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理教师》2005年第3期刊登了一篇题为《“核衰变”和“核反应”》的文章(以下简称“原文”),《原文》作者认为“衰变”和“核反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形式逻辑上来看,这两个概念在外延上是“全异关系”,不能互换使用。笔者读后认为,“原文”作者的观点有待于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2.
王鹰 《教育文汇》2007,(6):37-37
有人说,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活”的教师可以把“死”教材教“活”,而“死”的教师则可以把“活”的教材教“死”。当了多年物理教师,虽然课讲得不那么死板,但年复一年面对变化的学生,教的课基本上没什么新花样,更谈不上有活力,有个性,有吸引力。我们常常责怪学生不喜欢物理课,为什么不找一找自己教学上的毛病,试一试把“死”教材讲“活”呢?  相似文献   

3.
“一分为二”形象地说明了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贡献之一。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提出,事物不仅“一分为二”而且还可以“一分为三”,提出用“三分法”取代“二分法”。其实这两个概念具有不同层次和意义,不能随意替代。  相似文献   

4.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贺知章的著名绝句《回乡偶书》之一,上世纪就编入教材,成为人人皆知的名篇。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这首诗不仅入编小学教材(语文版二年级上册115页的第25课),还编入了初中教材(语文版七年级上册165页的第25课),而且均是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作为教科书,“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语文课程标准语),但就这首诗在语文版教材中的两次出现,  相似文献   

5.
“推天道以明人道”是道家哲学展开的基本思路。就老庄道家哲学而言,基于“道常无为”这一“天道”原则,其“人道”思想主要表现为如何处理广义上的“人一物”关系,并聚焦于两个方面,即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人与功名利禄的关系,因而也就形成两种基本的“人道”主张:其一,“无为”而“利物”;其二,“无己”而“胜物”。在老子哲学中,“无为”而“利物”是其“人道”思想的立足点;在庄子哲学中,这一思想也得到多方体现,并进一步发展为“无己”而“胜物”的根本“人道”诉求。从当代视域来看,道家“人道”思想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智慧启示。  相似文献   

6.
高二<思想政治>教材上册第一课和第二课分别讲了两个重要的哲学原则--"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这两个概念虽然有一定区别,但在本质上则是完全一致的.但笔者发现,大概是这两个哲学原则在教材中出现的先后顺序间隔太远的缘故,在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上,一些学生过分看重二者的区别,对二者的一致性则认识不清.甚至个别教师也不厌其烦地"制造"二者的区别,对二者的一致性则讲得甚少.这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上述两个概念.在此,笔者试详细谈谈"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比的意义”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在初步认识了比的意义后,要引导学生区别数学中的“比”和体育比赛的“比”。以往,我总是放一段足球比赛画面,引发学生讨论交流,从而区分这两种“比”。但总觉得学生没有真正认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大部分是模仿和记忆。  相似文献   

8.
新课改之后,我国出现了“一标多本”的现象,高中《数学》“人教A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都是新课标下特色鲜明的教材。文章将从教材的整体结构和具体内容两个方面分析这两个版本教材关于几何部分的异同,为教师精准解读课标、灵活运用教材、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是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探索,亟待教材形态、教材的类型适应性以及教材开发团队回应其新需求。“岗课赛证”融通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之“新”体现在设计理念上的协同与集成、建设机制上的敏捷响应、教材内容上的有效衔接、呈现形式上的个性与开放和利用方式上的多元与泛在适应。新形态教材开发应突出教学优先原则、职业行动能力导向原则和形态适应性原则。推动“岗课赛证”融通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开发应加强理论研究工作,确立开发机制,把握教材建设核心要素以及明确教材开发主体等,从而形成适应“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新形态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10.
《历史教学》2005年第6期上发表了马执斌先生的《树立新的历史教材观是当务之急》。文中,马先生对课程标准的由来,叶圣陶对“课程标准”的看法,以及正义原则的“永恒”性等进行了“顾名思义、循名责实”的阐发,并作为进一步推论的重要依据。“顾名思义”是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想”出来的,“循名责实”是以未知为前提,“求”出来的,两者本不是一个意思。笔者也借用这两个词汇,求证马先生的立论,与马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1.
近日.我校举行了二年级“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由两位年轻教师同时执教“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一课。在进行这节课的集体备课时,我们两个备课小组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对于教材中如何组织学生用小棒进行操作做了一番热烈的商讨。  相似文献   

12.
乙白莲 《教学随笔》2014,(10):48-48
“二”和“两”这两个数词从意义上说几乎相同,但用法不全一样。“二”表示次序,是序数,如“二月”、“二妹”、“第二”;“二”有时也是基数,表示事物的数量,如“二尺”、“二斤”。“两”除了“两点钟”外只是基数。  相似文献   

13.
“风的观测”这一课是自然教材第9册第6课。在教“风的观测”这一课时,我带领学生来到县气象站,在县气象观测员和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和认识了风向和风力两个基本概念并进行了实地观测。在气象站的观测场,学生看到了风向杆上的风杯和风向标。教师简要讲述了本节讯的学习要点:风与我们  相似文献   

14.
同课异构:“变”与“不变”的定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得到空前关注。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建构抑或同一教师在不同环境中的一课两上,其最大特点为构思不同、教法各异,益于教师教材处理、驾驭课堂的历练,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教研形式。研究它,如果以哲学的眼光审视“同课”在“异构”中“变”与“不变”的定律,或许能给参与“同课异构”活动的老师以一种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教授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同学们问我:“告别的歌”为什么被称之为“骊歌”,为什么不叫“离歌”呢?《骊歌》歌词为什么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呢?我一时答不出来,课下翻查资料后解答了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背景 本学期教材中有“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翻开教材备课时我陷入了困境:一方面该内容是数的概念的又一次扩展,是分数知识的起始课,对后续学习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反复构思的几个教学方案要么学习要点不明晰、思路比较杂乱,要么思路清晰了,但自己的牵引痕迹明显,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权利”和“权力”两个概念频频出现。不止是学生不甚明了,就是教师有时也会混淆,对教材中“限制国王的权利”“代表人民行使权利或监督权利的实施”一类错误表述也往往是照搬照说而不作区分。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中,常遇到“类比“”比较“”对比”概念,这三个概念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它们的相似之处是:都有甲、乙两种事物或某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在文中同时出现,构成两相对照或比较,它们在本质上或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这三者虽然“神似”或“形似”,但从着眼点、适用  相似文献   

19.
虚词“的”与“地”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两个语言成分,“的”和“地”是分用还是合用,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王力先生主张分开使用(见《汉语史稿》),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也多是分写的,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还专门分析了这两个词的具体用法。不主张分开使用的以吕叔湘先生为代表,吕先生认为这两个词的用法很难区分,中小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20.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中.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静态预设”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体现和发展.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地合起来,才能使课堂变得更精彩.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前精心预设,课上有效生成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