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试论秦汉时期运河的开凿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汉时期是我国运河开凿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的运河沟通不同的水系,连接重城要镇,形成了广阔的水运网,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6世纪海河流域的城镇群、城镇布局、城镇布局的特点为本文讨论的问题。一据谭其骧先生《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①,东汉建安年间,海河水系形成,在其形成之后,流域范围不断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海河水系的西南界包括清水、小丹河,东北包括鲍丘水系,西及西北界,诸水发源于山地、丘陵、高原,由于地质构造,  相似文献   

3.
陈隆文 《天中学刊》2010,25(4):93-95
明清时期,中原运河是封建社会后期经由中原腹地沟通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水系的水上通道,是京杭大运河的辅助通道。卫河构成了明清中原运河的北段,贾鲁河——沙颍河——淮河水系构成了明清中原运河的南段。明清中原运河沿线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4.
《治黄科技信息》2005,(4):16-17
国家环保总局今日发布了2005年6月地表水水质报告。报告显示,与上月和去年同期相比,七大水系总体水质基本稳定,珠江水质良好,辽河、淮河、松花江、黄河水系水体中度污染,海河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5.
位于淮河下游之淮安,因又控扼古今泗水入淮之河口,所以春秋时期前即已是江淮间与河淮间水运交通要津。春秋至战国期间建成鸿沟水系,自也成为沟通江、淮、河、济“四渎”之运河水运枢纽。隋通济渠与唐宋汴渠建成,使淮安在黄河、淮河与长江,以至钱塘江间水运枢纽地位得到加强。后至元明清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通航,特别是明、清时期,漕运总督设于淮安府,使之成为指挥漕运的中枢所在。  相似文献   

6.
就生产技术而言,温度不对河北平原地区麦作生长构成威胁,而水资源不足则成为发展麦作最主要的环境制约。因此,河北平原很早就通过保墒防旱,为麦作扩展提供了条件。唐代已经形成了太行山东麓各州与黄河下游沿岸两个麦作主产区,燕山南麓部分地区也有麦作生产。北宋时期河北平原中部的麦作也发展起来,到金朝统治时期,河北平原上南北麦作连成一片,小麦成了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相似文献   

7.
<正> 安徽天然河流湖泊众多,水上运输条件自古优越。北部有淮河贯穿东西,腹部有浩荡长江穿流而过,南部有“千里大川新安江”,环山绕岭流入浙江(入浙后称钱塘江)。三大河流皆交流密布,纵横交错,构成三个庞大的水系,覆盖全省,为安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但是,隋王朝统一全国以前,南北阻隔,交流受到障碍,安徽的内河航运难以得到发展,加上运道又受到各天然水系的区域制约,水运事业一直被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隋代统一了全国,修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也沟通了安徽的三大水系,改变了当时的现状,使安徽的内河航运突破了原来的区域局限而连成一片,构成一个新的运输网络。长期以来,有关安徽水运的历史很少有专题总结。本文试以今天安徽省行政区划为限,对隋唐时期安徽水运交通格局的形成及其特点、历史作用和意义略作考察与论述。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咸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平原是严重缺水地区,由于长期超采地下水,致使河北平原产生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河北平原同时也藏有大量地下咸水,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成水资源,是解决河北平原水资源短缺的关键问题,从河北平原咸水分布、储量及咸水在工农业生产方面的作用分析了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咸水的优势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江西信江流域与浙江、福建二省相毗邻,是明清时期三省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同时也是江西省市镇分布最为稠密的地域之一。明清时期信江流域市镇的分布体现了如下特点:基本上以信江水系网络为支架,市镇的密集程度和繁荣程度与水陆交通尤其是水运的便利程度成正比,交通状况是影响本区域市镇分布及繁荣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0.
水运和松溉古镇组成了一个互为依托的系统,两者相互推动,互为影响。水运的畅通影响松溉古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演变,支持着古镇的繁荣;而松溉古镇本身也是水运畅通的前提,明清时期随着古镇地位的提升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古镇从以往被动地适应水运的发展到逐渐主动地适应和协调,人们开始利用水资源,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改造,以达到古镇和水运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水上交通较之秦汉有很大发展,黄淮地区尤为突出,在自然水道通运的基础上,经过人工修渠浚治,形成纵横交错的水运网。黄河、淮河是南北两务东西向的大动脉,东西两线水路将黄淮沟通。在南北政权漕运及军事行动中,黄淮地区的水上交通被不断地拓展、利用。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海上交通大发展的时期,北方的近海水运形成了一些新的重要海港。北方近海航线有所开辟与延展,江左-辽东航线与渤海海域航线上的水运颇为繁忙。南方与辽东的来往多有赖于近海航线,中原政权对辽东的经略及南北政权的海上军事攻守都利用了北方近海水运。  相似文献   

13.
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的秦东地区,由于黄渭洛河口交汇流域特殊的地理环境、传统农业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家国同构的政治伦理环境,形成了秦东特有的农业文化心态,表现为子民臣属的政治心态及依附性政治人格,安土重迁、保守务实的政治心理,对权力崇拜与惧怕并存的二元政治行为模式.政治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秦东地区公民农业文化心态及转化对于政治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清代江南河道总督的设立,对江南地区的水道治理、工程修建、漕运事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江南河道总督不仅与两江总督存在着事务上的合作与协商,更有权力与利益上的冲突与博弈,其位置是否稳固与中央权力及地方权力是否保持平衡有很大的关系.清政府虽专注于保漕,但缺乏对黄淮运进行系统与长期的规划与治理,加之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与河政官员的贪赃枉法,最终也没能改变河政走向衰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试析卫河污水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卫河是海河流域的一条重要河道,70年代以来,卫河水日趋严重,污水治理迫在眉睫,兴建污水处理厂是改善卫河水污染状况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周秦文化互补",是指关中特别是指其西府宝鸡市传统文化的主要模式,系"周文化"与"秦文化"的对立统一,今日应以前者为主导。关中"西府"宝鸡市的凤翔"秦文化具有改革开放、自强不息、广纳贤才等品格在文化领域,对秦文化的"焚书坑儒"和霸道,应予反思和批判。周公创设的"仁政",开创并奠定了中国数千年来以仁爱、和谐、礼乐、"无逸"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等为价值观念选择的政治-文化模式,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在本土数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体。西安大都市圈即关中文化建设战略,要使"以人为本"价值观建设与关中地域的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包括应抓住继承发挥源自本地的周公仁政价值观念遗产,并促其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人为本"转化,关天区这里也有一个"两河流域",指的是泾河和渭河,它们都与关天和西府关系密切。关天地域文化具有"泾仁渭霸"结构.  相似文献   

17.
据《水经注》和《魏书·地形志》,北魏时地方上对尧的祭祀要远多于其他古代帝王。其原因除黄河中下游是传说中尧活动的区域,及与禅让的政治形式、历代传统的祭祀制度等一般因素相关外,还与当时北方盛行儒学、拓跋族的汉化等特殊原因相关,从而说明了宗教与政治关系的一个侧面,以及历史现象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北魏以来,少数民族多次统治河朔地区,但汉文化仍独高于北方。然而到唐中前期,由于政治、军事、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汉文化在该地区渐渐衰落,导致了该地文化主导倾向从“汉化”到“胡化”的变局。  相似文献   

19.
作为身处后台的幕僚,能否施展自己的治国韬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其辅政艺术,既使如魏源这样的旷世哲人也概莫能外。魏源人生的黄金时期,基本上是在幕府中度过的,他的主要思想大多成形、成熟于这一时期,他的政治理想也多是以参谋辅政的方式进行实践的。毕生追求"经世济用"的魏源,充分利用幕府这个难得的行政参谋平台,以择木而栖、与时而变、为国而谋、躬身而为的精妙辅政艺术,将改革开放思想融贯其中,使其"师夷长技以制夷"和"除革弊政"的政治抱负在混浊的政治环境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施展。  相似文献   

20.
曹魏代汉和晋代魏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大的政治事件,影响深远。曹氏代汉和司马氏代魏都经历了长时间的霸府统治阶段,以武力为后盾,在禅让的名义下实现了皇权更替。两者的禅代也存在着差异,主要体现在依靠的力量、所面临的政治环境、禅代的方式三个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