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数据统计等方法,从2009-2011年体操世锦赛男子全能前八名的比赛情况分析我国男子体操全能的现状。主要结论: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出现了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应加强男子体操后备人才储备,提高竞技体操训练人口,培养更多全能和具备突出单项的后备人才;逐步增加学校体育中的竞技体操内容;坚持在基层试点培养全能人才。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调查等方法,对我国承担2000年奥运会男子体操比赛后备人才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役后备运动员仅为2000年奥运会提供了适宜年龄与人数的可选拔的人才资源,要组织一支能够在2000年奥运会上夺得团体、全能及部分单项冠军的队伍,还必须开发潜能,以制胜规律为指导,辩证认识规则的导向作用,开拓创新,保持先进技术水平,提高整体实力,使我国男子体操技术水平与世界技术水平保持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男子竞技体操的目标定位和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观察、逻辑分析与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现役男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建设现状进行研究,并对参加我国2008年奥运会及未来男子竞技体操训练的后备人才数量、年龄结构、技术水平、运动员竞赛能力及特点等现状进行分析,确立了我国男子竞技体操的目标定位,并提出应对未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G830.3 9413394我省男子体操后备人才的现状调查—兼谈我省男子体操发展战略[刊,中]/夏端阳//湖北体育科技.—1994(1).—12—14(SML)体操//后备力量//调研//现状//措施//人才//培养//湖北省  相似文献   

5.
通过录像观察、比较法和统计分析法,对参加2015年世界体操锦标赛中国男子竞技体操团体比赛成绩和日本队男子体操团体比赛成绩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归纳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男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处于一个匮乏的状态,要延续中国男子竞技体操的辉煌,进一步加强后备人才培养是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所以必须对目前男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发展的方向、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最后提出战略目标:(1)制定本省市的竞技体操发展规划;(2)解决好运动员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跟加强社会创造有利空间和大环境;(3)后备人才开发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4)加大对教练员实施再教育和培训力度;(5)加大后备人才科技投入现状和科技成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调查等方法,在诊断后备人才现实基础上,就其发展过程提出:为实现2000年宏伟目标,应以创新技术为源泉,以规则导向为依照,深刻领会制胜规律的构成关系与组合方式,抓住技术水平发展的开拓作用、构成与世界强国抗衡的基础对策。其目的是使我国男子体操后备人才在更高层次上求得与世界保持技术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莫顺霖  唐芷晴 《当代体育科技》2023,(14):136-139+148
四川体育职业学院(原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体操中心依靠传统的举国体制发展方式,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奥运会上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如邹凯、邹敬园等。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队内的后备人才数量和成绩逐渐下降,后续发展等问题愈发突出。在此背景下,该研究着眼于四川体操可持续发展观,采用实地考察、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四川省男子竞技体操专业队后备人才进行现状分析。新的历史背景下,四川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体操价值认识不够;二是学训冲突;三是选材手段多年不变;四是教练团队缺乏。改革方向:正面宣传体操价值;深化体教融合;优化选材机制,提高人才选拔科学性;改革教练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2000年奥运会男子体操后备人才发展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诊断男子体操后备人才现实基础上,就其发展过程提出了为实现2000年宏伟目标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男子体操实力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俭  丁元英  韩华 《体育学刊》2007,14(7):108-111
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男子体操的实力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男子体操实力变化经历了5个阶段:繁荣发展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团体实力优势突显阶段、技术水平不稳定阶段和综合实力提升阶段。不断发展难新动作、时刻强化动作质量;加强梯队建设、培植科学合理的人才层次结构;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是我国男子体操不断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依据1997年~2000年男子体操新规则精神,对我国男子优秀后备体操运动员与世界级运动员在动作难度和连接加分、动作重复、特殊要求以及成套动作的起评分诸方面进行了对比,并提出相应的训练建议,以期为奥运新周期男子体操训练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与宏观调控机制   总被引:47,自引:5,他引:42  
运用体育人才学、市场学、经济学等有关理论,分析了国内外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方面的成功经验,论述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机制,即健全后备人才市场法规和市场体系;制定后备人才市场发展规划;保持后备人才总供求的动态平衡;协调后备人才市场中各市场主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等方法,对中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论:中国应借鉴国外社会自治型的经验,转变政府职能,在充分保障原有体制运行效率的基础上,构建教育系统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引入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3.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态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训练态度是影响训练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后备队员训练态度的研究,结果发现:后备队员训练态度的结构不稳定;并随年龄或训练年限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不同群体队员其训练态度存有差异;男性队员好于女性;来自农村队员好于来自城市队员。  相似文献   

14.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建设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事业要取得进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抓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建设是实现体育强国关键之所在,是竞技体育发展的规律。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统计等方法,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建设开发现状出发,找出我国现阶段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我国女子跳远优秀后备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技术的现状,笔者将其多项指标与世界优秀运动员进行比较,并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后备选手在技术和能力上都存在着较大的欠缺。  相似文献   

16.
靳辽 《湖北体育科技》2010,29(2):171-173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分析研究我国跳高运动目前的状况以及21世纪我国跳高运动后备人才的基本现状。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跳高运动水平处于停滞阶段,其在后备人才因素方面的原因具体表现为:运动员的选拔途径单一,选材手段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跳高运动群众基础薄弱。后备力量成材率较低,教育系统训练资源短缺,难以建立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并提出我国跳高运动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7.
广东、湖南两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东、湖南两个竞技体操大省的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等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比较分析,并结合广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符合广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发展实际情况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花样滑冰是我国参加冬奥会的优势项目,随着老运动员的退役,后备人才培养不足的矛盾凸显.现役国家花样滑冰队一线的运动员70%是黑龙江省培养的运动员,黑龙江省只有重视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我国花样滑冰竞技体育的发展才有后劲.采用文献资料、访谈法、观察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花样滑冰项目后备人才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花样滑冰运动员储备在减少,2014年度黑龙江省全国花样滑冰项目注册运动员比2013年度减少了8.9%;黑龙江省花样滑冰13岁以下运动员后备梯队结构呈现倒金字塔型,提示低龄儿童花样滑冰运动员有减少的发展趋势;教练员队伍具有年龄小、执教时间短、职称低的特点,教练员队伍出现年龄断档;运动员平均每天冰上训练时间过短,参加比赛机会少等.建议花样滑冰后备人才培养应与大众体育、体育经济相结合,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加强俱乐部的多区域建设;花样滑冰运动项目发展和基础训练阶段必须与学校相结合,保证后备人才资源库输出充足和运动选材的质量;增加业余体校的经费投入,加强教练员的学习与交流,促进黑龙江省花样滑冰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队伍培养体系构建的历史探索与研究,以及对新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队伍培养面临挑战的剖析,展望我国竞技体育后备队伍培养体系的发展态势;在借鉴国外竞技体育发达国家构建后备队伍培养体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提出重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队伍培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具体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20.
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8,自引:5,他引:53  
采用文献资料及调查研究的方法,对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与后备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认为,竞技体育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互动效应,体育的协调发展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后备人才资源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