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关于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的信息学阐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从信息哲学定义和信息(自在、自为、再生)三态理论两个方面对波普尔世界1、2、3理论的内在机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人主体意识的转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姗姗 《图书馆杂志》2001,20(10):16-17,28
图书馆人的主体意识,是指图书馆人自身的学科意识,以及自觉的创造精神。当代图书馆人的主体意识突出地表现在几个方面的变化上:对于图书馆事业的职能与意义的认识,由单一服务的观念转化为积极创造的观念;对于图书馆工作特性的认识,由单纯的汇集和借阅书刊资料延展到全方位地汇集、处理和传播科技文化信息;对于图书馆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认识,由于对他学科较大的依赖性转向自主独立,与其他学科建立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面对世纪转换、经济和社会的转轨,编辑观念意识的转换也成为一个新的时代性课题。编辑意识的现代转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封闭保守向现代开放意识的转换。编辑的现代开放意识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的前提:一是破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封闭、保守的编辑观念和编辑模式;二是吸收和学习现代的科学知识,形成开阔的文化视野。第二,从自在向自为的编辑主体意识的转换。自为的编辑主体意识是指在编辑全过程中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它不仅包括能动的策划意识,还要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及自觉的市场意识。第三,从文化传播向文化建构意识的…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也应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图书馆作为一个为公众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行业,要加强行业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图书馆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是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依法治馆的需要;是关爱读者,珍视读者生命安全的重要举措;是保护国家财产安全的必要方略。图书馆应高度重视,以科学、理智的态度,做好对周边自然环境和图书馆内部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图书馆制定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应包括对突发事件的领导机构及相应工作部门;对突发事件的认定办法、各项指标;各种突发事件的基本知识、抢救、防护方法;应急预案;责任等。  相似文献   

5.
自在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个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自得其乐,自我满足,自我欣赏,感觉良好;而在哲学层面对自在的解释,是指盲目的、被动的、缺乏前瞻性的。而自为则是自觉的、主动的,是对必然认识及对事物规律把握的一种存在状态,是在自觉基础上的一种更高行为的实现。报业发展已经和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报业转型既然是大势所趋,就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我们说,要有清醒的媒体意识和高度的创新自觉,就是要实现自在向自为的跨越,从而推动传统报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传媒业的发展不是自为自在的,它总是与宏观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单"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产业总是在不断面对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留下自己文明进步的脚印.  相似文献   

7.
现代报纸功能日益复合化,编辑在各类信息的加工处理中起着核心的整合作用。编辑的主要任务是对现有资源进行二度整合,其中包括稿件的选择、标题的制作、版面的分割等。在这里,编辑的主体地位体现得并不是非常明显。但是笔者认为,就编辑本身来说,还是应确立主体意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本地新闻,编辑则处于非常明显的主体地位,起着组织策划、编辑制作、后续反馈等作用。一、编辑主体地位实现过程中的五个互动编辑要实现其主体地位,心中必须有全盘。要自觉地培养和运用一种既包括宏观思维,又包括微观思维的综观思维形式。要达到…  相似文献   

8.
主体意识是学术期刊的灵魂,学术期刊应该有能动和独特的主体意识.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出发,学术期刊的主体意识应该体现在专业意识、信息意识和引导意识中.这三种主体意识相辅相成,有助于学术期刊发挥自己在学术系统中的作用,找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论编辑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活动是知化信息为知识的文化建构活动,具有结晶人类思想成果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导联、导向作用。而它的内在运行机制,则是编辑的主体认识活动。在编辑活动中,编辑凭借主体内在的意识对作者以文稿形式输入的信息进行识别、鉴选和评价。然后对之进行符合主体认识的加工整合和改造,以出版物形式输出。编辑活动的本质属性和功能特征,是以编辑的认识活动为内在机制的,是编辑主体认知的建构对象化外现。本文从文化建构的宏观背景和多重交织的社会关系格局中,探讨编辑主体意识的结构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0.
江凌 《新闻传播》2007,(8):20-20
联想是主体(人)从某一事物、现象、信息想到:另一事物、现象、信息的心理活动过程。联想的主要形式有四:一是相似联想,即主体(人)对头脑中出现的与某一信息、某一事物(或现象)相似的信息、事物(或现象)产生的联想。在这种联想中,信息、事物(或现象)与联想物之间有某种共同性质或特征。如爱迪生看到天空中美丽的乌儿在欢快地歌唱,便想到人也会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飞翔。  相似文献   

11.
作为符号化的新闻信息,有其自在自为的自组织系统,呈现出能动的、有机的运行模式,本文认为新闻信息系统本质建构的核心内容是新闻真实性、新鲜性、公开性的有机本质,目的是试图还原新闻信息系统的本真状态,建构起有机本质的新闻信息系统整体运行格局。  相似文献   

12.
经济,就是经世济用,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而经济新闻就是报道人们经济活动的新闻,因此经济新闻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变化,是对环境变化反应最敏感的一种新闻类别。我们国家二十多年来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新闻报道也随之发展和火爆起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犹其是近几年,成为了新闻报道的主体。综观二十多年的经济新闻的报道内容,我们可以很清晰看到其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轨迹;也可以从中看出其问题所在,从而汲取经验教训;还可以由此来发现规律,预测将来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3.
网络优化是时代发展对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迫切需要;关键在于使信息组合优化而内化为主体的素质;网络优化包括图书馆网络环境、人格、管理、内容、技术和形式优化,不断促使信息服务创新。  相似文献   

14.
当今的社会经济环境,需要创业文化及其电视传播。创业文化及其电视传播有其基本要义、价值和意义。目前,创业类电视节目在各类荧屏上呈现出自在与自为传播、特态与常态传播、元传播与软传播等互动态势。但要探寻该类节目长期和深入发展的策略,就要正视节目生态、功能整合、品牌建设等相关议题。  相似文献   

15.
周莹 《新闻知识》2004,(12):43-45
政府新闻发布会——包括政府记招待会——是由政府公开举行的通过新闻媒介向公众发布信息的新闻传播活动,是政府传播的形式之一。政府传播就是以政府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政府传播包括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政府对内传播是政府对其内部成员内部机构的传播;政府对外传播则是以传播的行为方式实现与外界公众的信息交换。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活动的发展,档案形成者的构成与职能日趋复杂;形成领域与利用者的范围更加广泛;电子文件的出现使得档案馆的收集、保管更加困难;档案馆面临来自其他社会信息部门的日益加大的社会压力……以上种种使得档案馆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迫切要求对档案馆工作进行创新和改革,逐步建立馆藏信息丰富、服务形式多样、运用现代技术管理、具有良好公共形象、为全社会服务的社会化档案馆。  相似文献   

17.
档案文献编纂是编纂者按照一定的题目要求,对档案信息进行搜集、审核、加工、整序、评价,以档案文献出版物的形式向社会用户提供档案文献信息的工作。档案文献编纂是一种有目的的选择性行为,选择一定的题目,一定的档案文献,一定的出版形式及一定的传播范围。档案文献编纂作为一种著作行为,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生产活动,多种档案文献信息需要借助编纂活动进行传播,使得档案信息由自在状态达到了一种自为状态,并实观了文献的传播功能。一、档案文献编纂行为体现了文献传播的选择性文献传播是一种文献互动过程,是使文献信息活化、实现文献资源效…  相似文献   

18.
钟家瑞 《情报学报》2005,24(1):107-111
知识表现的过程是信息由“自在”状态进入“自为”状态的过程,也是元语言的思维扩展过程。XML使用标记扩展语言;使用结构P模式定义标记,表现知识,建立思维方程;使用URI对标记语义定位,进行互操作,区分多义词;使用ontology建立URI语义参照。文章还通过对知识表现普遍规律的分析,提出了“数字地壳”运动的均衡理论,阐明了元语言的扩展哲理。  相似文献   

19.
雷开太 《新闻界》2000,(3):48-48
摄影记者以摄影的手段 ,图片形象传播新闻信息作为己任 ,因此摄影记者本身又是社会特定的角色 ,同时又肩负社会赋予的特殊的职责与使命。摄影记者应时刻关注社会 ,反映社会 ,服务于社会与广大读者。摄影记者的职责意识要求记者必须按照新闻摄影特点和拍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心态。摄影记者的职责意识表现为新闻意识、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新闻意识。摄影记者首先应想到自己是一个新闻信息的传播者 ,党的政策的宣传者 ,时刻不能忘记自己是一个新闻记者 ,与文字记者一样 ,同样是传播新闻 ,只是传播新闻信息采用的工具和方法不同 ,对新闻信…  相似文献   

20.
“赛博文化”与人类的孤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文化是“器用”与“道统”的结合,传播手段一定会“内置”为文化要素;网络文化所建立起来的虚拟世界使人类距离“物本”越来越远,因此产生了两种“主体间性”感性孤独将带来感受能力的蜕化,破坏主体的完整存在,影响人的自然质量;网络也会影响人的社会质量,信息崇拜破坏有意义的相对封闭状态,使人类文化失去理性孤独,“速度”将高于“深度”,成为社会智慧主流,包装的文化快餐将更进一步地排挤精致的文化大餐。“文化轴心时代”的学术大师与艺术大师在未来社会很难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