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山水的性灵化——论袁枚的山水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性灵派主将袁枚于诗标举性灵说,其山水诗大多实践性灵说观点。袁枚的山水诗主要特点是主体意识强,山水景物被性灵化即个性化、拟人化,其实质乃是诗人性灵的对象化。他的山水诗题材、体裁多样,意象活泼空灵,富于生气,具有情趣,不排斥用典,尤长白描,在艺术上独树一帜,为推动清代山水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谢灵运作为山水诗不祧之祖,其山水诗深受盛行于晋宋之际广为流传的佛教的影响,而对谢灵运山水诗结构影响较大的,是东南佛教领袖慧远及其庐山僧团的"沉冥之趣"与"法身"思想,以及道生的顿悟论,由此形成谢灵运山水诗"应目--会心--感神--理得"的结构,此结构正是谢灵运对山水诗的探索和创新,也正是他对山水诗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山水诗的思想内容有:描绘山水、表达喜悦;热爱山河、充溢豪情;志存高远、人生感喟。这些山水诗的写作特点有:结构上先景后情与起承转合;写作手法有对比衬托与动静结合;修辞手法运用多样,才气过人。研究古代山水诗对当代人的启发意义是:培养爱国情怀、进取心态;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关注生态、崇尚自然。  相似文献   

4.
孟浩然"山水诗"的主要特色,乃是以平实而清新的用词,流畅的叙述文句,依照逐渐形成中的唐诗新格式,来描写他所目见、耳闻的山水景物。如此的过程与结果,所造成的当然是蕴含了他个人的经验和感受而成的孟浩然式的"山水诗"。孟浩然创作"山水诗"时,不但不可能做到把他个人的"知性"和"情绪"与"山水"完全隔离,而且也未曾以"使山水保持其原来面目"为创作"山水诗"的目标。相反的,他创作"山水诗"的基础是心中的"情意"与外在的"山水"已混同为一的心灵状态。正因为如此之故,他反而写下了许多令人感动和激赏的"山水诗"。孟浩然的"山水诗"便大都是诗人借助诗中的"山水"来婉转表达心中"情意"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张汝梅 《华章》2007,(7):141
从李白,王维的山水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大诗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悠然自得.本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王维山水诗的风格是"宁静"、"恬淡",李白山水诗的风格"无拘"、"逍遥",并且分析了形成风格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王维是山水诗的大家,其创作的山水诗常给人一种美的感受.王维山水诗的独特艺术创作风格,给人以诗而又超乎于诗的美感.诵读王维的山水诗,使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深情怀抱中,令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本文拟从王维山水诗在艺术创作的"诗中有画"和"静幽意象"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来谈谈他的山水诗的独特艺术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7.
黄仲则是清代毗陵诗派的核心人物,一生游历颇广,与山水结缘,纪游山水诗是其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黄仲则游历及描摹的对象来看,主要有江浙山水、荆湘山水、安徽山水及北国山水。在江浙山水中,仲则对杭州西湖情有独钟。荆湘纪游山水诗是仲则湖南之行沿途所作诗歌,主要包括江西、湖南、湖北三省。皖游山水诗中,主要由太白遗迹组诗、名山组诗以及记录诗人游历所及的皖地各处风光的诗篇组成。北国山水诗则围绕着齐鲁、京师、晋陕山水风物展开。黄仲则纪游山水诗风格多样,早年山水诗奔放恣肆,才气横溢,诗风近李白;北国山水诗慷慨苍凉,有幽燕气;其最大特点是重情,主观感情色彩较重;但其中也不乏纯粹的审美之作。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艺史上,士人写山水诗如同画山水画,但山水诗理论并不如山水画论突显。个中原因,一是写山水诗理论往往隐在于宋代以后一直繁荣的诗话之中;二是诗人创作山水诗更遵循"诗言志"这一总价值旨趣。上世纪西学传入以来,中国山水诗理论研究成就显著,但也有其局限性,一些论断并不符合中国山水诗发展变化的事实,因此作为理论来说是苍白的。  相似文献   

9.
该文着重研究"浙东唐诗之路"山水诗与英国山水诗比较以及英文翻译。先从典型风景描绘和诗歌的生动形象度比较"浙东唐诗之路"山水诗与英国山水诗的相同之处,再从两国特色风景、意象和典故比较中英山水诗的相异之处,最后提出相应的英译策略来改善浙东山水唐诗翻译,以促进浙东唐诗的世界传播,并使浙东文化和浙东诗歌闪耀世界舞台。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的遗民诗人阎尔梅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罢公车前的山水诗,就景写景,旷逸跌宕;罢公车至明亡期间的山水诗,指陈形势,俱含隐痛;明亡后至康熙六年的山水诗,感怀时世,苍凉刚健;康熙六年后至离世的山水诗,以为史鉴,归于平淡。其山水诗真实地记录了他"一驴亡命三千里,四海无家二十年"的人生经历以及身处易代之际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检视现代远程教育语境下《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课程新诗教学,分析了教材内容与课程性质的偏离、辅导老师受制于先在教育视野、学习者对新诗敬而远之三个方面的问题,依据现代远程教育丰富的多媒体资源、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和多层次的学习目标,突出新诗的审美本体特性,探索出“感悟---理解---探究---写作”的新诗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汉代在谣谚理论研究方面成果卓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谣谚起源学说,劳动起源说、“诗妖”说、“荧惑化童”说等三种最重要的谣谚起源理论在汉代就已经确立;二是谣谚文体观,“徒歌曰谣”“无章曲曰谣”,“传言”“俗语”为谚等关于谣谚文体、风格特征的重要理论也产生于汉代,体现了汉人明确的文体辨别意识。后世历代研究者提出的谣谚起源学说及有关谣谚文体、风格特征的观点实则只是对汉代研究成果的阐发或转述,未能超越汉人。  相似文献   

13.
"问津"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反复出现。在"问津"的出处《论语》中,"问津"已含有二义,一是问形而下的"路",二是问形而上的"道"。"问津"的"问道"一义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得到凸显。陶渊明是"问道"之人,透过对"道"的追求可以察见陶渊明对上古理想社会的向往。但世人鲜有"问津"者,在陶渊明的喟叹里,既有对天下无道的忧虑,也有对世无知音的惋惜。在"问津"的视角下,《桃花源记》得到一种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刘迪 《鸡西大学学报》2014,(3):118-119,125
李健吾是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十分重要的批评家,因标举"印象式"批评而闻名。他的批评一方面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印象主义批评流派影响,独具一格。试从李健吾《咀华集》《咀华二集》入手,结合作者所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论述其文学批评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15.
莫小农  杨军 《高教论坛》2014,(1):104-106
"2+3"形式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摆在高职学校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衔接中出现的问题是目前中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事业发展程度、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只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措施,构建与专业背景匹配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才能实现"2+3"形式的中高职教育的真正对接。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存在职业教育认识不够、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教学质量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等问题。在此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十八大报告中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转变角度出发,深刻解读“现代”两字的加入赋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目标、新内涵,并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积极创新,勇于开拓”、“改进学风,学以致用”三个角度对如何进行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袁嘉谷在20世纪的云南学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从袁嘉谷的《云南大事记》体例、内容、特色及其在云南近代史学史上的地位等方面,对《云南大事记》进行概说,《云南大事记》是袁嘉谷史学观、史学理论的总结和发展,在云南近代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云南近代以来第一部最完整、最系统的通史性的编年史。  相似文献   

18.
张说和张九龄的山水诗创作是二谢到盛唐王孟山水诗之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首先,他们创作了大量内容充实、风格清健的山水诗,继承并发展了二谢山水诗的表现艺术,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凄婉抒愤”和“委婉深秀”,为盛唐山水诗形成风骨与词采相结合的理想风貌做出了积极贡献。其次,二张身兼政坛领袖与文坛领袖双重身份,以“一代文宗”的地位引导着山水诗的发展方向。他们以通达、全面、合乎当时文学发展潮流的文学思想纠正了初唐以来的理论偏颇,昭示了未来文学的新气象。他们还以卓杰的眼光提拔了大批优秀诗人,其中就有后来成为盛唐山水诗创作大家的王维和孟浩然。因此,二张对盛唐山水诗的繁荣具有直接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程度副词“贼”和“超”分别进行了“社会调查”和“网上语料考察”,根据所得数据对比分析了“贼”和“超”的使用情况,探讨二者的使用差异及相关问题,诠释了问卷调查与网络考察结果有出入的原因。发现“贼”由方言词渗透进普通话词“;超”由书面语词转化为口语词。这两个词使用率已超过了一些常用的程度副词。  相似文献   

20.
"订单班"是目前高职教育中一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学校按照"订单"企业对人才需求规格,有目标、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为了让"订单班"学生尽快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把企业文化与"订单"班文化相融合,建设"订单"班特色文化是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