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普及改变了人们使用作品的传统方式,而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对合理使用制度的规定在网络环境下已显得不尽合理,造成了著作权人与公众之间新的利益冲突。文章从传统情形下的合理使用规定入手,分析网络对传统的合理使用制度的冲击,并就网络环境下版权作品的合理复制和合理传播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多数信息网络传播权规制的交互式网络传播行为都涉及复制,即将作品上传至网络服务器。但仍有部分交互式网络传播行为无须传播者首先复制作品,因此交互式网络传播行为与复制行为并不重合。作品一经上传,复制行为即告结束,无所谓停止侵权。通过上传侵害复制权造成的损失仅为制作一份复制件应支付的许可费,与网络传播的范围与时间无关,因此仅凭借复制权不足以在网络环境中保护权利人的利益。版式设计权仅包含复制权,不包含信息网络传播权,法院不应对未经许可扫描并上传图书、期刊的行为适用版式设计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许可合同即使不包含对复制权的许可,也应根据合同的目的进行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3.
私人复制经历了一个由"忽略不计"到"难以容忍"的过程,其根本原因在于传播技术的进步。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私人复制平民化,动摇了有限复制这一传统版权法的基础;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则使得作品的传播变得极为容易,对掌控传播渠道的传统传播者的利益构成威胁,而对版权法真正应该保护的作者利益则影响甚微。私人复制能力的提高导致了作品传播主渠道的改变,消除了作者和使用者之间原有的技术屏障,便利了作品的传播。面对新技术,法律应赋予作者对作品保护方式的选择权,在肯定和加强技术措施这一权利人自力保护方式的同时,对那些放弃技术措施保护、自愿将作品授权给公众免费使用的作者,可通过对复制设备课以补偿金的方式,给予一定的补偿,以鼓励作者更多地将作品奉献给社会。新技术带来的商业模式的改变,必然引起利益格局的调整,法律对此无需干预,应交由市场自行解决。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作品传播的传统方式,给传统的著作权制度带来了冲击和挑战,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对合理使用制度的规定在网络环境下已力不从心,因此,要重新界定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范围,增加新的合理使用规定,补充网络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对具体制度进行完善,强化全社会网络著作权保护的法律意识,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合理使用制度是著作权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作者、作品传播者、社会公众之间起着重要的利益调整和平衡作用。对于“合理”的界定,是合理使用制度的关键所在。我国著作权法对合理使用制度的规定虽已与国际社会接轨,但仍存在主体界定不清、具体使用方式不明确等若干不足,在实践中不利于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应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以期更好地发挥该制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罗春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9):123-126,137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既有形态,也颠覆了过去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方式,在网络传播模式下,传播者的霸权地位减弱,网络受众的主体地位凸显。“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从受者出发,把受众看成是有特定需要的个人,把人的媒介接触活动看成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因而在网络传播中异军突起。  相似文献   

7.
一、网络传播出现前的宣传工作环境──可控性环境在传播理论中,无论是拉斯韦尔的“五W线性模式”还是后人不断补充、发展而出现的理论,都离不开对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传播效果五方面的研究,他们都涉及到“把关人”的问题。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任何传播者,在他传播信息之前,都要作出传递什么的决策,都要从他所获得的信息中,选择他所希望传播的内容。也就是说,传播者选择什么信息都不可避免地带着自己的主观愿望,传播者是信息通道的“把关人”,传播者控制着信息的传播。我…  相似文献   

8.
网络著作权相对于传统著作权而言,在法定性、专有性和地域性等方面有其独特的特征.著作权法规定合理使用制度,是出于利益平衡的需要,即作者利益与使用者利益、作者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平衡的需要.《著作权法》对“合理使用”的相关规定在原则上均可以适用于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但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技术和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版权保护体系面临着调整与变革,新的作品使用方式的不断产生,合理使用制度受网络技术挑战的程度越来越深.  相似文献   

9.
数字技术加快了作品创作与传播的速率,也造就了网络环境中作品数量庞大的景象。然而,因为网络作品的数量庞大,作品的有效授权许可成为难题,而著作人身权更进一步加剧了许可困境。为了激活网络作品令其被有效利用,促进网络作品的顺利交易,增加公共利益,应该对网络著作人身权进行合理的限制,从作品的类型、作品的使用惯例以及交易的目的等方面对著作人身权进行适当限制。合理限制网络环境下的著作人身权有利于在维护作者正当利益的前提下促进作品的传播与利用,帮助实现作品的经济与文化价值,让网络环境从作品数量众多的现实进化为文化繁荣的胜景。  相似文献   

10.
试论网络作品著作权及其侵权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作品是以数字信号的形式和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播的作品,它包括数字化作品、数字式作品和主页作品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作品的著作权分别归属于原作品的著作权人、创作的作者和网站管理者。网络作品在网上传输实质上是作者使用作品的方式之一,应由著作权人享有不同于传统复制权和发行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在认定网络作品著作侵权责任时,一般侵权人和ICP应承担完全的过错责任,而IAP较适宜承担有条件的过错责任。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而国家公职人员涉及公共利益的相关信息公开就是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网络时代,网络曝光部分国家公职人员的违法违纪信息促进了执政行为监督和对公权力约束,但国家公职人员也拥有保护个人隐私权的正当权力,而国家公职人员的合法隐私权保护却被混淆和忽视.我国应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规范国家公职人员网络隐私的管理,兼顾保护国家公职人员属于私人领域的隐私和涉及公共利益的信息公开,使公权力在阳光下得到监督.  相似文献   

12.
学生习作中人文精神的缺乏是严重的,其原因是综合性的,因此要想改变这种局面,一方面要在写作教学中改变单一的模式化倾向,根据写作综合性特点,进行教学丰富性的探索;另一方面还必须着力于大环境的解决,使大环境具有浓郁的人文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增加习作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13.
为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采取问卷调查和校园访问相结合的方式,对部分学生和教职员工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认为学校应大力倡导校园网络道德修养,着力培养学生健康、理性、成熟的网络文化价值观,杜绝各种符号的网络文化暴力,努力维护网络绿色生态环境,构建多功能校园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营造一种健康有序的网络文化交互式氛围。  相似文献   

14.
当“产业化”的喧嚣、“世界一流”的激情、“教育公平”的呐喊都失却“新颖”,成了老生常谈的话语之后,作为理性堡垒的大学确实需要反思本身。尽最大限度地将趋利性为我所用,正确引导,将其转变成促进大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必须有一个利益权衡的基点。利益基点确立对位,就有助于大学的发展;利益基点如若与肩负的历史和组织使命不相吻合,一定会束缚大学的发展。其要义正是在于打破利益分配中的官僚垄断地位,在行政与学术之间建立平衡系统,让两者都找到各自的正确位置——行政在为学术服务的同时获取利益,学术在为大学目标的实现中有所作为而获取利益。  相似文献   

15.
环境伦理在理论上的繁荣与现实的反叛决定了必须对环境伦理进行全面反思。综观其立论基础,无论非人类中心主义还是人类中心主义,都缺乏现实的基础。事实上,环境伦理应立足于“生存论”基础并不断超越生存利益、从理性自然到情感自然,才是环境伦理真正的应然之维。  相似文献   

16.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管理学的角度,探讨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及其目标,提出了图书馆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组织机构的变革与创新,服务内容与方式的创新,信息资源建设的创新,同时,阐述了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基本途径;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素质的队伍;提出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创立一套新的组织机构,制定一套新的管理方法,设计一种新的运行机制,进行一项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7.
利·力·理·立--当代中国发展的四大"核心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价值"是"利益"、"能力"、"理性"和"自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利益"、"能力"、"理性"和"自立"精神必须引入政治体制改革之中,从而使政治体制发生相应的转变;同时,"利益"、"能力"、"理性"和"自立"也必然反映到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自觉实行人格转型.这就是本文提出的"四Li论".  相似文献   

18.
以社会个体通过自身能力控制社会资源的强弱以及社会主体获得经济利益的大小为标准,可以将社会个体分为强势阶层、中间阶层和弱势阶层三大类。我国宪法对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理解应定位于同一阶层的机会均等和不同阶层的实质平等;为使我国社会秩序达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应建立有限政府、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赋予公民以更广泛的权利,以确立和保持社会阶层的合理结构。  相似文献   

19.
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发展与我国农民权益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我国农民权益受损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及两者非协调互动发展密切相关.我们既要看到工业化、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应看到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一致性,农民权益的实现离不开工业化、城市化的合理推进与良性互动发展.这就要求正确认识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发展内涵,厘清两者互动发展对农民权益保障产生的积极影响,探求通过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发展保障农民权益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国际劳工标准是国际劳工组织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基本标准。在农民工权利保障缺乏的背景下,用“核心国际劳工标准”保护农民工权益有着特殊的意义。我国应该按照国际劳工标准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积极有效的维护农民工的平等就业权,建立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促使农民工组成工会组织,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