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杜:陈先生,今天我从西门进入清华大学,经清华园、二校门,出南门来到您的办公室,注意到清华校园建筑的历史反映的是清华的历史,——先是原瑞王府的清华园、美国人墨菲设计的二校园,接着是前苏联式的主楼,出原校门的这一片是新近扩展的校区建筑,俗称“白区”。走在有近90年历史的清华校园中,不禁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或一种文化所独有的传统建筑,  相似文献   

2.
张雷 《新闻天地》2011,(5):8-10
在清华园中,他们曾是青年学子,吸纳知识,砥砺人格,终于成为经世治国之才。但心中难以割舍的"清华情结",吸引着他们回到母校,担当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成了清华大学的老师。其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朱镕基、华建敏等人。  相似文献   

3.
清政府开办清华学堂史料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09年初,美国政府以退还庚子赔款“余额”的名义,在中国开办学校。6月,清政府设立游美学务处,同时筹设游美肄业馆。9月,经外务部、学部“奏准”,由内务府将皇室赐园——清华园,拨给游美学务处,作为游美肄业馆的馆址。1910年12月,游美学务处提出,将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此即清华大学前身。本专题史料选自馆藏外务部档,其内容是关于建立游美肄业馆、清华学堂以及清华学堂章程等史料,可为研究中国文化史、教育史及清华大学校史参考。  相似文献   

4.
少小成名的蒋方舟,从来都不缺少被人关注.四年前,她被清华大学降60分录取,引发了不少争议.如今看来,清华大学放下身价录取蒋方舟还是赚了的.清华不缺高分者,但蒋方舟只有一个.四年清华园修炼,让蒋方舟成长了许多,知性了许多,但蒋同学的率真、独立和自由思考并没因清华而改变.  相似文献   

5.
在一个可以预见的时间里,清华大学对于中国的影响仍将继续。清华所具有的能够影响现实中国的力量到底来源于何处?答案很明确:来自于清华人对本土和传统的尊重,对国家与民族的热爱  相似文献   

6.
大师的失误     
2001年2月18日,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前夕,季羡林先生满怀深情写下了《清新俊逸清华园》一文,回顾了当年入学考试的作文题。他说:“清华大学出的是《梦游清华园记》。因为清华离城远,所以借了北大北河沿三院作考场,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到过清华园,仅仅凭借‘清华园’这三个字,让自己的幻想腾飞驰骋.写出了妙或不妙的文章。我的幻想能力自谓差堪自慰,大概分数不低,最终把我送进了清华园。”  相似文献   

7.
陈文军 《兰台世界》2013,(28):128-129
梅贻琦是海峡两岸清华学子心目中的"终身校长",在时局动荡的革命年代,正是他在清华大学井井有条的教育管理工作,保证了清华一流学术殿堂的名望。  相似文献   

8.
无聊的悲情     
前些天,清华大学新生家长送孩子报到后,因未找旅店宾馆而晚闽露宿在校内草坪、公共场所的几张照片,迅速在各种传媒上刊发,于是,不少人指责清华大学缺少对学生家长的人文关怀,指责让家长露宿的清华学子没有“人性”。  相似文献   

9.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解读清华大学图书馆九十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宣 《图书馆》2004,(4):28-29
我非常喜欢博尔赫斯的一句话 :“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天堂一样的图书馆 ,虽然我们离她还很遥远很遥远 ,但捧读一册《不尽边缘———忆清华大学图书馆》 ,我又觉得她仿佛就在身旁。清华大学图书馆已经走过了九十个年头。九十年间 ,她敞开博大的胸襟 ,惠泽每一位清华学子。哺育了一代代英才 ,她的身影也刻在了每一位学子心中。1 “诱人而伟大”———读者心中的清华图书馆杨绛先生深情地说 :“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 ,但最爱的是清华大学 ;在清华大学里 ,最爱清华图书馆。”她甚至说 :“我敢肯定 ,钱钟书最爱的也…  相似文献   

10.
清华大学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为共和国“奉献”了一位总理,一位国家副主席,数名副总理和300位省部级高官。作为共和国“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清华人不但把”两弹一星”送上太空,她的10万毕业生还遍布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更让清华人骄傲的是,截至2000年2月,34位两院院士中,清华占了14位。一所大学对中国产生如此强大的影响.已经成为人们的关注和研究的“清华现象”。  相似文献   

11.
前段时间,一部反映清华学子在各个历史时期为理想而奋斗的影片《无问西东》广受好评.其中,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是清华大学的一名超级学霸.在民族存亡之际,他毅然投笔从戎,慷慨赴死,用自己壮丽的青春人生践行了清华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这句歌词所蕴含的理念.沈光耀的原型就是抗日烈士沈崇诲.  相似文献   

12.
2月1 0日,我在报纸上读到了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的这样一篇文章——《中国大学为何培养不出顶尖记者》: 深夜一点,在电脑前埋头几个小时批改采写作业的司久岳突感不适,想起身伸展一下僵直的身体,没站稳,一头倒地,昏厥过去.4个月后,已经偏瘫了的这位清华大学国际新闻教授对我说,他在清华大学办理了停薪留职的手续,将离开清华新闻课堂,坐着轮椅,奔向他心爱的新闻战场——到前南斯拉夫重新当记者.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 (记者韩阳)继去年我国首部传媒蓝皮书发布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再次推出了第二本传媒蓝皮书——《2005-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报告》。4月12日,该书发布会暨“2006清华传媒产业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14.
牧岭 《北京档案》1999,(2):22-23
大凡名人和学者都不是我们普通人所想象的是“书呆子”或“工作狂”,其实,他们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爱好:季羡林喜欢养荷,周汝昌喜爱收藏,金克木喜好下围棋,(自个儿下,从不与人对弈),而清华园里的张维先生热衷于网球,如果你在清华校园里看到一位身材略胖面目和善的...  相似文献   

15.
历史的见证──日本侵略军在清华园犯下的累累罪行清华大学档案馆陈兆玲本栏编辑张铁群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清华大学档案馆与历史系合作,对馆藏历史档案进行开发,编著了《日军铁蹄下的清华园》。它是一九三七年北平沦陷后,学校奉政府教育当局之命,于八月中南迁...  相似文献   

16.
清华大学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为共和国“奉献”了一位总理,一位国家副主席,数名副总理和300位省部级高官。作为共和国“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清华人不但把“两弹一星”送上太空,她的10万毕业生还遍布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更让清华人骄傲的是,截至2000年2月,34位两院院士中,清华占了14位。 一所大学对中国产生如此强大的影响,已经成为人们的关注和研究的“清华现象”  相似文献   

17.
简讯     
清华大学为学生记者增订《新闻与写作》 清华大学《新清华》编辑部重视校刊编辑记者队伍的建设,最近为该刊所有编辑和学生记者每人增订了一份全年的《新闻与写作》。编辑部还不定期的邀请首都新闻界的资深编辑记者来校举办讲座,进行交流,使校刊作者队伍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8.
2013年5月27日,第二届“百盛一清华学报优秀论文奖”颁奖仪式在清华大学甲所举行。这里环境清幽,陈设雅致,新中国成立前曾作为清华大学校长的官邸,入住过清华历史上有名的校长梅贻琦。改革开放后,经过逐步翻修,成为清华校内著名的专家招待所。选择这里颁奖,可谓匠心独具,无疑把活动定位在广阔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学术底蕴里。德高望重的专家、年富力强的学者和眼光独到的名刊编辑,从全国各地赶来出席颁奖活动。清华大学领导、教育部社科司领导和马来西亚金狮集团百盛基金会主席陈秋霞女士,出席并讲话。我以本届评委会主任和期刊界代表的双重身份发言,十分荣幸,也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9.
清华大学第15食堂曾有一位叫张立勇的厨师以630分的英语托福成绩震惊海内外,被誉为"清华英语神厨"、"清华馒头神"。当他走进央视的《新闻联播》、《面对面》等一系列王牌栏目时,远在江西崇义县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位老汉正在对着电视抹泪……  相似文献   

20.
<正>主持人语:清华园,是众多学子向往的知识殿堂,也是稚嫩青年向往的精神殿堂。在这里有一个个默默奉献的园丁,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一代代的佼佼学子从这里走向社会、走向世界,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今天我们前沿访谈介绍的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