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语文是一种工具,要按照学习掌握工具的规律进行教学,要真正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即语文课还得上出语文味来。语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笔者认为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学会洗课,净化语文教学的内环境1、洗可教可不教的教学内容,即洗文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学内容永远是最基础的,第一位的。洗文本。一要细读文本,撷英取华,化繁为简;二要整合有益的文本信息,拎出一条主线,使课堂教学清晰、  相似文献   

2.
尹波 《教育教学论坛》2012,(22):266-267
科学小品文是语文课的内容,而不是科学课,也不是常识课。在科普文章的教学中,怎样提高生本对话的实效呢?笔者总结出:一、抓词朗读,关注情感体验;二、品味遣词,关注学法指导;三、探究说明语言,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四、精设语言训练,科学人文共鸣;五、延伸课文,拓展课外阅读。教学中,把最多的时间交给"语文",科普小品文才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有魅力的学科,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把语文课的魅力展现出来,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笔者就如何使语文教学具有真正的"语文味儿"谈了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普说明文教学的地位不容忽视,它一旦被选入语文教材,就成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载体,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在教学中,有些老师会一不小心把这一堂语文课上成生硬的科普课,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如何改变这一状况,让说明文的语文课堂也能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我选择了《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进行设计与实践。一、激发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5.
<正>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散发浓浓的语文味。何谓语文味?我是这样理解的:从工具性的角度看,应该注重品味文本的语言,"吃透"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提高运用语言能力并借以提升语文的基本修养;从人文性的角度看,应该注重把师生的生命体验渗进文本精神内涵去解读,获得真知,并将领悟的精神真谛反补学生的精神世界,借以完善人格;从课堂的形态看,语文课应该充满教学个性和文化气息。那么,如何上好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笔者试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6.
郑道林 《学子》2013,(8):21
"语文没意思。""语文课没味道。"学生如是说,教师亦如是说。因此,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即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这一理念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广东深圳市教研室的程少堂先生。他把"语文味"概念的内涵界定为:"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  相似文献   

7.
<正>新课程的实施,为语文教学洞开了一片美丽的天地,语文变得鲜活灵动。小学语文,承载着浓厚的人文内蕴。因此,在课堂上,要确保学生有大量时间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对文本反复涵咏体味,使"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美好情感有机渗透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的魅力在于是否具有"语文味"。有"语文味"的课堂才是语文课的灵魂所在。那么,语文课怎样才能上出"语文味"呢?一、语文味  相似文献   

8.
提起科普文,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儿时读过的那本残破的、叶永烈先生著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的连环画。感谢书里的“小灵通”,是他把我们带向了神奇的未来世界。在那里,冬天的人们穿着未来纤维制成的轻薄保暖衣,吃又香又圆的珍珠米;大棚里出来的大西瓜,人顶多只能吃一个小圆洞就撑得再也吃不下去了!在未来教室里学习,可以坐光速隧道车至北极下海底……那是怎样一个神奇的世界!那是怎样一本把我们带入美好想像的书!难忘迷人的科普故事,也难忘叶永烈先生优美而生动的语言。现代语文教材中有文学文本,也有科学文本,科普文章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我们见到太多的科普文章教学的现象:教师对文章里的科普原理津津乐道,对语言文字却视而不见。我们不得不追问:这样的课究竟是科普课,还是语文课?语文里的科普,究竟指向“科普”,还是指向“语文”?语文里的科普:指向“科普”,还是指向“语文”?@黄耀红 @许云莉  相似文献   

9.
在平时的说明文教学中,注重落实说明文知识已形成固定模式,"语文味"尽失。如何上出说明文的"语文味"呢?一要明确"教什么"。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原点。要在把握单元目标的前提下,围绕课文设计教学内容。二要明确"怎样教"。要上出"语文味",要重视文本的品读与咀嚼。三要明确"为什么教"。说明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用"课文"来教"语文",教"语言",说明文教学必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些都在告诉我们,语文课有其自身的个性,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探寻一条把语文课"烹饪"出浓浓"语文味"的智慧路径,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王清 《湖南教育》2013,(6):46-47
我读了程少堂先生的文章《"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初中语文教与学》2009年第8期下半月刊),还上网查找了相关资料,对"语文味"这个概念有了一些了解。读完了相关的文章后,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如果真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指程少堂先生所说的真正的"语文味",的确是太美了:能够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许许多多的语文教育专家、语文老师都深刻地认识到:语文课当有语文味。怎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呢?应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什么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呢?那就是去掉外在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的课。即读书声声声入耳的课。亦谓之原生态的语文课。语文课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才能激发情感和品味语言。感悟出蕴含在文本中的原汁原味,才是程少堂老师在《语文味研究回顾》一文中所说的有“语文味的课”。程老师在文中还强调说:“语文教学就是语文味教学,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相似文献   

13.
马峰 《宁夏教育》2007,(4):35-36
“语文味”一词曾出现在2001年第17期《语文教学通讯》上,即程少堂先生的文章《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文味”呢?程少堂先生认为: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从外延上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教材)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4.
提起科普文,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儿时读过的那本残破的、叶永烈先生著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的连环画。 感谢书里的“小灵通”,是他把我们带向了神奇的未来世界。在那里,冬天的人们穿着未来纤维制成的轻薄保暖衣,吃又香又圆的珍珠米;大棚里出来的大西瓜,人顶多只能吃一个小圆洞就撑得再也吃不下去了!在未来教室里学习,可以坐光速隧道车至北极下海底…… 那是怎样一个神奇的世界!那是怎样一本把我们带入美好想像的书! 难忘迷人的科普故事,也难忘叶永烈先生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现代语文教材中有文学文本,也有科学文本,科普文章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我们见到太多的科普文章教学的现象:教师对文章里的科普原理津津乐道,对语言文字却视而不见。我们不得不追问:这样的课究竟是科普课,还是语文课?语文里的科普,究竟指向“科普”.还是指向“语文”?[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蒋万利 《学语文》2008,(1):50-50
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味”应从哪些方面去体现呢?首先,运用朗读读出“语文味”。读是对文本语言的触摸,在朗读中应该凸显“语文味”。可在我们很多的语文课堂里却听不见书声朗朗,即使有也是走过场。充当一种不得不经历的环节,我们还见到把语文课的朗读剥夺的现象。凡此种种是把语文课的“语文味”给大大抛弃了。  相似文献   

16.
<正>《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学期曾刊登了一篇题为《怎样让语文课有‘语文味’》的文章。文中的"观察者语"部分中提出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的四种方法:一、滤出"纯"味——教学内容更单纯些;二、品出"本"味——语言品味更"充分"些;三、探求"真"味——探求过程更"深入"些;四、突出"个"味——教师个性更彰显一些。于是有读者就提出质疑,认为以上四点中只有第二点具有"语文味",其他三点放之其他学科而皆准,何来"语文味"?不仅闻不到语文味,还有一种馊味扑鼻而来的感觉。一方认为,我这样做可以使语文课更有"语文味";而另一方认为这样做不能使语文课有"语文味",却只能使语文课充满馊味。你看,两者的观点差异有多大!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显著特点。小学语文课堂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让语文课堂充满"三味",即把语文课上得有"情"味、"趣"味和"新"味,真正把语文课上成充满生命激情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有"情"味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不难发现,我们的许多教师语文教学缺乏"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我们  相似文献   

18.
正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科普说明文篇幅短小,中心鲜明突出,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生动有趣,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教版教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选编科普说明类文章,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将其上成单纯的科学知识课,应关注语文学科的特点。科普类说明文如何上出"语文味"呢?一、了解文本价值,激发学习热情1.提升科学素养,培养探究精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特点、教学目的决定了"语文味",那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呢?一、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比如,语文课不是品社课、美术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当然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特点、教学目的决定了"语文味",那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呢?一、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比如,语文课不是品社课、美术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当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