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此处讲的“责任田”者,报纸副刊版面也;“耕耘”者,责任编辑也。编者在其“责任田”里辛勤耕耘,这并没有错。问题是,有一些编者不是在精采细编上下大功夫,而是喜欢唱“独角戏”,自个承揽了一些重要栏目,在那里自编、自写、自赏。如果是博学多才、妙语华章倒也罢了,令人难受的是江郎才尽,写不出像样的东西来奉献给读者,这就不免有利用职权、独霸一隅之嫌了。这些年曾有人倡导中国应当多一些报纸专栏作家,在为数不多的响应者中,尚未见有此类的大手笔出现,倒是在此倡导之前就形成了几个公认的“星座”,他们是羊城晚报《街谈巷议》的微音,  相似文献   

2.
6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重要社论“经济改革的动力是“一切向钱看”吗?》当天,新华社向全国播发,各家大报以及各省、市级的党报,几乎毫无例外地都刊用了。在编排方法上,绝大部分报纸都是一字不易,全文照发。但就我的阅读范围所及,也看到有两家报纸处理得别出心裁。一家是经济日报,在这篇社论前加了编者写的《向读者推荐》,全文200来字,看似“多此一举”,  相似文献   

3.
不该“避众就亲”●红烛与几个喜爱学习的百姓闲扯,大伙都有一个感觉:时下一些报纸,尤其是市县报,很少再采用群众来稿,地方新闻十有八九是“本报记者”写的,即是副刊专版,也大都由宣传、新闻部门一些老领导、老同志以及一些文化名人等“亲”、“熟”者包了。看稿子...  相似文献   

4.
1984年初,有三个热心当“伯乐”的同志,听说有个“自学成才”者,就匆忙写了个表扬稿寄给一些新闻单位。一些记者立即出动前去采访。短时间内,地区报纸、省报以至于中央一级的几家报纸,还有好几家电台、电视台,竞相报道。有的还发了言论,宣传这个“自学  相似文献   

5.
1984年初,有三个热心当“伯乐”的同志,听说有个“自学成才”者,就匆忙写了个表扬稿寄给一些新闻单位。一些记者立即出动前去采访。短时间内,地区报纸、省报以至于中央一级的几家报纸,还有好几家电台、电视台,竞相报道。有的还发了言论,宣传这个“自学  相似文献   

6.
6月2日,著名作家秦牧对广州日报记者谈了他对报纸编辑工作的看法。秦牧说,报纸的编辑,主要是做好编辑工作,但也应该参加一些采访活动,动笔写一些文章。不用多,“一些”就行了。这样可以把主要精力用在编辑工作上,又能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扩大知识面,提高审稿和写作水平等)。既编且写,在完成编辑工作的基础上多少写一些,不要走极端,要么只顾埋头写东西,工作应付了事(现在有个别编辑就是这样,只顾自己写东西,对编辑工作不负责任);要么只是埋头于编辑工作,没有写作的要求和实践。作为编辑,要认真负责,从难从严对待工作,防止出差错。现在报纸上出差错太多了。有一家报纸,把“佼佼者”写成“皎皎者”,起码连过四关——作者、编辑、值班编委和校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报纸是编者和作者共同的工作成果,浸润着编者的心血,凝聚着作者的智慧。一份报纸的最大价值就在于给读者提供可读性强的信息,在于有更多的人去阅读、学习、使用,最终给读者提供帮助。再好的报纸,如果不仔细研读,只是走马观花地信手翻翻,不做笔记,不写摘要,也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作为通讯员,要学会“四读”,在读报中学习时事、学习政策、学习写作,天长日久,终究会收到效果。  相似文献   

8.
评论历来被看作是报纸的灵魂,报纸的眼睛,报纸的旗帜,其地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很多人对评论都是高看一眼的,把能写一手好评论的人看作是有水平的。但是,由此有的人就也在心理上打下了这样一种烙印,即写评论是一项“高而难攀”的活计,而对自己写评论,写好评论缺乏应有的自信和勇气。这种情况在基层搞通讯报道的同志那里尤其突出。笔者接触的一些同志就说,评论这东西不好弄,别看我们写通讯稿,消息稿经常见报,有的甚至被发在重要位置,但要搞篇评论就打怵了。从这  相似文献   

9.
张恨水先生在《我和长篇连载》一文(刊《新闻业务》1962年第五期)中,谈到了报纸连载小说的历史,说:“报纸长篇连载小说这种形式,早在民国初年就出现了”。又说:“第—个在报上写长篇连载的是陈愼言,……后来我也开始写起来”。这两段话和事实是有出入的。以我所知,报纸长篇连载小说这种形式,并不自民初始,民国以后才开始执笔的陈慎言(注),也并不是给报纸写长篇连载的第一人。这种形式和这方面的作家,至少在上一个世纪就已经出现了。  相似文献   

10.
有家报纸推出一组20多岁的年轻人写的散文、小品,读之不乏清新,也很显稚嫩。然而,在对作者的介绍中,编者却一概地封他们为“作家”,查《辞海》,“作家”,乃指“文学上有成就的人”。可看遍对这些“作家”的介绍,除有一人是发表过几篇作品并有一篇散文曾获得过某刊物的奖励外,未发现其他人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成就”,也未发现他们是任何一级(哪怕是县市一级)的作协会员,多效不过是刚涉足文学领域的习作者而已。  相似文献   

11.
“写报纸”     
把出版社刚印出来的《滴水集》捧给母亲,母亲的手哆嗦着,在封面上摩挲着王志强的名字,眼里就有些水雾洇上来:“好啊,出书了,我说什么着来,还是‘写报纸’有出息吧!”“写报纸”一直是王志强小时候的梦想,刚开始写作文的时候,仅仅读过完小的母亲就用她当年的辉煌经历教育王志强。母亲曾经写过一首诗,被老师推荐发表在报纸上,当时还年轻的母亲说,“写报纸”是她唯一可以炫耀的辉煌,所以她渴望她的儿子也能够“写报纸”。母亲在说这些的时候,脸上奕奕生辉。“写报纸”成了王志强报答母亲唯一的方式。王志强当了25年兵,在部队…  相似文献   

12.
与几个同事聊天,大伙都有一个感觉:时下一些报纸,尤其是地市县报,采用群众来稿越来越少了,地方新闻十有八九是“本报记者”写的,就是副刊专版,也大都由宣传、文化、新闻部门领导和名人“包”了。稿件内容反映群众思想、情绪以及火热生活的明显少了。就连原来一些反映群众心声的小言论专栏,不少报纸也砍掉了。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诚然,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纸要生存、要发展,也要求得“领导”、“大款”的支持。然而,更应看到,报纸读者绝大多数还是普通百姓,脱离大多数群众,与少数人再“贴近”,报纸印出来没人…  相似文献   

13.
都说你这人很怪,家里的报纸已堆成了山就是不卖。可他们未必知道你是当地的“剪报迷”。1970年,有着剪报爱好的你参军到了山东省莱阳市人武部兼任新闻干事,你也曾铺上稿纸操起笔杆,在军队和地方报刊上发表过自己采写的佳作。你说你没有学过新闻写作,只是凭在读报、剪报中学会了一些新闻写作的方法。从此,你坚持以“剪报”为主、“自写”为辅的原则,耕耘在新闻战线上。你为了从报纸上学习新闻写作,20多年来,自费订阅各种报刊花费达5000多元。为了搜集素材,一有空你就到报刊发售点、书店翻阅资料,在你家的写字台上、床和沙发上,堆…  相似文献   

14.
小的不做,大的又做不来,这是一些人的一种通病。我想起了我自己写稿的一些经历。记得我工作后,也是我有生以来发表的第一篇稿子是在山东省教委《中学生报》“青春短笛”栏目里发表的一首自由诗,一共16行,150多字。那时我的学生都争相传阅那期报纸,读那篇稿子。一位老哥说:“这样的稿子也能发表,好,咱也写!”我还半带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其实有些稿子很容易发表,就看你写不写。你只要写,就能发表。”而我,  相似文献   

15.
很少有人喜欢写言论,也很少有人喜欢谈言论。 但言论又不能不写,也不能不谈。为什么?因为言论是报纸的旗帜、报纸的灵魂。没有旗帜,没有灵魂,报纸也许只是一堆杂乱的信息,虽也有益有用,但总缺少鲜明的导向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现在关于新闻评论在报纸上的地位,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旗帜论”,认为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是为读者指点政治方向的,也决定着报纸的政治面貌;一种是“灵魂论”,又称“元帅论”,认为评论体现一张报纸的主导思想,是统帅其它新闻、通讯和文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逐步确立,人民群众对报纸宣传的要求愈来愈高。作为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宣传为主的农民报,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读者的要求,有几个问题值得认真探讨。 农民是农民报的“上帝” 一张报纸必须有相对稳定的读者群,读者是报纸的“上帝”。这是因为,相对稳定的读者群,既是报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办好报纸的重要基础。 农民是农民报最大的读者群,这本来是确定无疑的,可近几年有些农民报却出现了一种“弃农”、“嫌农”的倾向:在报纸上,“农民写、写农民”的东西少了,真正让农民关心的报道也不多;有些农民报干脆更名为“经济报”、  相似文献   

17.
少写应景稿     
有位初稿报道的战友向我们诉苦,“我稿子写了几十篇,篇篇都有时效性,可就是见不了报,你说邪门不?”我随手翻了翻他保留的底稿后,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不是邪门,而是你把门走邪了。”也难怪,他写的稿子都是一些“应景稿”。比如,“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时,他就写妇女生活;“五四”青年节时,他就写青年活动;春节前夕,他就写某某请假,正月十五前他又写起了闹花灯。底稿一大摞,真正反映部队中心工作的却不多。纪念节日的稿子,报纸需要,完全可以写。然而,这方面的稿件用量毕竟很少。再说你如果卡着“点”才往报社寄,弄不好就…  相似文献   

18.
读了贵刊第8期“读者之声”《建议多听批评意见》一文,深感《新闻记者》能刊登这样的读者呼声实属难能可贵。然而,现时却有些编者听不进批评意见,我有切身体会。我曾给一家报社写稿,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采用我的稿件5篇,可谓不低。然而,就在我写了一封对该报一篇文章的纠正信后,我的稿件随即便停止了刊用。其实,我完全是出于好意。以上所说并不是特例。近年来我给报社提供了很多建议和意见,据不完全统计也有5篇之多,然而都杳无音讯。直至前不久,有家报纸刊登了一则“征求办好报纸的意见和建议”启事,我写了一篇《意见和建议不能“泥牛入海”》  相似文献   

19.
办报者无时不关注铺展于报端的报道面及引发的各方面的社会“效应”,也无时不在捕捉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报道面是老话题了,“热点”则是近两年才在新闻界“热”起来的新名词。对于读者,“面”与“点”同样重要。内容单调、信息量少的报纸,不受读者青睐;内容广泛但缺少“叫座”的东西,也同样会被视为“老面孔”而受冷落。对于办报者来说,往往先考虑的是“面”。“面”的外延、“面”里的重点、“面”的表现……”正是赖以调度编辑部工作的报道计划的主要内容。至于“热点”,有幸者能被纳入明智的计划中,归属于“面”;不走运的,沦为“漏网之鱼”,令读者望报兴叹,编者追悔莫及。偏偏就有一些险为编者遗漏的“热点”,侥幸闯进  相似文献   

20.
孙根荣 《新闻三昧》2006,(11):21-21
近读一些省市级工人报,我发现,长篇文章与日俱增了,尤其是“周末版”。这使我想起一些新闻界老前辈的“呼号”。如胡乔木曾呼喊:短些,再短些!赵超构也曾呼喊:短些,短些,再短些!有的省市级工人报所以喜欢上了长篇文章,细究起来,原因有三:一是报纸跟风扩版,但没有这么多新闻充填版面,只得将原来本可以写成几百字的东西,拉长成二三千字的大块头;二是报纸走休闲化之道了,误以为让读者休闲,就得用长篇文章来供读者消磨时光;三是有的记者没有写短文的基本功,只有写长篇的“裹足布功”,当然也有的记者认为,能写长篇文章,才显记者的真功夫。然而,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