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寄语     
正孩子是家庭的天使,带着快乐与希望降临人间。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批亲密朋友。从他来到我们中间,我们就开把他当做一个重要成员,和他一起欢笑和痛苦,重温生命成长的奇迹。当孩子长大时,他开始向我们表达他的意愿、他的喜厌。我们要把孩子当做我们的朋友,一起面对每一天。作为家长老师,要接纳他的成长,不把孩子供奉在掌心之  相似文献   

2.
适度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延续学校教育,如果家长拔苗助长,对孩子的学习、学校的教育其实是很大的破坏。多年来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工作的吴文儒老师总结了家庭教育中常见的四个误区。误区一: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很多家长都曾表示,要让孩子实现自己当年的梦想,但是简单地把孩子当做自己“还愿”的工具,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会让孩子感觉他学习是为了父母,而不是从自身愿望考虑主动学习。吴文儒举例,曾经向她咨询过的一个孩子,从小喜欢无线电单片机,但该生的父母因为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希望孩子能考上高中进而考上大学。他们并…  相似文献   

3.
如今,心理问题是学校教育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尤其是年龄小的学生,心理问题更得引起教师的重视。低年级的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比较多,我主要就针对低年级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谈谈看法和见解。一、无条件接纳,给孩子一个心理认同的时间对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进入学校就如进入了一个紧张或者说略带有强制性的环境中,教师首先需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两点心理现  相似文献   

4.
正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每一个现代人一生不可缺少教育,面对教育,任何人都称不上是行家、大师或者名家。教育上有句名言:经验抵不上科学。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往往会以自己成长的经历和体会去教育孩子,而科学的教育方法能使教育更加有效,把孩子教育得更好。  相似文献   

5.
赵锋 《上海教育》2012,(19):38-39
探寻同济中学五年来的变化,与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大力探索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强调"心理的正向力量",发挥"爱"的魔力密不可分。"我们班的孩子……""那些孩子……"在杨浦区的同济中学,对于学生,教师们的称呼更多的是:孩子。在一声声"孩子"的称呼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爱,他们把学生当做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去爱、去教导。贾佳老师不再教某个班级了,她的告别方式是:送给每个孩子一个自己制作的蝴蝶结。  相似文献   

6.
赵锋 《上海教育》2012,(28):38-39
探寻同济中学五年来的变化,与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大力探索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强调"心理的正向力量",发挥"爱"的魔力密不可分。"我们班的孩子……""那些孩子……"在杨浦区的同济中学,对于学生,教师们的称呼更多的是:孩子。在一声声"孩子"的称呼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爱,他们把学生当做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去爱、去教导。贾佳老师不再教某个班级了,她的告别方式是:送给每个孩子一个自己制作的蝴蝶结。  相似文献   

7.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天使,可是随着现在各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的改善,独生子女的增多,不少孩子的家长都会过度宠爱自己的孩子,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但是,这种家庭教育很容易让幼儿变得自私,毫无感恩之心。对如何在幼儿园的中班实施感恩教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家庭教育中经常会遇到家长因无法接纳孩子而导致教育失败的问题。我认为要让家庭教育顺利进行,家长首先要学会接纳孩子。对于孩子,我们一定要放下所有的标准,包容孩子的错误和不足;包容孩子的不俗之处和做事方式,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观察,不仅是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去感受。  相似文献   

9.
正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毋庸置疑,可是怎样智慧地爱孩子才能滋养孩子的心灵成长呢?首先要从接纳开始,接纳是指接纳儿童本人,接纳他的感受、个性、想法,并给予儿童尊重和关注。接纳是孩子成长和培养自信的最佳土壤,接纳使爱变得恒定。而接纳是从童年开始建立起来的,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孩子才会接纳自己,转而接纳他人。父母如何看待接纳,直接影响亲子互动模式,进而影响亲子关系。  相似文献   

10.
据一项对广州小学生成长环境存在问题的调查显示,有42.8%的青少年对现在的家庭教育方式表示不满意,难以快乐起来,其中引起孩子诸多不快乐的主要原因,竟来自于父母的不当的家教方式。有专家说,虽然现在孩子的物质生活丰富,但孩子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快乐,家长可以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但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就出现了偏差,比如经常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没有用孩子的心理去考虑什么是孩子的快乐,以成人的眼光要求孩子,所以经常造成父子离心的教育现象。家教不当 孩子反…  相似文献   

11.
在孩子们真正独立踏上社会之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疑是最主要的教育手段。然而,有不少家长却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好的学校,就为孩子的教育投上了加强险,由此忽略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再加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就业压力和行业竞争加剧,很多家长更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学校,自己忙于工作,甚至与孩子相隔两地,一年见不了几次面。孩子没有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思想上与心理上都不健全,于是就造成了学校埋怨家长、家长又抱怨学校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成人总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因此 ,他们总一意孤行地按自己的意志和方式去教育孩子,有时完全没有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这样教育孩子的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其实 ,成人应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教育孩子。   1.要爱护、尊重孩子,把孩子当做一个具有自主性、有自我内在要求和发展潜力的个体。   2.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幼儿的意愿与选择,只要对孩子身心健康有益的,成人应该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去做他愿意做的事情,即使失败也不要训斥。   3.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允许孩子失败和犯错误,…  相似文献   

13.
家长爱自己的孩子毋庸置疑,可是怎样爱孩子才能滋养他的心灵让其健康成长呢?首先要学会接纳孩子,接纳孩子本人,尊重他的感受、个性和想法。家长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孩子才会接纳自己,进而接纳他人。家长如何看待"接纳",直接影响亲子互动,进而影响亲子关系。  相似文献   

14.
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是父母和孩子双方通过语言和情感交流进行的,是孩子成功的基础。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而这一切,均从父母无条件接纳孩子开始。从接纳到尊重,从批评到信任,孩子在自尊自信中成长,孩子在欣赏鼓励中成熟。  相似文献   

15.
所谓遇物而诲,就是遇到什么东西就利用什么东西进行教育。家庭教育随机性很强,不一定像教学那样一课一课地讲,而要根据实际生活,抓住机会进行教育,刻意地教育反而不行,要淡化教育痕迹,让孩子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就接受了教育。这就需要我们抓住孩子生活中接触到的物品进行教育,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当做教科书进行教育。唐太宗李世民就很会“遇物而  相似文献   

16.
金悦  张旭 《安徽教育》2013,(3):11-12
<正>在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为了孩子将来能考上好一点的大学,有一个光明前途,家长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我们作为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十几年的教育工作者,为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隐患感到担忧。一、依赖学校,忽略家庭教育的责任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病要大夫看,孩子要教师教。因此,他们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自己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孩子的教育,学校  相似文献   

17.
教育微博圈     
《教育》2013,(24):9
@林怡:有句话叫"上帝是公平的",孩子在某方面发展得很好,在另一方面就会差点,这个世界没有完人,别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比其他孩子的长处,无条件接纳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功课。@罗崇敏:语言不但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维的外壳。中国学生不愿语言表达、不敢语言表达、不善语言  相似文献   

18.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更为重要。尤其是现在的家庭,物质上丰富了,独生子女增多了,家庭教育更不能忽视。当今的父母在物质上给孩子的太多,在精神上给孩子的却又太少,要知道给他金钱让他挥霍、留下遗产让他继承,都不能足以让孩子幸福一生,让自己晚年快乐。所以,与其把财产留给孩子,还不如把孩子首先培养成人,最终培养成才。  相似文献   

19.
胡雪波 《湖南教育》2003,(24):34-35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代替不了的。家庭教育水平受家长的思想意识、家庭人际关系、文化素质以及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孩子一出生就无可抗拒地要接受家庭教育多种因素的渗透和影响,并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精神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个性、人格,影响他们的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然而,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却存在着相当大的问…  相似文献   

20.
张怀君 《天津教育》2014,(11):15-15
在家庭教育中,“赢在起跑线上”成为一个“热词”.众多家长从育婴始,就把选择教育机构作为孩子的“起跑线”,而忽视家庭教育,很多做法显得非常功利,违背孩子成长规律、学习规律,把孩子赶上机构教育这条起跑线,轻“成人”,重“成才”,其结果事与愿违,炫耀一时,影响一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