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小学道德课程实效性差的主要原因是: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德育方式注重说教,忽视体验,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践访谈,调查徐州和上海两地学生对目前小学道德课程的态度与认识,揭示问题,意图为小学道德课程的建构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技校德育教育有三个误区:一是忽视学生心理特点,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二是德育功能认识片面,“严”、“爱”脱节,师生关系恶化;三是忽视受教育者的自身实践活动。由此而对学生日常在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多样化的道德实践关心不足,忽视了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和道德修养的巨大作用,使学生掌握的道德规范、道德准则体系不能有效地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更难以外化为道德行为。因此,强调学生参与道德实践,促进学生优良品行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生参与道德实践的内容 参与道德实践是指学生自觉、自愿、主动…  相似文献   

3.
李好 《湖南教育》2002,(19):18-18
道德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头戏”,投入的人力、物力都是相当大的,可从教育的效果来看,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是德育工作者对中小学德育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重德育知识的灌输,轻德育能力的实践,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重视道德教育的内化,尤为突出的是道德实践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显得十分薄弱。笔者认为改革德育实践模式有助于道德教育实效的增强。一、当代道德实践模式的理论探讨重视道德实践就应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是一味地“被动灌输”。德育工作必须是一种主动的教育过程,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对于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传统德育模式存在的弊端,主要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提出构建主体德育模式势在必行,并指出具体的实施方法:唤起学生的心理需要,实现情理交融;开展讨论对话,引导学生自主判断选择;优化德育环境,发挥隐性课程作用;丰富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德育模式试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不同程度存在主体性失落的误区: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德育功能认识片面。学校德育主体在道德接受中的心理机制是:道德需要是学生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力和主要归因;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中,道德信念是中心环节,道德修养是关键。在此基础上,试构学校主体性德育模式:学校德育主体道德接受通式,品德结构模式,德育观念转变模式  相似文献   

6.
刘克汉 《教书育人》2001,(22):37-39
受“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影响,目前德育工作者总以先知者自居,扮演着说教者的角色,把学生当成被动、消极的接受者。他们在德育工作中,坚持“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把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等同于学科的教学,把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和强调以学生的实践为主的德育工作等同于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因此他们在工作中只重视规范管理,忽视情感教育;只强调道德知识传授和道德规范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实践;只照搬书本理论,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剖析;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其结…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小学德育缺乏实效性最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在德育目标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发展水平;在德育内容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需求;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德育功能;在德育途径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实践;在德育评价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提高中小学德育主体性的应对策略主要有:更新德育理念,体现主体性;调整德育目标,体现层次性;充实德育内容,体现生活性;创新德育方法,体现自主性;拓宽德育途径,体现开放性:完善德育评价,体现过程性。  相似文献   

8.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高校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①重视智育,忽视德育,尤其是没有把思想道德教育融会在专业技术课堂教学之中;②重视灌输,忽视启发,把教学内容的讲授仅仅作为一项任务会完成,而不顾教学效果,学生是否有收获;③重视理论,忽视实践,没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的认为增加实验学时和多搞几次实习就是加强了实践,缺乏对实践的认识和思考;④重视外因,忽视内因,教师生怕学生不知道,学生希望教师讲得越细越好,内因能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⑤重视积累,忽视开发,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  相似文献   

9.
刘春玲  罗映霞 《教育艺术》2006,(10):28-28,53
一、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最大的问题就是忽视德育对象的主动性,以空洞的说教方式“灌输”现成结论与传授道德知识。德育和政治教育不分,以政治教育替代德育教育,德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忽视德育深层次隐性目的及个体功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导致我们花在德育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与收到的效果难以成正比,出现了德育低效的现象,德育方式缺乏“创新”,强调通过德育自身的方式较多,强调贯穿于其他方式之中的较少。  相似文献   

10.
德育方法的改进与创新是德育工作成效的关键。传统的德育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德育实践活动,忽视了道德内化的过程,脱离了生活实际,忽视了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新的德育方法倡导让学生在讨论中辨明是非,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体验道德情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以良好的校园环境熏陶学生等。  相似文献   

11.
德育活动多为学生排斥且收效甚微的根本原因在于忽视或漠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顾学生的成长背景、个性特点、已有的道德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教育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蒙学教材逐渐走进小学德育课堂。蒙学教材的主要德育特色:注重伦理道德的教化,重视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其主要德育特色对创新小学德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小学德育教材存在的突出问题:重视德育知识,忽视德育实践;部分德育活动形式化;忽视培养学生内在的道德自觉性。运用传统蒙学教材创新小学德育实践的策略:注重生活化的德育内容,制定适应儿童的德育目标,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发挥教师示范作用。以此实现提高小学生道德修养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前,许多中职学校更多的是关注直接关系学校生存的招生和就业,而事关长远发展的”教人求真”工作相对重视不够。这样,原本就乏善可陈的德育工作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有:(1)智育教师“不管”德育,德、智分家;(2)很少面向全体学生,只突出对“差生”的教育,而忽视“优秀”学生与大多数“一般”学生的道德需要:(3)片面注重眼前“实效”,忽视或忽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4)“封闭管理”,忽视学生主体的德育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5)重处罚震慑,忽视对学生的教育转化或引导学生的自我转化;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学德育存在着诸多的困惑和问题,突出地体现在:偏重认知,忽视体验,动力系统在外,单向灌输,压制了学生的反思;偏重取物养身,追求物质,而忽视对心灵的觉解、培育和操持,丧失了道德的生成性和智慧性;偏重公德教育,忽视私德的培育,本末倒置,颠覆了道德人格成长的序列;偏重结果,忽视实践环节。这些问题造成德育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学生缺乏志向,学习动力不足,进取精神减退,社会责任感减弱。  相似文献   

15.
蒋从容  黄云 《广西教育》2014,(1):4-5,14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的第三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强调,要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一直以来,学校更多的是将德育当成一门课程来进行来传授,在教育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说教,忽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和社会实践;过分注重共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践证明,这样的德育不符合小学生的品德养成规律,实效性差。  相似文献   

16.
道德认知能力是个体形成道德概念、应用已有知识进行道德分析与判断的基础 ,是个体品德行为的先导。当代各国学校德育普遍重视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 ,而我国学校德育却存在着对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忽视。加强对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当前学校德育的基点。教师的德育能力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 ,高师院校在教育改革中应注重对师范生进行现代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教育 ,使之具备初步的德育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姜萍 《云南教育》2001,(21):9-9
一、培养自律精神要从提高道德认识水平入手道德认知是道德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先导,起着理性指导作用,它是促使道德信念形成的认识基础,是自律道德的导向机制。一个道德认知水平低的人不可能自发产生自律行为。道德问题除了道德认知外,还有不可忽略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内容。如果只重视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评价,忽视了道德情感、意志的培育,那么德育就存在缺陷。因此,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自律精神首先要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提高德育素质,这是自律的基础。二、自律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细胞”“自律”是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偏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现行的德育理论不管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还是强调德育回归生活都忽视了中小学的基础性质,很难有效地指导实践,同时也造成了日益轻视系统知识学习的现象;另一方面是我国教师长期受“师道”观念的影响,在道德教育中注重“灌输”,忽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忽视学生的道德实践,导致学生知情分离、知行分离、行信分离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辛斌 《怀化师专学报》2008,(12):135-137
在实践中由于长期德育政治化和对道德个体价值的忽视,以致当前德育行为在人们所谓的“平民德育”、“底线德育”的大力提倡下,德育呈现卑下和庸俗的特征。从我国社会历史现状、传统的道德实践和学生身心特点来分析,重视德育的崇高性和超越性都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以及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实践中由于长期德育政治化和对道德个体价值的忽视,以致当前德育行为在人们所谓的“平民德育”、“底线德育”的大力提倡下,德育呈现卑下和庸俗的特征。从我国社会历史现状、传统的道德实践和学生身心特点来分析,重视德育的崇高性和超越性都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以及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