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振铎先生《质疑“核心期刊”论》一文(刊《出版广角》2000年第12期,以下简称“王文”)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对我国的期刊出版管理而言,“核心期刊”论能否用于对期刊的整体质量进行评价,能否以刊物是否“核心”来评判期刊质量的优劣。在“核心期刊”日益泛滥的今天,这是一篇注定要引起纷争的文章。不出所料,2001年张林祥先生发表《学术期刊的评价与“核心期刊”》一文(刊《出版广角》2001年第9期,以下简称“张文”),对王文进行商榷。张文的立足点就是:“刊以文名,文因刊贵”,对论文学术水平的认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发表文章的刊物。在笔者看来,张文的这种商榷与王文的“对接点”、“交锋点”并不准确,商榷得也不“精彩”。鉴于张文对“核心期刊”某些问题的模糊认识具有代表性,颇有“市场”和“群众基础”,这里不妨对张文的“商榷”再度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2.
肖超 《出版与印刷》2019,(1):32-37, 38
文章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编辑学报》等13种编辑出版类期刊的高被引论文进行了数据分析和阐述。研究发现:编辑出版类期刊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之友》《出版发行研究》《中国出版》5种期刊,刊发高被引论文较多的年份均在2000年后,高被引论文作者多为科技期刊编辑。发表在期刊第1—6期的高被引论文较多,且呈递减趋势,而发表在期刊第7—12期的高被引论文较少。编辑出版类期刊高被引论文最关注科技期刊、期刊编辑、数字出版三大研究主题,不同编辑出版类期刊高被引论文研究主题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自1991年刊出《再论何谓编辑》以后,我有幸得到姚福申等几位先生的批评。去年以来,又见到王耀先先生的《关于编辑、出版的概念和范畴的一点建议》(《出版科学,1993年第2期)、李长声先生的《漫说一个三角锥,出版的》(《读书,1993年第9期),特别是林穗芳先生的《“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编辑学刊,1994年第1期),受益甚多。深感编辑概念这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已日趋深入,不同观点的佳作并起,美不胜收,它或许可望成为出版科学中收获最大的一次学术讨论。而近两年来,为这讨论而询问和关心我的人颇多。于是,想到联系自己的读书心得,写这《三论何谓编辑》。  相似文献   

4.
我和张洪玲同志就编辑概念的争论不是第一次了。张1997年在《编辑之友》第3期发表的《编辑作品概念不能重构》一文又对我的《编辑作品概念重构》一文作了批驳。因为张文除了大量重复出现的语言逻辑毛病之外,并没有原则性的新意见,我本来不准备作答。但久久想来,我完全不作答复,作者和读者可能认为我默认了张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颁布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第三章第三十四条明文规定:期刊可以在正常刊期之外出版增刊。每种期刊每年可以出版两期增刊。期刊出版单位出版增刊,应在申请报告中说明拟出增刊的文章编目、印数、定价、出版时间、印刷单位,经其主管单位审核同意后,  相似文献   

6.
读了《出版科学》1993年第2期王耀先先生《关于编辑、出版概念和范畴的一点建议》,感想颇多。不禁想写这篇“也谈”,来凑个热闹。  相似文献   

7.
为编辑家树碑立传让社会了解编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编辑之友》1993年第1期“编辑春秋”专栏里十位编辑出版工作者热情洋溢的一组文章。适值我国著名编辑家戴文葆先生七十华诞之际,  相似文献   

8.
△郭超人《对新形势下通讯社工作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记者》1993年第4期) △沈世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新闻改革》(《中国记者》1993年第4期) △丁法章《最要紧的是了解读者》(《新闻战线》1993年第4期) △李文海《报纸宣传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闻知识》1993年第4期)  相似文献   

9.
《编辑学报》2013,(1):102
为了帮助科技期刊编辑尤其是青年编辑提高编辑职业素养,激励其投身科技期刊学研究的积极性,提升研究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和《编辑学报》编辑部在总结了2012年"第1期科技期刊学研  相似文献   

10.
祝愿与期望     
编辑同志: 1998年第2期《出版科学》已收到,承你们热心支持,拙文能最快地发表,十分感谢。 湖北省编辑学会创办《出版科学》这本期刊,历经数年坚持至今,而且愈办愈好,更加觉得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1.
简讯     
<正> 《大学图书馆学报》被评为1991~1992年度全国优秀图书馆学期刊1993年10月12~14日,全国第四届图书馆学期刊编辑工作研讨会在贵阳市召开。来自全国43个单位的51名期刊编辑工作者参加了大会。会上讨论了专业期刊配合1996年北京 IFLA 大会进行宣传、协助征稿等问题,并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编辑规范、图书馆学期刊年度统计规范、图书馆学期刊评比规范的草稿进行了讨论。会议期间,中国图书馆学会向荣获1991~1992年度全国优秀图书馆学期  相似文献   

12.
《编辑学报》1993年第5卷第4期222页刊出的“加强科技期刊管理 提高科技期刊利用率”一文有两处不妥,愿与庄育先和王爱和两同志商榷。 1、“一般期刊还有‘全国统一刊号’(CN),它与邮发代号不同的是,代表省份的数字,单数为报,双数为刊。”此句中的“它”是指邮发代号还是指CN号?按语法的习惯应指CN号。但CN号中代表省份的数字不分报纸和期刊,如11代表北京市,“新闻出版报”的国内统一刊号是CN11—0079,“软件学报”的国内统一刊号是CN11—2560。区分报纸与期刊应是这两组号码中的后四位数。详见《编辑学报》1991年第3卷增刊81页“3.2国内统一刊号”。  相似文献   

13.
编后话     
《编辑学报》第四卷(1992年)的编辑出版工作,是在全国汹涌澎湃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完成的。 在这一年里,编辑工作实践和编辑学研究继续向前发展,《编辑学报》的内容质量也随之有所提高,并且强调了期刊的导向作用,更贴近广大读者进行理论研究和编辑实践的需要。在出版发行上,做到了准期出版,在努力提高排印质量的同时,全部改用道林纸印刷,期刊的外观有了进一步的改善,期刊的发行量较上一年增长112%。  相似文献   

14.
1999年第2期《编辑学报》的几处小疵及联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国的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很少有不知道《编辑学报》和《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的。我们都把它们视作工作的规范,编辑的经典。然而,我们在阅读了1999年第2期《编辑学报》(以下简称2期学报)后,发现有几处小疵,现予指出并做评述,也联想到其他某些科技期刊的类似问题,顺便指出,供同行参考。 1)SCI等不应用斜体。2期学报的目次及第96页的“消息”中5次出现SCI,均用了斜体。我们认为,SCI应该用正体。《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中就是将SCI、EI、CA、SA等全部用了正体[1]。  相似文献   

15.
张立在《编辑之友》1993年第一期中撰文认为,90年代期刊编辑应有一些根本性的转变。一是期刊编辑要记者化。即要从办公室里走出去,走到社会中去。不仅仅是去组稿,更重要的是出去采访写写稿,要编采合  相似文献   

16.
由新闻出版署办公室编辑、中国ISBN中心出版的《新闻出版工作文件选编》1992年卷、1993年卷、1994年卷已在新闻出版系统内部发行。该套《选编》汇集了1992年、1993年、1994年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印刷、发行、版权、计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看到《新华文摘》1993年第7期摘要刊登的出国留学人员座谈出版改革实录《中外出版交融点上的思考》(原载1993年5月12日《新闻出版报》,以下简称《实录》),其中谈到了出版社体制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的问题,说“出版社以编辑为中心的传统出版体制并未突破。这种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出版社体制,实质着眼于‘看稿’、‘把关’,而并非经营”。《实录》提出我们的编辑工作职责应当重新界定,认为“开发出来的选题要适销对路,这是编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本写给期刊人、编辑、记者看的书。做了十几年期刊编辑、记者的我,读她的时候感觉真好。这是迄今为止惟一一本“国产化”的、关于期刊策划的专著。书名是《期刊策划导论》,作者:李频。和李频的结缘在《女友》杂志。那是1993年,期刊界正在探讨这本仅用五年时间,月发行量就超过了100万的“《女友》现象”。那时的李频在河南从事报刊编辑工作,而作为获国内首届编辑学硕士学位的他,一直默默地在关注中国期刊的发展,也在积极研究着《女友》为什么能够迅速得到市场认可的外在原因和内在因素。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专程来《女友》进行调研,一呆就是整整一个月,这段时间里,他积极参加杂志社编辑例会、业务座谈会,采访一线的编辑、记  相似文献   

19.
学术期刊的评价与“核心期刊”——与王振铎先生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振铎先生发表于《出版广角》2000年第12期上的文章《质疑“核心期刊”论》(《新华文摘》2001年第4期转载)对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核心期刊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说核心期刊“已闹得我国编辑出版界搔首踟蹰”,甚至“泛滥成灾”,“应尽快弃置不用”,或加以严格限制。笔者在此就该文的一些观点与王先生提出商榷。一、学术期刊的评价办法王先生的批评所涉及的实际上是学术期刊的评价问题(“核心期刊”这个概念是就学术期刊而言的,人们最关心的也是学术期刊的评价,所以以下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期刊社对期刊是否拥有著作权?我国于1991年6月开始实施的《著作权法》第14条是明确规定了“编辑作品由编辑人享有著作权”。但在第32条有关“法定许可”的规定中又否定了期刊所发表作品编辑人的著作权。在1992年9月颁布的《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对国外期刊采用了“超国民待遇”。《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32条对期刊社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又作了有别于书籍出版的规定。为此,呼吁国家版权局与广大科技编辑们应加强著作权意识,要求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修改相应的著作权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