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手机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我们种种好处之外,手机的消极影响也逐渐显露出来。本文主要采用问卷法,以沈飞技师学院在校中职生为研究对象,对在校的中职学生进行手机依赖问题的调查,对中职生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中职生手机依赖状况的预防和改善提供一条新的渠道,对完善中职生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手机依赖现象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它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思维与行为方式。过度依赖手机会成为一种病状,需要积极引导和治疗。作为潮流文化和未来人才的聚集地——大学校园,大学生群体的手机依赖程度和其背后反映出的现象,是本研究的重点。本文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以点代面,通过问卷调研与数据分析,希望帮助学生认清利弊,趋利避害,使其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手机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在中职校园内已不陌生。如今,中职生使用手机的普及度相当高,手机的过分依赖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实际交往的能力。分析手机依赖现象的形成因素和对中职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对此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潘蕾 《家教世界》2013,(8):119-120
一、引言课堂教学是推进学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学生的课堂表现对于课堂教学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学生在课堂上违反课堂纪律,干扰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效果,我们把这些行为称为课堂问题行为。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数量减少且质量有所下降,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导致其引发的课堂问题日趋严重。二、中职生英语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以及原因分析(一)中职生英语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1.普遍厌学大多数中职生有厌学的倾向,这种现象比较明显。在对中  相似文献   

5.
随着智能手机的日渐普及以及手机功能的日臻完善,手机的使用已悄然渗入到中职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手机这一“小屏幕”在给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中职生对手机过于依赖、手机辐射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等诸多不良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小屏幕”时代中职生合理使用角度来对当前中职生手机健康使用引导展开分析和讨论,进而为中职生的手机合理使用提供辅助.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作为一种全新的通讯工具迅速抢占市场,进入人们的生活,并且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之一。它的出现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手机,并且通过相关调查表明,手机的使用正朝着低龄化的趋势发展,它也逐渐开始走入中职学生的生活,更多的学生将使用手机当成当下一种时髦,而手机中更为丰富的软件功能也使学生对此更为着迷。就某些中职学校的班级而言,手机使用率甚至达到了百分之百。对此,我们不否认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但是很多学生太过沉溺于手机娱乐,从而对学习成绩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从整体来看,弊大于利。本文围绕"控制中职生沉溺手机的有效策略"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7.
《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以及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但是,就中职生而言,其学习基础普遍较差且缺少学习的积极性,为此许多中职生很难将这门课程学好。此外,在实际教学中,中职生还会因为总是学不好电子技能理论知识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对《电子技能》课程失去兴趣,进而降低其学习效率和质量。针对这一教学现象,教师就要积极提高这门课程的趣味性、科学性,以增加《电子技能》课程的吸引力。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一件事产生兴趣,就会有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的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提高中职生学习《电子技术》的兴趣呢?在此,本文就将以以上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相应的策略探究。  相似文献   

8.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结果显示,71.8%的受访者认为过分依赖手机而忽视当面交往的现象普遍存在。说到"手机依赖"的危害,调查显示,55.7%的人认为会使人的现实交流能力变差,46.1%的人认为会使生活圈变窄,29.9%的人表示会陷入更深的孤独。"过分依赖手机是一种瘾,助长了人们的懒惰。"武汉大学社会心理学罗教讲教授说,手机依赖只是现代高科技依赖的一个缩影。调查中,57.1%的人表示手机依赖会影响视力,52.3%的人认为将有损身体健康。41.1%的人进一步指出,手机依赖会使人丧失思考动力和能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手机的普及,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越来越高,并逐渐发展成对于手机的过度依赖,而手机依赖作为一种心理成瘾现象会对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及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本文从大学生的专业和年级、性格特征、孤独感及动机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形成手机依赖的心理原因,并分别从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等四个层面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和控制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学生考试作弊之风越演越烈,体育教育学的学生更是有过之而不及,而且这种行为似乎与受教育程度无关.有的体育学科的学生在考试作弊面前总是表现出沉着老练.为什么深知破坏规则会带来效率损失的学生也经常考试作弊呢?很多人把考试作弊行为解释为“素质低”.其实,考试作弊的背后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思维习惯诱发的目标依赖.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的提高,手机作为一种通信设备,具有通话、短信和游戏等功能,而大学生也成为了最大的手机使用人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手机视为一种必需品,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无法离开手机,从某种意义上说,过度的依赖将会形成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本文笔者就主要对当前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现象进行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学生抱怨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教师抱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这在学校中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在双方可以接受的程度内的抱怨可以被当做是一种动力,相反,如果超出这种程度,抱怨就会变成一种压力,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对大学英语课堂的抱怨语,以及使用的抱怨策略和表达方式,供教师参考,同时寻找积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中职生手机依赖现象普遍,量表检测结果显示,中职生病理性手机网络成瘾群体检出率达20.8%,男生比女生的手机网络成瘾现象严重.接受调查的中职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长超过7小时的占72%,沉迷内容主要是玩游戏、聊天、看视频.中职生手机网瘾检出率高,与其个体特点、环境因素等相关.可以从内部动机和外部规范两方面着手进行中职生手机网络成瘾的干预,将手机应用到教育教学上.  相似文献   

14.
语用含糊的元语用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语言的使用过程是语言使用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元语用意识不同程度的指导和调控,这些指导和调控又往往会在语言结构层面留下痕迹。语用含糊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又是一种交际策略,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说话人的元语用意识。本主要从元语用的角度,分析了语用含糊这种交际策略的语言表现手段,以及这些表现手段所具有的元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5.
正手机依赖症又称手机依赖综合症,手机瘾,"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现象"[1]。它是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尤其青睐青年白领女性、业务担子重的中年男人和学生三类人。手机成瘾和上网成瘾本质一样,但它却更具有广泛性和隐蔽性,对人的生理、心理危害更大。一手机依赖症的表现及危害1表现随着手机在中国普及率的快速提高,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发现自己已经无法摆脱手机对自己的诱惑,哪怕只是半天儿不见,也会魂不守舍,坐卧不宁。手机没带在身边就心烦意乱,无法认真学习和正常生活;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就会下意识地看一下铃声设置是否正确;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  相似文献   

16.
丁冬泉 《考试周刊》2012,(46):180-181
尽管学校三令五申、明文规定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但手机仍在初中学生中悄然普及。不可否认,手机作为通讯工具,给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的联系带来了方便,然而随着初中学生广泛使用手机,一种由于对手机过分依赖而形成的现代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也悄然出现了。心理专家将手机依赖视为一种具有典型症状的心理疾病,一种精神成瘾,将其命名为“手机依赖症”。初中学生普遍使用手机与过分依赖手机现象不仅给初中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而且给学校教育带来许多新问题,而且这一问题已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的一大难题,学生不良习惯的一种顽症,值得我们思考、研究。  相似文献   

17.
姚伟民 《高教论坛》2020,(10):64-67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手机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工具,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严重依赖,甚至出现了手机依赖现象,通过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的行为意向,研究手机依赖的形成机制,有利于正确认识手机对大学生学业的影响,制定科学有效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8.
随着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现象日益严重.中学生沉迷于网络之后,就会严重影响其学习、人际交往和身心健康,甚至会出现逃学、逃夜等现象.对于这些学生的教育,说教往往收效甚微,有时还会激化亲子冲突,这已经成为当前家庭、学校教育中的一大难题.本文针对一例网络沉迷学生,通过认知调整、行为改变技术以及同伴互助、游戏辅导等方法,帮助当事人成功摆脱了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初步形成了相关的辅导经验.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的历程是一种文化的变迁过程。在变迁过程中,人们会产生因应反应并采取相应的因应策略,而这些反应和策略的结果将导致人们在心理态度、观念和行为上发生变化。傣族在对待服饰的变迁和佛事活动的变迁中,常表现出心理区隔化现象。而在应对现代经济和生活对佛事活动的冲击中,傣族人表现出将观念与行为解离,将行为与功能解离的心理。行为与功能的解离使傣族“做摆”这一古老的习俗获得了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20.
一、中职生的现状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教育体制的变革 ,以及就业困难和所学非所用的现实导致了中职学校出现了两种现象 :“两低、三难”。1 .两低一是学生的文化素质低 ,也就是说学生的文化基础差。过去曾经是初中毕业后的尖子生上中职学校。上不了中职 ,退而求其次 ,才上高中。而现在是分数低上不了高中 ,才选择进入中职学校。这是导致目前中职生文化素质差的主要原因。二是学生的思想素质低。表现在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弱 ,在行为上自控能力差 ,一些违反校规校纪及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频繁发生。2 .三难一是中职学校常规教学遇到困难。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