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想象在任何创造性活动中都有重大作用。但是,人们在想象中也有可能超越现实,使思维脱离事物运动的规律,不一定能合规律性地反映客观实际。如古希腊人有着杰出的想象力,在解释世界的本原时,创立了形形色色的“元素说”、“种子说”、“原子论”,形成了将自然科学与哲学融为一体的自然哲学。恩格斯对此评价说:自然哲学是“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李安乐 《大观周刊》2011,(25):54-55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著名的自然哲学家。他在“火”本原以及”逻各斯”的自然哲学基础上探讨了正义问题,提出正义就是现实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合理性和合法性的依据,包含早期政治哲学的萌芽思想。  相似文献   

3.
丁子轩 《新闻知识》2023,(6):27-32+94
对于智媒时代以及未来“元宇宙”时代的交往景观,学界与业界已形成“时空自由”的共识性想象,并依据该想象积极开展学术讨论与产业布局。这种想象虽然具有进步性,但也存在“技术乌托邦”倾向。智能交往网络并不能使人类交往变得更自由,目前交往想象中的个性化、人性化、自由化只是技术深度伪造的假象。在该假象下,人们陷入“技术迷思”,过分追求突破时空界限,而忽视了人本身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实质上,交往自由不在于技术对时空的征服,而在于技术如何帮助人们实现有效的沟通,如何让人更善于交往,如何让人在交往中变得更好。  相似文献   

4.
贾文凤 《新闻窗》2006,(5):27-28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由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提出,即为公众安排议论的话题,决定人们想什么和谈什么。现实中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议程设置有无联系?是不是从来都是“井水不犯河水”呢?本文试着通过一些现实的案例来分析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在议程设置中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在电影《黑客帝国》中.机器人用科技创造出了虚拟的现实世界“Matrix”.并让人类精神在其间活动。如果说这是沃卓斯基兄弟对于未来的想象.则起码在信息时代抵御病毒的战争中.这一切已经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6.
“点题”的用意,就在于增强所选话题的针对性、贴近性、服务性;“琢磨”的用意.就在于少说空话、套话、大面子上的话,力求以独立的思考来深掘智慧之井,让独到的见地得以涌流;以“组论”形式呈现,则是为了突破一人对同一话题难说“不同话、多家话”的局限,尽可能用多种观点来观照现实,使之形成观点服务的“集束效应”。  相似文献   

7.
80年代初期,蒋齐生先生倡导新闻摄影要“求新、求真、求活、求情、求意”的“五求”评价标准,特别是对优秀新闻摄影作品中情感表现的要求,对我国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蒋齐生老先生说:新闻摄影求活的实质是求情──求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如果激发了人们的情感,许多反应就会随之而出。由此可见,情感在新闻摄影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新闻摄影是用具体、生动感人的典型瞬间形象来反映现实、保留现实、推动现实、为现实服务的一种特殊的造型形式,真情的瞬间表现在新闻摄影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这里所说的“情”是指新闻…  相似文献   

8.
新闻传播的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建文 《当代传播》2002,1(6):12-14
当人们提出要从政治学或社会学乃至经济学的角度来审视新闻传播时,一般不会引起异议;但是,如果提出要从美学角度来审视新闻传播,情况就不同了。那些持异议者会认为:“新闻的本质特征是真实性,不涉及美与不美的问题。”“如果引入‘美’的范畴来为新闻传播导向,岂不变成粉饰现实,美化客体,搞虚假报道吗?” 上述情况说明了:新闻传播的内涵从整体上说十分丰富,在对它进行深入思考时,可以也应该引入相关学科的不同的学理;新闻传播的内涵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之间的联系比较频繁、比较显豁,也比较容易从学理上把握。至于新闻传播与美学的联系则是内在的,对它的认识是需要用学理的逻辑加以透析的。因此,不仅那些不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的受众在接受具有美的内蕴的新闻传播时,对其中的审美因素难于辨析和认知,不排除会有某些情感的触动,但难于从美学的角度说清楚,即使一些业内人士亦如此。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界干了40余年的吕奇,近些年忽然来了个“转轨变型”,业已取得相当成就的文学创作“洗手”了,其它新闻体裁的杂活儿也“一边凉快去”,专门玩儿起了“专访”这“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甭管别人怎么“脏”他没出息,老头儿却干得津津有味,迄今发表的专访文章已有近千篇,称之为“专访家”恐不为过。他对我说,担任文艺部主任后,把大量的精力都用在了编、审,联系和培养作者上,所以见缝插针写点有特色的专访对自己是很实际的,这样既能经常练  相似文献   

10.
读《出版工作》1988年第11期《录“像”还是录“象”》一文,作者亦均同志认为应该作“录象”而不应该作“录像”,对此我有不同意见。按“象”、“像”二字在某些意义上本来相通。亦均同志文中引《说文解字注》也说:“按:古书多假象为像”;又说:“似古有象无像,然像字未制之前,想像之义已起,故《周易》用象为想像之义。”而亦均同志下文却据《现代汉语辞典》中“想象”一词的释义,推论出由“想象”派生出来的表示形状、样子意思的“图象、印象、形象、影  相似文献   

11.
高鑫鹏  李娜 《新闻记者》2023,(10):28-44
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的问世,引发有关技术与人、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大讨论,其中裹挟着恐慌、焦虑、迷茫的社会情绪,从具象传播文本梳理宏大命题更有利于人类的技术认知。本研究结合社会技术想象理论和“地位-框架-定位”科学传播分析框架,利用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的方法,解析微信公众平台中多元话语行动者对ChatGPT的建构与想象。研究发现ChatGPT社会技术想象的“权力秩序”、“身份区隔”、“现实投射”特征。自媒体通过“想象-传播-观念”模式,将风险社会的定义权向普通民众拉近,提升个体参与公共技术设计的可能与可行性,成为“公众参与科学”范式的典型样态。媒介文本框架和技术想象表述了异质群体间的意义协商、抵抗与共识,“精英-民众”、“民族-他国”、“规制-戏谑”、“赋能-风险”等互斥话语,成为技术嵌入社会实践中的“强制性通过点”。ChatGPT传播作为“话题媒介”,承载着智能时代人们的现实不满、未来期待及弱抵抗自我表达。媒介参与的社会技术想象“神话叙事”中容纳了偏向、争夺和投射,这为理解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提供了辩证案例。  相似文献   

12.
杨恒林 《大观周刊》2010,(46):93-93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成分。学习兴趣是和情感相联系的,它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  相似文献   

13.
房地产界的明星商人任志强发了一条微博说:“媒体、网站都来邀请采访和做节目。可惜我是企业管理者,不是专写文章或卖嘴的自由职业者,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尤其不要直接与我讨论这类问题,浪费我的时间。请查微博上已公布的电话,与秘书联系。”另一位房地产界的明星商人潘石屹转发了这条微博,并且评论说:“任总学会用微博,牛了!”  相似文献   

14.
抓住“美的瞬间”并加以表现,在画家的眼中并不陌生,莱辛在其《拉奥孔》一书中提出:造型艺术家要善于选择能够反映事物前后联系的某一瞬间,从而使其固定不变的艺术形象在欣赏者头脑中引起对事物过程的想象。因此,通过刻划生活中某一可视的瞬间来概括在这以前或以后事件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优秀的画家用来概括生活现象的常用手法。这里“瞬间”显得十分重要。与绘画艺术相似,电视艺术也是由一幅幅画面组成的,但与绘画艺术不同的是,电视中  相似文献   

15.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向外传递着自身作为一种“存在”的迹象,人类也一直在不断寻找最合适的媒介来进行传播和沟通。如果把新闻媒介设想成一个生物有机体,那么社会就构成了这个有机体赖以生存的现实环境,新闻媒介不可避免地和社会各组成部分发生联系。作为社  相似文献   

16.
在报纸上通篇失实、毫无事实根据的报道已不多了,可局部失实还经常存在,特别是以下三种现象较为严重。一、以点代面。有个基层通讯员写了几篇工作研究的稿子,都用“据苏北地区调查”的口气,而他根本没有调查,稿中的内容全凭他想象,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写,他说:“只有以这种大角度来写,才能上大报,况且,我又没说那个具体单位,谁来对证。”《新华日报》改版以后,很少登乡、镇、村的稿子,于是,便有人在放大角度上大动脑筋,把部分乡镇的先进典型,扩大为全县、全市角度来写。二、自定“超历史”。有些通讯员为了证实现在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便说现…  相似文献   

17.
当梦想照进现实文学离不开虚构,虚构离不开想象。作家用想象来虚构,编造一个故事或者一种情境,让作品引人人胜。通过想象编造故事或情景,或者,通过想象阅读故事或情景,都是人的精神生活,和为五斗米忙碌的生活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8.
北京有雪     
不是“听说”,是“看说”。一个从未谋面的女朋友发个短信过来,说“北京下雪了。”寥寥五个字,我真不知道如何应对。我所在的这个城市,此时正是阳光大好,和风煦暖的日子,我无法也无力去想象那家伙如何在那片阴沉暗哑的天色下怀着伤风悲秋的心情用肿胀的手指给我按出了这条短信。  相似文献   

19.
当网络的神话不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从媒体报道看网络:网络有些“妖魔” 数年前,我参与做一个电视谈话节目,题目是“电子游戏的利与弊”,需要找一些电脑迷。当时脑子里就有一些想象:这些电脑高手;一定是些看上去文质彬彬的男子,别看样子文文弱弱的(多半还戴眼镜),用起电脑来攻击力极大,而且骨子里对上一代人充满反叛 当时有人提醒我们说:他们虽然在电脑网络里特别善谈,但上了电视就不一定了,因为他们习惯的就是在虚拟世界里交流,而不善于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所以未必是电视节目中的“好嘉宾”。──我们的这些印象是从哪来的呢? 是来自电影吗?比如…  相似文献   

20.
看了2007年1月15日的某专业报,两个文章的标题让我在“一秒钟效应”内没有反应过来。第一个标题在3版中间:《想象竞合犯理论可以解决争议》。乍一看,不知道“想象竞合犯理论”这个词的定语“想象竞合犯”该从那里停顿和断句,更不要说看懂了。于是仔细看文章,看完了第一段(共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