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版活动基本规律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版作为一种传承文明、推广知识的社会活动,既具有文化属性.又具有经济属性。理想的出版活动应该努力实现文化理想与商业经营的完美结合。那么,这种“亦文亦商”的社会活动具有哪些运动规律?这些规律对于出版工作者提供了哪些启示?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改进出版活动的效率,实现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积极意义。从深化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出版活动基本规律是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探讨其他出版领域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出版物是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统一体,精神产品是其本质属性;出版企业是经济性组织和社会性组织的统一体,社会性组织是其第一属性。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出版企业应该追求社会效益的观点已经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3.
何为编辑的“六元” 人类的出版编辑活动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实践内容。构成编辑活动的基本因素可以大体归纳为两部分:一是物质形态的。包括社会文化本体结构(简称“文本”)、组织收集获得的精神文化产品(简称“稿本”)和经过加工、准备传播的编定本(简称“定本”):  相似文献   

4.
龙雯 《档案时空》2006,(2):33-34
一、档案馆具有重要的化功能 1、化性是档案的重要属性。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变化,社会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与之相适应的化,诸如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习惯等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个社会都会从前代接受大量的化遗产,同时自己也在创造着大量的新的化信息,并且吸收着相当数量的外来化信息,这些信启、依附于一定的载体,并经过收集、整理、鉴定等环节,最后永久保存,即形成了档案。从这个角度来讲,档案是人类社会物质明、政治明、  相似文献   

5.
人们的社会活动都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何为价值取向?价值取向主要是指人们社会活动对于满足一定社会需要的目标选择和效果认可。价值取向既是衡量人们社会活动优劣的重要标准,也是彰显人们社会活动精神的重要体现。而新闻采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依然有其一定的价值取向。新闻采编价值取向是指新闻采编活动满足新闻受众需要的目标选择和效果认可,是明确新闻采编活动方向、制约新闻采编活动方式、规范新闻采编活动过程、评判新闻采编活动作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论出版文化的基本属性和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出版文化的基本属性和社会功能周涤尘,谢珩一、出版文化的涵义及其基本属性出版文化是社会总体文化的一个分支系统。与其它形态的文化不同,出版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成果通过编辑出版工作者的规划、汇集、选择、加工、整理,然后印制成出版物的总体,是社会精神成果经过...  相似文献   

7.
一、出版工作的双重属性和两个效益的矛盾关系 出版效益是指出版活动对全社会以及出版者自身带来的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和利益。出版工作是一种文化活动,又有经营销售等经济活动。出版物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种精神产品,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就其载体而言是物质产品,具有商品属性,需要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实现其社会功能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出版物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要受价值规律的制约。经济效益高,有利于创造好的社会效益;有了好的社会效益,也就为创造高的经济效益提供  相似文献   

8.
言论、出版(包括新闻)、结社、集会等等的自由,是现代精神交往政策的主要特征。这些“自由”通常指的是同一个意思,即表现自由,意为“搜集、发布、传送和收受新闻的自由”的新闻自由概莫能外。在世界精神交往政策的历史上,19世纪是人民争取各种表现自由的世纪。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等的自由,成为一次又一次人民斗争中的伟大口号。从本质上看,新闻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同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人的政治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种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9.
编辑工作是出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文化属性,又具专业特性;其功能由基本,功能与社会功能构成;编辑工作在贯彻出版方针上处于关键地位,在实现出版计划上处于核心地位,在提高出版物质量上处于决定性地位,在提高出版效益上处于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10.
编辑劳动是文化生产和文化接受的中介者从出版文化的角度考察,精神文化生产活动包括撰著创作活动、编辑出版活动和阅读接受活动。撰著创作是精神文化生产的基本环节和主要内容,没有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的撰著创作,精神文化生产便只能是海市蜃楼。编辑出版活动是对撰著创作活动的组织和规划,对其成果的选择和认同,并赋予它符合规范的物质外壳:没有编辑出版活动  相似文献   

11.
品牌是什么?通俗地说,当消费者要购买一类产品时,首先想到了谁,这就是品牌的概念。报刊作为一种定期出版的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纸介质文化传媒工具,既具有物质产品的属性,也具有精神产品的属性,是两者的统一体,其作为物质产品的一般商品属性也日益凸显出来。报刊品牌,正如中国期刊协会常务副会长张伯海所说,是指报刊媒体里面那些由内在的丰富底蕴与外在的完美风采结合而成高智力产品的特定形象。  相似文献   

12.
出版的意义在于积累和传播。古人说:藏之深山,传诸后人。是积累,也有传播。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出版的传播更为现实,更具有方便及时、受众广远的意义。少儿出版物尤其如此。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出版社生产两种产品,物质的和精神的,并且在这两个层面上影响读者。从经济学角度讲,出版社在出版阁书这一物质产品(又叫商品)的同时,也牛产者另外一种产品——“服务”。西方经济学认为,服务这种产品,甚至比产品本身有着更为重要和积极的价值。物质的产品使出版成为可能,“服务”这一产品使传播成为现实。形成出版发行优秀少儿读物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杨军 《现代出版》2013,(3):61-63
传统出版文化和现代出版文化不能单纯地以时间来划分,而应该从出版物质文化、出版制度文化及出版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结合起来作整体分析,它们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交错共生、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4.
论出版企业绿色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版企业绿色文化建设是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题中之义。出版企业可以通过整合企业绿色价值理念、健全企业绿色制度规范、运用企业形象识别战略,从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和物质层面构建出版企业绿色文化,实现出版企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5.
编辑思维之所以能构成一门独立的思维科学分支学科——编辑思维学的专属研究对象,是由编辑思维活动的特有属性决定的。编辑活动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从古老的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从广义上讲,人类最初的意识、意识形态及其形式、思想文化、精神价值(文明)即概念、思想、理论、信念、知识、评价、目的等等都是人的思维活动在实践的基础上所具有的编辑功能的结果。狭义的编辑活动则起源于人类社会文字的记载、整理活动。从人类思想文化、精神文明发展与传播的角度上看,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编辑把人类个别的、分散的、独特的精…  相似文献   

16.
论档案的文化价值及其多元化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费云林 《档案与建设》2006,(9):34-35,56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公众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凸现。享受更多的文化生活,获取更多的社会信息,成了许多人的愿望。档案作为人类活动真实的原始记录,是能够充分反映人类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载体之一,其在政治、历史、法律等方面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的同时,文化价值也在不断地凸现:它也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资源,它不仅应该为社会的文化需求服务,而且应该成为社会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之一。因此,档案馆不仅是传统意义上查阅档案的场所,在社会越来越进步的今天,它还应该成为公众享受文化生活的场所。因此,研究、掌握档案的文化属性,探索多元化实现档案的文化价值,多方位、深层次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的途径,已经成为当今档案工作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胡腾 《青年记者》2007,(14):105-105
“真人秀”最早出现于美国,在英语中最常用的词是“REALITY TV”,在汉语中也有“真实电视”的译法。它是由制作者制订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游戏节目。至少它是一种新闻传播活动,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的信息交往活动,要能有秩序的进行,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关系规范,受到一定的社会控制。  相似文献   

18.
胡腾 《青年记者》2007,(14):105-105
“真人秀”最早出现于美国,在英语中最常用的词是“REALITY TV”,在汉语中也有“真实电视”的译法。它是由制作者制订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游戏节目。至少它是一种新闻传播活动,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的信息交往活动,要能有秩序的进行,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关系规范,受到一定的社会控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编辑活动属于精神文化生产和传播活动,它对初级精神劳动成果进行组构、选择、优化和创造,其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直接串联着社会意识系统,影响社会精神文化走向.这些都是编辑活动最基本的本质,而且这种本质具有分层、多元的特征,涉及编辑出版活动的诸多方面.在此,本文从导向的层面,以编辑导向为中心范畴,对编辑活动的本质作一探讨,以期对编辑活动本质的认识提供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20.
李楠 《现代传播》2015,37(2):162-163
制服是通过对社会需求的发现、分析、归纳和限定,按照一定的制度和规定使用的服装,作为一种非语言性的传播媒介,用以满足社会组织形式及人们的心理诉求。关于服装如何满足人的需求层次曾有过不少理论。笼统地说,服装的基本属性可分为满足基本生存所需的物质性和满足人的情感所需的精神性两大类。从制服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不同的社会活动范围和不同时代的职业权限,对于制服的需求程度不同,或是侧重于代表物质性的实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