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作品传播的传统方式,给传统的著作权制度带来了冲击和挑战,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对合理使用制度的规定在网络环境下已力不从心,因此,要重新界定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范围,增加新的合理使用规定,补充网络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对具体制度进行完善,强化全社会网络著作权保护的法律意识,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对人类现有的法律制度构成了挑战.由于网络上传播的大量信息是知识产权的客体,因此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尤其是著作权保护受到网络最为强烈的冲击.文章将对网络环境下我国著作权的保护进行研究,指出网络技术给我国版权保护制度提出的新问题,并介绍网络环境中完善我国著作权的集体管理制度对我国著作权保护的作用,最后简介入世之后我国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保护情况.  相似文献   

3.
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是著作权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美国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性质、界定的标准、保护的客体、使用的目的以及构成使用在质量和数量两方面的要件规定与我国著作权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通过比较研究对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豁免条款提出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对人类现有的法律制度构成了挑战。由于网络上传播的大量信息是著作权保护的客体,所以著作权制度受到网络最为强烈的冲击,著作权制度正在网络环境下经历必要的调整。本文从网络作品著作权归属入手,在明确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和"合理使用"的基础上,阐明对网络作品的侵权责任,并建议建立著作权的集体管理制度以解决网络作品著作权纠纷。  相似文献   

5.
网络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对人类现有的法律制度构成了挑战。由于网络上传播的大量信息是著作权保护的客体,所以著作权制度受到网络最为强烈的冲击,著作权制度正在网络环境下经历必要的调整。本文从网络作品著作权归属入手,在明确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和“合理使用”的基础上,阐明对网络作品的侵权责任,并建议建立著作权的集体管理制度以解决网络作品著作权纠纷。  相似文献   

6.
在著作权法中,合理使用本身是个最易引起争议,又难以为人理解的规则。而网络环境下的出版著作权合理使用更面临着新的问题,对象、内容和主题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备受关注的网络出版著作权合理使用的法律保护问题,也有了新的实质性进展,也是当前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文章对网络环境下对出版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影响进行了法律分析,探讨了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在网络出版领域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7.
论网络环境下作者、传播者和公共利益的平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人和作品传播人(邻接权人)的关系的分析,指出在网络环境下存在作者、传播者、公共利益失衡的状况。因此,应重视作者与传播者利益平衡问题,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制度至少应考虑:规定合理使用的判断规则;对技术措施的保护应明确规定合理使用的例外,对信息网络传播权进行适当的限制;对故意删除或改变著作权管理信息的行为一律视为侵权也不尽合理;对“复制”概念进行重构,规定一定范围内网络复制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8.
数字技术和网络环境的发展给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带来新的挑战,但是合理使用制度本身具有较大的制度弹性。在新的传播技术条件下,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基础仍然存在,但需要进行调整与重构。未来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将出现延伸、限制和转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9.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变革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同时也给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加强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保护,可以有效维护著作权人的财产权和人身权,充分调动著作权人的积极性促进网络的良好运行,从而推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0.
如今著作权保护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如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已经扩大 ,著作权的国际保护得以加强 ,合理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等。这些使得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面临着许多新的著作权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互联网根本特征之一的超链接技术在给人们快捷地从一个网站到达另一个网站获取信息资源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对现有版权法律体系的冲击,由超链接技术产生的侵权纠纷层出不穷。然而,超链接是否侵犯版权?版权法能否允许或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允许超链接的存在?这些,当今世界尚未有明确的法律界定。针对这一现状,该文以超链接所引发的版权侵权问题及超链接中版权的合理使用问题为出发点,结合“中凯公司诉圣战网络”一案,对超连接问题展开初步分析,以求为网络版权的维护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合理使用制度的法律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使用制度作为著作权法利益平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协调创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多元利益关系、维护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上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这一制度自产生时起就不断受到科学技术的挑战。当前,网络环境的形成极大地影响着著作权制度,数字网络技术对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合理使用制度亟待人们检讨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合理使用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不必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又不必向其支付报酬,基于正当目的而使用他人著作权作品的合法行为。我国著作权采用列举方式明确规定合理使用的事项。网络环境下,这一判断标准已很难适用。因此,我国著作权法中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可以在传统模式基础之上,借鉴美国判断合理使用的标准来判断使用者的行为是否属于合理使用,即使用目的与性质、被利用作品的性质、使用作品的数量与重要性、使用对作品潜在市场或价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著作权作品,并且网络课程作为整体也呈现为特定的作品形式。网络课程涉及到作品的数字化及信息网络传播的问题,是否适用合理使用及法定许可制度,我国著作权法没有明确规定。网络课程作品形式具有多重属性,包括汇编、合作、多媒体及网络性等,这对于网络课程的著作权及其保护问题,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任何创作都可能借鉴已有相关作品的成果,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制度是在权衡涉及著作权各方利益的前提下的制度安排。在新的形势下,我国《著作权法》关于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规定也面临全新的挑战,通过对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利益关系和社会价值进行分析,以期对新形势下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安排提出建设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教育权与著作权的竞争与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它在作权法上也有体现,反映在作权法上有关作权合理使用的某些规定中。教育权与作权的竞争通常通过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加以平衡。当今时代,由于教育观念和教育定位发生很大变化,同时也由于网络技术和其他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合理使用制度面临重大挑战,急需在教育权与作权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我国作权法的有关规定也有待调适。  相似文献   

17.
网络远程教育中的著作权保护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我国网络远程教育的开展正方兴未艾。这不仅给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因为网络的利用而产生了许多法律问题。本针对网络远程教育的特性,阐述了作权作品在网上的合理使用问题、网络教育课程的作权归属及保护问题,并阐明了网络远程教育机构在保护作权方面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著作权法》对图书馆合理使用著作权的判定标准存在着"定量不明确"之缺陷,造成图书馆合理使用著作权过于宽泛,著作权人利益由此受到冲击。应当重新认定图书馆合理使用著作权的判定标准,引入公共借阅权制度,以便有效地维护和保障作者的利益,实现公共利益与著作权人私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著作权限制出现双向强化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法定许可结合著作权集体管理的制度将代替授权许可,成为网络环境中作品授权使用的主渠道,这增强了对著作权的限制。另一方面,合理使用向法定许可转化,强化了对公共利益的制约。网络著作权的限制还呈现出一种内化和弹性化的趋势,以默示许可和创作共用许可为典型。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legal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copyright law to distance education environments, particularly as it applies to Web‐based instru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lectronic reserves, or so‐called virtual librarie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revision of copyright law to allow for the reproduction, display, and performance of works in these settings is consistent with national policy and existing and developing copyright law. The dangers of moving toward a schema of universal or compulsory licensing of information products and services are also explored. Finally, the author suggests several possible components that new legislation or “fair use” guidelines might inclu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