儿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有必要也有义务了解我国社会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思考。在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科学合理地考虑到处于儿童期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还必须以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方式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达到"以法育人"与"以德育人"中双重教学方法共同实现同一个教学目标的结果,从而为我国教育领域中道德与法治的融合思考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教学,要建立在儿童的生活学习基础上,遵循整体性、学科性、实践性原则,采取生活化教学方式,创设生活化情境,选取与儿童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案例,用鲜活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增强道德意识、法制意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将来的发展非常关键,是学生良好行为与品格培养的重要时期,在其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最大效果.此外,教师还要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丰富自身的《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使教学更具时代特色与精神,探究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发挥多媒体教学对于学生德育培养的作用,从而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为学生人格的健全添动力.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21,(75):136-138
追本溯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理论知识,都来自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不仅如此,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之根本目的,是要在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中用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用法律约束自己的举止。正因为如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要回归生活。那么,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引领学生将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呢?文章将主要围绕"演绎生活故事、创演生活剧本以及开展生活实践"三个方面,详细论述将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的一些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