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主体性教育"认识误区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主体性教育”蔚然成风的形势下.一些追“风”者走入了“过犹不及”的道路,在对“主体性教育”认识和把握上进入了误区,一是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少讲或不讲就是“主体性教育”;二是认为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少管或不管就是“主体性教育”;三是把主体性与创造性完全等同。其实.“主体性教育”有其内在的本质特征,教师应从根本上把握,以免使教育实践活动从一个极端走上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2.
彭宏云 《班主任》2013,(6):12-14
教育是一个需要用多彩的方式来构筑的“希望”工程。平时与学生的个别谈话,班会课的集体思想教育,非正常场合下的心灵碰撞,不管是言语沟通还是动作暗示,不管是表扬批评还是个例疏导,无不饱含着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如果把这种期望升格为“教育期待”,并加以正确运用,就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教育》2012,(10):23-26
作为承上启下并具有高度关联性的一个教育层次或阶段,高中教育一方面能够影响义务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现实中,高中阶段教育或者更具体到普通高中的这种“轴”式作用,仿佛越来越偏于“上”,而疏于“下”,成为一架应试教育的机器。  相似文献   

4.
“三结合”教育:一架完整灵活的机器柴洪涛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所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而,我们要使之更好地结合起来,成为一架完整灵活的机器。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特...  相似文献   

5.
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康德说,人类有两件事情最难:一个是如何“统治”他人;另一个是如何“教育”他人。教育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数学上的化简,便利了计算;教育上的简化,则使人成了简单的机器。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一个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了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制造机器”,我们需要认真反思当代教育的三重困境。一、“计划教育”无视学生的兴趣 所谓“计划教育”,借用了“计划经济”的说法。如今计划经济早已被否定,但计划教育却仍然大行其道。在实行改革开放30年之后的今天,  相似文献   

7.
不管是大轮子还是小轮子,都能够让孩子同时实现两个梦想:一个是学会自己控制“机器”;另一个,是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  相似文献   

8.
不管在何处,总是可以听到类似的说法:“教育可以达成……的目的”,或是“只要教育能成功,我们的孩子就会……社会也会更美好”。尤其是对一个怀抱着理想与使命感,视教育为终身职业的人来说,“教育”的确是戴着神圣的光环,它使人们在教学工作、教育行政或是在教育改革的岗位上奉献心力。人们总是对“教育”投以高度的期待。台湾民间教改运动的先驱黄武雄教授在《台湾教育的现实分析与因应政策》一文中,对“教育的目的”作了如下描述:  相似文献   

9.
在如今大谈“成功教育”、“赏识教育”的大“好”形势下,有教师狭隘和片面地理解了赏识,认为“赏识”就是“表扬”,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叫“好”。而“批评”似乎已被抛到遗忘的角落,越来越让教师感到“忌口”,一般不敢涉及一个“不”字,惟恐因此而扼杀了一个“牛顿”。于是诸多不当的“表扬”,迷失在一个生硬、僵化的“赏识”怪圈里。  相似文献   

10.
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教育产品的逐渐成熟为个性化学习的实现提供了可靠保障。然而,“片面化”的智能诊断、“程式化”的教育干预、“投喂式”的服务供给、“机器主导”的教育决策阻碍了个性化学习目标的实现。要从本质上实现个性化学习,应该从“技术应用”“个体发展”和“人机关系”的视角对个性化学习进行重新审视:实现对学生的智能诊断和精准干预,强化智能技术对于教育的“赋能作用”;强调学生自我意识的唤醒、自我认知的强化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保障智能技术应用回归“育人”的本真;通过学生和机器的“博弈”,找到“机器智能干预”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平衡点,实现人机协同学习生态的优化。在此基础上,围绕“学生自主学习—机器智能分析—机器智能干预—学生主观评判”构建了人机协同支持的个性化学习模型,以期勾勒智能时代个性化学习的未来图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教育都在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教师和学生家长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在给孩子们提供这空间的同时,也不得不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对象,与学校用以规范学生行为的校规校纪已造成了严重的不协调。特别是一味强调不能“体罚”学生,混淆了对学生正常教育与体罚的概念,使许多教师不敢管。于是形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教师教育心理。多管多错,少管少错,已成为许多教师对待学生违纪违规问题的一个原则。能拖则拖过去,可管可不管的最好不管,这也成为现在教师教育学生的一个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探寻教育数字化转型质的规定性是有效推进转型实践的认识基础。信息技术整合提升了信息分享效率,但客观上带来了技术与教育主体(教师、学生、管理者)的分离,不能实现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汇集融合。作为理论范式的教育“技术整合”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是一个通过技术与课程的“物物整合”,革新教学内容呈现,注重知识推送,促进学生知识获取,从而提升工业化“教育生产”效率的过程。“技术整合”范式在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与价值论四个维度都存在限度,难以满足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创造需求。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指向是“人机融合”,这一新范式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是一个通过教育主体与机器的“人机融合”,利用人机协同,汇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促进学生心智成长,从而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的过程。这一范式遵循了现代教育理念,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基础。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基于“人机融合”理念:(1)通过整体流程再造,实现教育全系统数智驱动;(2)通过新型能力建设,实现教育人机一体化;(3)通过系统优化创新,实现价值体系的重构;(4)通过组织专项研发,实现技术的教育性提升。  相似文献   

13.
海外频道     
《家庭教育》2005,(5B):6-7
日本:母亲为孩子自制图书;美国:流行双性化教育;德国:“善良教育”从爱护小动物开始;丹麦:孩子放在外面“置之不管”;宝宝缺钙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转变师生关系.看似一个具体而单一的问题.但只要往深一步分析.其实不然,因为师生关系是整个教育体系诸多关系中最能体现教育者教育理念的重要方面.它与漫长的教育发展历史相生相随,适应并融合在某种教育模式之中。这就像一台机器上的螺丝钉.它是因这台机器的需要而被制造.因而也只适合于这台机器.现在要对机器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造.这颗螺丝钉也必将随机器的改造而被革新,.但教育的改革远比一台机器的改造复杂得多.师生关系的变革也将伴随教育改革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是“惊险的一跃”,而是曲折的、渐进的、艰难的过程,也许需要十年、二十年或更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也谈“易子而教”——兼论家庭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教育科研》2003年第3期刊载一篇署名文章,题为《“易子教育”质疑》。从中获悉,2002年暑期,哈尔滨市流行“易子教育”。其做法是:朋友之间“换”孩子,即让孩子换一个环境,接受另一种教育,使其改掉在自己家里改不掉的坏毛病。这虽是局部地区的一种尝试,而它涉及的家庭环境与教育的局限性,却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故值得一议。据孟子称,“古者易子而教之。”事实是否如此,且不管它。看来孟子倒是赞成这种做法的。他还说出一番道理。不过孟子以还,古代也鲜有这种先例,或同后来官学、私学日益增多相关。而在如今学校教育发达的时代,出…  相似文献   

16.
傅国涌 《教育文汇》2013,(13):20-21
字迹潦草、墨迹斑斑的作文卷竟获第二名对教育有很多独到见解的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把父亲分为“孩子之父”和“人之父”两大类。“孩子之父”是“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好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这种家长,先生斥之为“制造孩子的家伙”,因此称为“孩子之父”。第二类是“人之父”,这种家长“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三字经》里也说过:“养不教父之过。”可见,教育好子女是我们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8.
随着计算机的普遍运用,各行各业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着数字化管理,不管是国家的指定性计划,还是工厂的生产指标,事事都在量化。如今愈演愈烈,教育教学也“西天取经”搬来套用。这里不说教师教学方面,我们只想问一声,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如何“量”法?它岂能用一个“量”字量得!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参考》2010,(2):19-20
为了提高全国中小学教育的质量.澳大利亚政府与各州、地区及非政府教育提供者密切合作,共同承诺要对基础教育进行改革.展开一场“教育革命”。他们的承诺来源于一个信念,即相信所有儿童都应该得到满足他们需求的教育,不管他们进入哪所学校或他们生活在哪里。  相似文献   

20.
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今年两会上,教育依旧是热点话题。今年两会上,究竟有哪些教育话题受到代表、委员们的重点关注呢?请看本期的“热点播报”。如何解决“校闹”问题今年两会上,有不少代表、委员专门就“校闹”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所谓“校闹”,通俗地说,即学生遇到了某些事故后,不管有理无理,家长总会找学校“理论”“理赔”,把事情“闹大”。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举例:在20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