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采用超声疲劳试验技术对一种高强汽车弹簧用钢进行了超高周疲劳试验。采用扫描电镜对失效试样进行断口分析,并对断口特征区域尺寸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在0~10~6循环周次内失效的试样断口起源萌生于试样表面;而在10~6~10~9循环周次内失效的试样断口萌生于试样次表面或内部,且断口呈现鱼眼状特征,随着夹杂物处应力强度因子幅的减小,疲劳寿命增加;而粒状亮面处的应力强度因子幅并不随寿命变化而明显变化,基本为一常数。弹簧钢的超高周疲劳S-N曲线呈现二次下降型特性,其S-N曲线的形态特征跟试样夹杂物尺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对高温合金材料GH4169加工成的拉扭薄壁管试样在650℃下进行了多轴变幅疲劳试验,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各种加载情况下薄壁管的应力应变场,并通过对加载特殊位置处应力、应变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确定出主导材料疲劳损伤的危险点,为以后薄壁管试件的寿命预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单点与双点拉剪点焊试样的疲劳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单点与两点焊拉剪点焊疲劳试样分别进行了疲劳试验,观测了疲劳裂纹的形状和萌生位置,分析了两种试样的疲劳性能。通过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同等载荷作用下两种试样的变形,对比两种试样的载荷幅寿命关系,认为两点试样的承载能力约为单点试样的两倍。基于此,使用单点试样的载荷幅寿命曲线,预测了两点试样的疲劳寿命,寿命预测结果与实验寿命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针对机采油井油管经常发生疲劳断裂的问题,加工了J55油管疲劳试件,通过成组多级疲劳试验法,获得了J55油管高周疲劳分组试验数据。通过疲劳寿命的参数估计和疲劳寿命的分布类型检验,获得了J55油管在不同轴向应力水平下的疲劳寿命、分布规律和P-S-N曲线。结果显示,J55油管的疲劳寿命服从对数状态分布,其S-N曲线服从一般金属的疲劳S-N曲线形式。在疲劳寿命一定时,欲获得较高的可靠性,需大幅度降低油管的疲劳应力。  相似文献   

5.
对低碳钢材料带孔薄壁圆管试样采用逐级加载试验方法,得出其在室温下的单轴循环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利用有限单元法对圆管试样进行弹塑性分析,采用Von Mises屈服准则、多线性随动强化模型,并结合试验获得的本构关系来定义材料的弹塑性特性。拉扭应变载荷加载在柱坐标下进行,采用一端固定,另一端加轴向位移与周向位移的方式。分别在纯拉、纯扭以及拉-扭比例加载下计算出应力应变场,获得不同受力情况下不同孔径尺寸试样在缺口处的应力应变分布。计算结果为多轴加载疲劳试验和复杂应力状态下工程零部件的疲劳寿命预测与分析提供基本数据。  相似文献   

6.
孙皆宜 《唐山学院学报》2015,28(6):42-43, 60
根据疲劳应力理论对振动横梁进行了疲劳应力分析,并利用有限元软件Workbench对振动横梁进行了疲劳应力仿真,得到它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应力及安全系数分布图。在满足疲劳寿命要求情况下对振动横梁进行了最大循环应力分析,结果表明,振动横梁的疲劳特性符合寿命要求。  相似文献   

7.
预处理方法对表面残余应力测试结果有着重要影响。采用不同目数的手工砂纸、机械布砂轮、机械砂轮、电解抛光等表面处理方式对同一材料表面不同区域进行了处理,利用X射线法测试了各区域残余应力。结果表明,打磨过的试样随着腐蚀深度的增加,表面残余应力由压应力不断向零逼近,并在达到250微米深度时变化幅度明显减小,转化为正应力,在达到300微米时,其残余应力接近原始残余应力值。各种预处理方式引入的表面附加应力差异较大。因此,针对表面残余应力测试,相对最为合理的预处理方式是45度交叉布砂轮打磨之后,再采用电解腐蚀去除加工应力层。  相似文献   

8.
USF-2000超声疲劳试验机设备上系统控制软件仅配有两种试样类型:圆弧形试样和缺口形试样。试样类型的欠缺极大地限制了超声疲劳试验机的应用。为了扩展超声疲劳试验技术的应用范围,本文给出了几种典型形状超声疲劳试样的尺寸设计方法,并将不同形状超声疲劳试样的应力转换成系统控制软件上的圆弧形试样对应的应力,利用现有的设备和软件完成了不同形状试样超声疲劳试验控制。  相似文献   

9.
球坑释放法是一种新的测定体表残余应力的方法。它用球形刀具钻小球坑,通过电阻应变片的变化,测量释放应变,然后计算出残余应力。通过一系列实验优先了球坑直径,以保证此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最后进行了小球坑试样与小盲孔试样的疲劳寿命的比较。  相似文献   

10.
对激光切割机切割质量进行试验研究,分别从激光切割加工设备特性、切割加工工艺参数、工艺条件等方面,分析了激光器结构、激光模态、光路、焦点位置、速度、功率、气体等因素对切割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调质42CrMo钢进行室温下各种应力循环和对称应变循环的低周疲劳实验,揭示材料的循环软化特性,棘轮变形和低周疲劳特性以及棘轮-疲劳交互作用。结果表明,调质42CrMo钢体现出明显的循环软化;在应力幅值或平均应力较高时,试样的棘轮变形较大,其破坏形式为延性破坏,而在应力水平较低时,材料的破坏由疲劳裂纹扩展所致的脆性断裂引起;材料在应力循环下的低周疲劳寿命由于有棘轮变形的产生而受到平均应力、应力幅值、最大应力和应变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单点与两点拉剪点焊试样分别进行了疲劳试验,观测了疲劳裂纹的形状和萌生位置,通过动态响应实验测量了疲劳破坏过程中固有频率的变化。对比两种试样的载荷幅寿命关系,认为两点试样的承载能力约为单点试样的两倍。有限分析了两种试样失效时的固有频率比,基于所测量的固有频率,确定了单点与两点试样疲劳失效时的频率比,对比了疲劳过程中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喷丸表面强化对装备制造透平叶片常用的马氏体不锈钢2Cr13抗疲劳性能的影响.调整喷丸强度和喷丸角度,采用3种不同喷丸工艺进行表面强化处理,利用X射线残余应力测试仪、原子力显微镜(AFM)和金相显微镜等分析了喷丸强度对材料残余应力场、表面粗糙度和微观组织的影响;利用旋转弯曲疲劳实验研究喷丸强化前后材料抗疲劳性能的改善状况,探讨了喷丸工艺对疲劳寿命影响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与未喷丸处理相比,优化后的喷丸工艺能够有效提高2Cr13叶片材料的抗疲劳特性,最高可以提高原疲劳寿命的8. 6%,喷丸强化提高疲劳寿命的机制源于表面晶粒细化及残余压应力场的引入.  相似文献   

14.
对TC4钛合金试样拉伸疲劳断裂宏观试验结果、相应的断口和卸载表面观察分析研究,发现在试样断口上有明显的河流花纹走向、韧窝和韧性条带特征.其断裂机理是疲劳拉伸载荷作用下,在应力值比较高时一些沿层裂纹开始出现并扩展,同时微孔长大形成韧窝,并最后导致了材料断裂.  相似文献   

15.
材料的变幅循环应变疲劳寿命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金属材料的循环性能、疲劳性能,给出了变幅循环下材料应变疲劳寿命算例,验证了残余压应力对疲劳寿命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巩蕊  李明 《华章》2011,(20)
近几年激光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变成一种主流的切割技术.激光切割发展迅速,应用日益广泛,是一种先进加工方法,本文对激光切割做了简要介绍以及探讨了在激光切割技术应用中常见的几种工艺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薄片漏斗试样的应变等效换算与Zr-4合金疲劳寿命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成了Zr-4合金薄片漏斗小试样的横向等幅应变疲劳试验;提出了薄片漏斗试样细腰部与薄片等直试样疲劳损伤等效的局部损伤等效假设;基于弹塑性有限元分析,建立了Zr-4合金薄片漏斗小试样横向测试应变向轴向应变转换的应变等效转换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几何效应和泊松效应;结合实验结果,提出了用于Zr-4合金应变疲劳寿命估算的Manson-Coffin(M-C)模型。研究表明:薄片漏斗小试样及其应变等效转换模型可以有效应用于薄片金属材料的低周疲劳试验和寿命估算;国标推荐的应变换算公式应用于薄片漏斗小试样的Zr-4合金疲劳寿命估算会带来很大安全余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5 . 7模拟计算间隙配合与过盈配合两种不同模具结构凹模实际工况下所受的应力 ,得到凹模表面应力分布云图。结果表明 ,模具间隙配合结构使凹模表面应力分布极不均匀 ,应力集中现象明显 ,使凹模出现疲劳裂纹治造成早期失效 ;过盈配合结构使凹模表面应力大幅度下降 ,应力分布均匀 ,达到了优化模具结构、提高模具寿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切割丝不耐磨问题,通过分析钢丝磨损机理,研发加工工艺管理系统。综合改变压缩率、不同模具参数、不同黄铜丝生产工艺对切割钢丝表面硬度的影响等一系列的参数分析,从而得到提高钢丝寿命、不影响其它性能的工艺参数,进而改善钢丝耐磨性,改善硅片成材率。因此,本文研究的多丝切割加工工艺管理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给出了超声疲劳试验振动位移和应力控制方法,来实现超声疲劳试验的精确控制。从两个方面实现,一是对超声疲劳试验振动位移进行监测,将试样振动位移幅值的测试值与试样振动位移幅值的理论值即超声疲劳试验机的显示值进行对比,若两者非常接近,相差不超过0.5%,则表明振动位移值准确度高,试验结果可靠。二是当试样的实际尺寸值与设计值存在偏差时,给出了试样的控制应力修正公式,保证试验控制更加精确。通过以上两个方面来实现超声疲劳试验的精确控制,可以保证超声疲劳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