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互动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质性"问题是融合教育进程中的障碍。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充分发挥互动在融合教育中的作用,建立学校、社区以及家庭三方联动的互动机制势在必行。推进随迁子女融合教育,须提高农民工随迁子女人际交往能力,平等就学、混合编班、混合编组,鼓励朋辈群体互助,强化农民工随迁子女家长教育,积极开发融入地的方言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2.
目前,公办学校作为接收随迁农民工子女的主要渠道,在促进随迁子女社会融合中承担着主要的责任。公办学校在促进随迁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合的过程中应该依据社会融合的特质,并把握公办学校自身在促进社会融合中的角色定位,实施以公办学校为主体,多方力量协力推进等措施,以期实现全面融合。  相似文献   

3.
符号互动论是西方社会学界研究微观层面的一种理论。随迁农民工子女作为流动劳动力的派生部分,在城市接受教育的人数也在逐年攀升,运用符号互动理论解读随迁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合教育,以全新的视角探析目前影响随迁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合的原因,对于加强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促进城乡儿童共同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家庭教育是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入城市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农民工聚居地的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家庭教育总量、学习环境、教养行为和亲子关系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研究分析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因素,从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层面提出构建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家庭教育的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进城务工农民的数量快速增加,其随迁子女的人数也在不断增长。由于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农民工子女入学后遭遇到一系列新的问题。对农民工子女实施融合教育既是教育公平的价值诉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校本课程开发是建构全国性的课程体系和多元化的教育格局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作为实施融合教育的有效载体,校本课程可以帮助农民工子女尽快适应现有的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而真正融入到学校生活中来。  相似文献   

6.
在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取得较大成效的同时,一些新问题也不断凸显.其中,这一群体的融合教育问题比较突出,也值得关注.本文对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面临的问题予以分析,提出学校在开展融合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农民工子女的主体地位,遵循教育规律,实现自然融合;开展教育科研,总结提炼融合教育模式;转变家长观念,消解他们对农民工子女的陈见.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问题日益凸显,但是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出台的支持政策却比较少,并且各地政策的差异相当大。加强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的政策支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前瞻价值。通过建立全面开放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制度,并给予农民工随迁子女同等资助,适度开放普通高中并将入学标准规范化、制度化,建立流出地与流入地政府间的教育经费转移机制,建立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初中后教育补偿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初中后教育需求。  相似文献   

8.
当今教育发展越来越快,更多学者开始研究融合教育,融合教育成为了一个热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融合教育在这个热点中更加突显。国内的研究者们运用了相关的理论去解读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融合过程,此过程涉及到各个方面。为了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国家相继出台的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2012年,农民工子女或将和城里孩子享有同等入学的机会,很多省市新政策的颁布让很多人为之庆幸,但一些矛盾的存在使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面临着客观困境,从教师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探索促进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合的对策,旨在为实现教育公平、维护社会的稳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文章通过对河南省X市的调研,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普遍存在学业成绩不理想、适应环境困难、对城市的归属感差等问题。从社会生态系统论的视角来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农民工随迁子女所处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不理想,从学校和家庭中得到的支持不足。对此,社会工作者需要从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工作行政共同入手,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提供一个公平友好的社会环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教育难题。  相似文献   

11.
借助教育人类学视角,结合田野观察和问卷调查方法,针对北京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进行调研发现,在农民工随迁子女家校互动中,存在干预性教育行为、非干预性教育行为和情境性教育三种主要实践模式,在每种模式互动中,都彰显着人们对教育目标的理解、社会资本的局限、自我经历的复制等社会文化因素对教育实践的影响。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相对匮乏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需要和其学校教育一起,共同受到社会和政府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特殊幼儿融合教育行动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重庆市特殊幼儿入学的困境,由家长发起融合教育行动计划,联系特殊教育教师与大学生、研究生等组成特教老师团进入普通幼儿园实际场景中,运用个案研究法与行动研究法,对已入园但亟需特殊教育干预的特殊幼儿实施融合教育方案,最后根据结果提出完善融合教育实施策略与方法的建议:法律与体制的保障;详尽的融合教育实施计划;融合教育专业人士介入;普通幼儿园教师培训;加大特殊教育宣传力度;专业团队的整合。  相似文献   

13.
融合教育需要融合学校和融合教育师资,融合教育师资的培养需要有适应融合教育的课程。“语文课程与教学”是师范院校小学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为了适应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的需要,必须对这门课程进行改革,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性质、结构内容和课程资源建设各方面体现融合教育理念和语文教育特点,以区别于普通学校“语文课程与教学”和“特殊(聋、弱智、盲)学校语文课程与教学”,并把这门课程纳入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中。  相似文献   

14.
In many countries, education policies are shifting towards inclusive education. Human rights have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argument for this development, but the effects on students should be an important factor when designing policies. In this review, therefore, literature on the effects of inclusion on both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s described. The review covers not only effects on cognitive development, but also socio-emotional effects. In general, the results show neutral to positive effects of inclusive educatio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seems to be comparable to non-inclusive classes or even better in inclusive classes. However, there may be some differential effects for high- and low-achieving students without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Regarding social effects, 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seem to have a less favourable social position than children without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相似文献   

15.
In the light of policy imperatives to initiate and maintain inclusive education reforms, the role of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co-ordinators (SENCOs) in England and Wales should be reconceptualised with a view to their leading school reforms commensurat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an inclusive discourse. The article concentrates on the social justice dimension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to advance discussion of the changing role of SENCOs. It is suggested that, apart from the operational and strategic aspects of their redefined leadership role, SENCOs should be empowered to embrace a social justice discourse in tackling power inequities and systemic educational inequalities that undermine inclusive education reforms.  相似文献   

16.
张宁娟 《教育学报》2005,1(3):73-76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已经“升级”为一个社会问题。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包括流动子女教育和留守子女教育两个方面,其问题的焦点分别集中于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必须依赖学校教育外部力量支持和学校教育内部各环节改革。作为一类社会性教育问题,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在最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外部力量的支持,但与任何教育问题一样,其深度解决的关键依然在于学校教育内部各环节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子女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难点和薄弱环节,是当前最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之一,做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是城市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应该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明确政府、市场、社会支持三个责任主体的角色定位。政府作为基础教育的主导者,应承担供给责任;民工子弟学校作为市场的主体,在国家经济不富裕时期有其存在的必要;全方位、深层次的社会支持体系是外在环境支撑。农民工子女获得公平教育权利的问题,目前还普遍存在,需要各类责任主体加深认识、互相协调、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omplexity of school resistance by Chinese rural migrant children (RMC), which may contribute to their educational failure, as well as the school conditions informing their resistance. This study categorizes migrant children’s school resistance into three patterns, based on their rationale for school behaviors: conformist learner, education abandoner, and nascent transformative resister. All three groups were initially believers in pursuing academic success for upward social mobility, as promoted at school. However, some gradually determined such educational pursuit was untenable and became education abandoners. Teachers’ predicting RMC’s academic failure and highlighting the individual’s responsibility for that failure contributed to that abandonment. Whil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migrant children may develop transformative resistance, this possibility is challenged by the dominant ideology of meritocracy and a teaching agenda that legitimizes social inequality.  相似文献   

19.
有关高职课程设置问题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应着眼于社会发展和个人就业的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根据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设置课程体系,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化、效益性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20.
以江苏省北部五座城市为样本,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教育分级管理体制、公办学校接收不畅,使外来民工子女上学难的现象仍然存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家庭应共同担负起教育外来民工子女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