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吕嘉健 《广西教育》2004,(5A):16-18
期待即是需要满足,文学探究的期待心理来自于人性的本质,我们因为心理习惯和心理空洞需要满足,因为需要文化解释才期待人文发现,因为需要美感才渴望审美趣味。因此,文学探究在人文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究竟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的学生有着怎样的文学探究“期待心理”?在我们的正常  相似文献   

2.
民族文化心理的认知与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化心理是民族精神的真实体现,由数千年历史化积淀而成。它反映在民族成员的价值观、伦理观、宗教观、审美观等各个方面。分析民族化心理应克服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应持化相对论的态度,避免孰优孰劣的划分。不同民族能够共存和交往说明不同民族化心理是可以认知和融合的。对民族化心理的认知就是要对化差异认可和认同,并且从传统的化中发现民族化的进步和发展,实现跨化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贬谪文学是探讨文学活动过程中作家审美心理的一个独特视角。贬谪这一特殊的社会生活遭遇,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士子心理上受到重大创伤,导致一种缺失性情感体验。缺失性情感体验一方面促使主体产生文学创作动机,另一方面导致主体生成一种特定的审美心理,由于这些特定的感知和想象方式,形成了贬谪文学作品在语言、意象、意蕴层面上特殊的心理蕴含,从而使贬谪者作为创作和接受主体两方面得到超越性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4.
学写作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对写作主体的心理能力就具有特定的要求。其中艺术感觉与生命体验、艺术发现与审美想象、情感把握与价值判断等可以说是学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心理行为。认识这些心理行为,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审美创造的运行轨迹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5.
吕嘉健 《广西教育》2004,(7A):79-81,74
三、文学探究“期待心理”以及学习指导 文学探究“期待心理”的学习指导,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获得文学阅读的各种“满足感”,帮助学生建立个人阅读习惯与文学惯例的对应性,以形成学生内心世界的文学反应动力机制,完成个人自主爱好文学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6.
心理能量是人的心理系统中操纵和支配其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殊生物化学能量或生物信息能量,来自人类种族进化中形成的本能和个体生命历程中的认识与实践体验。从心理能量视角看。文学艺术无论是对作家(原创作者)还是对读者而言,都是为缓解其应激反应所产生的心理势能而进行的一种转向攻击方式,即文学的本质是在作家(原创作者)和读者的转向攻击下以文学作品文本为中介的能量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7.
应激是刺激引起的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综合应对过程,而非刺激本身。心理防卫机制是潜意识中进行的,一种适应性心理倾向,而非由一定动机所发动的有目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心理能量文艺学是一门建立在审美生理学基础之上并从文艺心理学中衍生出来的、尚处于探索之中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重交叉的新兴边缘学科:其学科特征是以心理能量为视角来研究文学活动,其理论框架主要包括文学本质论、文学流程论、文学功用论、文学模型论、文学经营论和作品文本例论等六个部分。心理能量文艺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并为未来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某种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9.
电视文学是一种新兴的优美的电视表现形式。电视艺术家创作出能引起观众审美再创造的文学作品。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都需要想象;“虚”与“实”共同创造了电视文学的美感,形成了电视文学特有的意境;电视作品的美感是通过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情感交流来完成的。电视文学的审美就是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10.
蔡清德 《闽江学院学报》2003,24(1):111-114,118
书法创作行为及书法风格的形成是由书家审美趣味决定的,从创作到风格语言确立这一过程中,书家时时面临审美选择取舍,影响书家审美趣味及创作指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时代风尚,地域文化图,物质因缘,利益驱动,从众心理和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教学中所涉及的不仅是语言文字的内容,更多的是道德情操、审美趣味、思想、情感,等等。这势必会引起语文教学中被教育者的心理共鸣或特殊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12.
爱德华·布洛的"心理距离"美学理论从"距离"这一特殊角度描述了审美过程中既有距离又有人情的矛盾,并最终使审美过程中的功利与非功利统一在"距离"这一概念之中,这符合审美实践经验.以此为依据,论文对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审美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建安时期形成了中国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作家集团--“邺下人集团”,形成了代表建安时期整体审美意向的“建安风骨”。其内容取向上的“刚健”与“端直”,构成了他们直面人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审美的情感意向上,集中体现为“慷慨悲凉”的情感基调。在 国学史上,完成了由“汉音”向“魏响”的转化过程,树立了“建安风骨”这面不倒的旗帜。  相似文献   

14.
学作品的深度解读需有完满的审美心理的参与。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与作品产生生命的交流与融会。章从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深化主体的审美感受,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方面论述了审美心理机制的建构;并提出审美心理机制的运作须特别关注“澄怀味象”、“内觉体验”、“量质转变”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文学写作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对写作主体的心理能力就具有特定的要求。其中艺术感觉与生命体验、艺术发现与审美想象、情感把握与价值判断等可以说是文学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心理行为。认识这些心理行为,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审美创造的运行轨迹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趣味说"是中国古代美学向近代美学转型的重要标志。借助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原理,可将"趣味说"的体验过程分解为趣的生成过程、味象过程和提升鉴赏力过程,这有助于更科学、更系统地理解梁启超的"趣味说"。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一种文化行为。教育过程是个体心理遭遇人类文化的历程,在人类文化的背景中展开个体心理活动的过程。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趣味,三者构成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主要因素。这既是教育要着力去引导的,也是教育过程必然会影响产生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黑色幽默”的审美心理机制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色幽默在迄今年内为止的各类美学体系中均没有被作为一种独立的美学范畴来加以审视,它或不被提及,或被认为是喜剧的一种形式,或被认为是“丑”的一种形态。或被认为是荒诞的一种。本认为,黑色幽默是一种独立的审美范畴,它的审美心理机制是:由于同时产生的悲喜剧感造成审美主体的精神分裂,这种分裂激活了潜伏于审美主体无意识中的精神分裂情结而使其升华为美感。  相似文献   

19.
西方文学从古希腊到现代派时期,经历了多种文学现象及其文学流派的演变,这种演变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也反映了西方人崇拜心理的几个阶段,即自然崇拜、系教崇拜、人住崇拜、理性崇拜、个性崇拜和非理性崇拜。几乎在西方文学发展过程一,每一种重要文学流派的产生,都有特定的崇拜心理作基础。文学是特定时期社会心理形象化的反映,崇拜心理往往是社会心理的集中体现,研究西方文学与崇拜心理之关系,对于研究文学流派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因素是有一定启发的。  相似文献   

20.
唐举 《广西教育》2007,(7A):41-41,50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全班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一致,切实地按照教学程序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教师必须掌握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即团体心理。所谓团体心理,是指一群人在其同一规范与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倾向。体育教师掌握学生团体心理活动规律,有助于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控制调节,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团体心理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