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立琴 《图书馆论坛》2006,26(5):241-243
为了一种图书馆情结,我这样奉献我的青春,这样度过我的岁月…… 1991年大学毕业时,全校有3个留校名额:学院学生办公室、新专业实验室、图书馆。我选择了图书馆。当时选择这个职业的直接原因是,我曾是图书馆首届学生民管会成员,深爱着里面众多的书籍和幽静的环境。有同学断言:“如果一直在图书馆工作的话,所有同学中,你将是最穷的”。没想到图书馆工作,一千就是十几年,并将成为我的终身职业。在当今社会一辈子只干一种清贫职业的人不算多,如果对图书馆没有深厚的爱恋是难以做到的。图书馆工作的酸甜苦辣、矛盾困惑都融入了这短暂而漫长的悠悠岁月。  相似文献   

2.
李花 《图书馆论坛》2001,21(6):94-95
我是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的退休职工 ,退休后又被图书馆返聘回馆继续工作至今。我馆现有藏书 4 0 0多万册 ,其中有数万册因收藏时间长、流通多、虫蛀、尘蚀而破烂不堪的历史文献。我就是每天面对着这些需要修补的烂书默默地在补、补、补……我是 1981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中山图书馆的。当时中山图书馆在广东山区连平县建造了一个“战备书库” ,库内珍藏了 5 2 814册善本图书和一批珍贵资料 ,需要人员在那里从事图书保管工作 ,领导上认为在馆的我丈夫是部队转业干部 ,一向工作积极负责 ,是不怕苦 ,不怕累的好同志 ,是干这项工作最适合的人选…  相似文献   

3.
<正>一次特殊原因和偶然的机会,我由一名少年宫专职舞蹈教师改行,调到盘龙区档案局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档案"这两个字对一个搞舞蹈艺术教育工作的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记得第一次参加单位业务工作讨论会,我被那一个个听不懂的专业术语吓蒙了,简直像听天书,当时心就凉了半截。心里想:这个工作专业性这么强,我今后如何是好啊!忍着眼泪走出档案局,心里打起了鼓,是回少年宫去,还是留下来?后来一位资深的档案员,也是当时的  相似文献   

4.
从尊重纳税人到尊重读者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蒋永福 《图书馆》2004,(4):26-27
二十多年前,我还是当一名学生时期,当我第一次跨入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大门时,第一个映入我眼帘的是对面墙上写着的大幅标语——“读者第一,服务至上”。还是二十年前,当我分配到图书馆上班的第一天,一位花白头发的老馆长分派我到外借处工作(这项工作我一直做了6年),当时他对我的  相似文献   

5.
我是1961年从野战军调到解放军报当记者的。三百六十行,新闻工作是我特喜欢的一行,尤其是干记者。我觉得,当记者,天天要和不同的人物打交道,天天要接触新的事物,天天要探讨新的话题,天天变换着环境气氛。那滋味,好像天天在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里畅游,天天在翻读一本透着油墨清香的新书,充满了新鲜感。我确信,干记者工作,不管多苦多累,精神上不会衰老,人生趣味是极其丰富的。在记者岗位,我一干就是25年。本来,我打算干它一辈子。25年的记者生涯,无数的酸甜苦辣,编织了一条难以忘怀的记忆链。记忆链中有一粒珍珠:我采访过一位共和国元帅。那是1984年5月1日,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日。作为记者,节假日观念是很淡薄的。果然,早饭刚撂下碗筷,电话铃响了,军区党委办公室通知(当时我任解放军报常驻南京军区记者组组  相似文献   

6.
又到木棉花开时—我在图书馆的日日夜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宝珍 《图书馆论坛》2001,21(5):102-103,42
踏着新世纪的步伐 ,又到木棉花开时。弹指一挥间 ,我已在图书馆送走了几十个春秋。 1972年木棉花开的季节 ,我走进了图书馆 ,成为图书馆的一员。几十年来 ,风风雨雨 ,花开花落 ,岁月的流逝 ,总是脚步匆匆。留不住的岁月 ,却留住了让人难忘的情怀。1 图书馆与舞台我从事图书馆工作 ,纯属偶然。我原学中文专业 ,196 5年在华南师院 (即现在的华南师范大学 )毕业后 ,被分配在学校当教师。由于出身于教师之家 ,从小对老师就情有独钟。如果不是“文革” ,可能至今我还是一个手执教鞭的教师匠。“文革”期间 ,我与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样 ,被下放…  相似文献   

7.
事业感言     
前两年,我曾经讲过一次党课,有位同志递了张条子问我,你工作的“座右铭”是什么,我当时说了16个字:忠诚事业,如履薄冰,多干少说,忍辱负重。 我在报社工作40年,当总编辑、社长15年。特别是这15年,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社会政治生活都发生过很多重大的变化。身处北京,面对这些变化,我有一条始终坚持,就是忠诚事业。这个忠诚事业,不是简单唱高调,而是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对党所要求的新闻宣传工作负责,对广大的读者负责。 然而,作为一个人,最使我感到为难的,往往是要在忠诚事业与个人感情之间,做出选择。 前年初,报社酝酿启…  相似文献   

8.
干了大半辈子图书编辑工作的我,退下来以后欣然受聘于《中国图书评论》,并且一干就是十年,同仁之间,相儒以沫,自信是颇有点缘分的。其一是我很尊敬这家刊物当时的主编伍杰先生。早在1982年,我主持辽宁人民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总编室工作时,曾在《光明日报》上刊登启事,悬赏征求对本版图书的意见。当时外市一家大报发表文章,指摘这种"花钱买批评"的做法是拜金主义,于是在新闻媒体卜掀起了一场争论是非的轩然大波,而率先路见不平、主持正义的是伍杰先生。当时我们素不相识,是他那篇观点鲜明、义正辞严的短文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9.
龙训田 《图书馆论坛》2004,24(3):179-181,23
1985年3月,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的院系领导班子进行调整,院领导决定让我兼任华中工学院图书馆副馆长,这一干就是19年!19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为一瞬,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却是一个漫长的岁月。  相似文献   

10.
能够将我近五十年来的拙作汇集成册,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图书馆学家文库》的一集,至感荣幸.这些作品的涵盖面虽然广,品质也参差不齐,但也真实地反映了我近半世纪来在学习及工作中的心得和体验.希望能籍此机会向读者们请教,并发生抛砖引玉的作用.我的祖籍是福建省福州市,1931年1月25日生于广州,当时父亲李干军是广东省四会县的县长.两年后,因为父亲工作的调动,全家迁往南京.抗日战争前半段在广西桂林度过,这期间还随母亲去越南住了一年,等到小妹出生以后再迁回桂林.抗日战争后期在重庆度过.当时我以流亡学生身份进入国立第二华侨中学,读初一和初二.胜利后复员,父亲因为是李宗仁将军的参军,全家迁往北京住进中南海.我则由政府分发到南京市立一中读初三.1947年,因内战关系,全家又迁到桂林,我则进入国立汉民中学,读高一和高二.1949年,国民党迁台,全家迁往台湾台中,父亲应聘任教于当时的省立台中农学院,我则进入省立台中一中,读高三.毕业后,考进当时的省立台湾师范学院教育系,1954年毕业.受完一年预备军官训练之后,分配到台北师专附小担任训导主任.一年后由已升格的省立台湾师范大学聘为助教,派到训导处课外活动组,指导学生社团活动.我之所以能得到这份工作,一方面是得到我的恩师,师院刘真院长的提拔,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做学生时,喜欢参与课外活动,学习到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被认为是学生领袖之一.  相似文献   

11.
弹指一挥间,我到图书馆工作已10多年了.担任馆长一职也近10年。记得两年前一位同仁看到我时说,高馆长,你这两年怎么会苍老了这么多。我当时说,都一大把岁数了,不老才怪。其实我深知,当馆长以来,不知道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每当夜深人静时,总会想起白天一件又一件该做好的工作.辗转反侧间一夜就过去了。有时,还会想起第二天要找领导汇报工作,  相似文献   

12.
我于1977年初被选调进入当时的中共长春市委办公室档案处(档案局馆的前身)。虽然干档案工作不是自己的主动选择,但作为受组织多年培养的青年干部,我觉得干一行就应该爱一行,干一行就应该钻一行,干一行就应该干好一行。上进心和责任感,驱使我很快投入工作当中。没想到这一干就是35年,而且还真干出了感情,干出了兴趣。  相似文献   

13.
我于1994年3月由组织安排到县档案局工作,此前,我先后在基层乡镇、县妇联工作,对档案工作接触不多,县委调我到档案局任局长时,当时确实也曾迷茫过、动摇过,不愿意到档案局来,领导、同事们多次同我交流沟通,做思想工作,我也找档案部门的同志了解学习,逐步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便坚定了干好档案工作的决心.由原来的不愿意干,到安心干,而且还下定决心要把它干好,这一干就是十年,回顾十年间的酸甜苦辣,我的体会是在岗必爱岗,爱岗须敬业,事在人为.即使再冷清的岗位、再贫穷的部门,只要真心热爱,踏实苦干,就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工作就会出成绩.……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中感受影像的力量我的理想是当兵,人生的第一个打击是当兵没有当成,记得当时招兵的人都已经来家访了,与我父亲"相谈甚欢".但由于文革中父亲有一些"问题",最后被拒绝.遭受第一次打击后,我1968年被下放到建设兵团,当时涉世不深,思想比较单纯.非常努力地工作,干农活、收小麦、背山火,很艰苦,十七岁不到,体重不到一百斤,扛的麦子一袋160斤,黄豆200斤,扛不动也得扛.1970年入党,提了干,还当了副连长.  相似文献   

15.
十二年前,已过而立之年的我才跨入电视新闻行业,那对我来说是一次机遇,意义重大却非所爱。但十二年后的今天,要问我获得全国“百佳”称号的主观原因,我想最重要的就是我非常热爱我所从事的电视新闻工作。 我的电大班主任郝鸣老师,与我非亲非故,却极力把我推荐给当时正急需用人的福建电视台。开始我只是借调,干  相似文献   

16.
我是1961年从野战军调到解放军报当记的。三百六十行,新闻工作是我特喜欢的一行,尤其是干记。我觉得,当记,天天要和不同的人物打交道,天天要接触新的事物,天天要探讨新的话题,天天变换着环境气氛。那滋味,好像天天在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里畅游,天天在翻读一本透着油墨清香的新书,充满了新鲜感。我确信,干记工作,不管多苦多累,精神上不会衰老,人生趣味是极其丰富的。在记岗位,我一干就是25年。本来,我打算干它一辈子。  相似文献   

17.
1981年,云县农业局领导把我从爱华农科站调到局办公室负责打字、收发、档案工作,一人身兼三职.对于从未接触过以上工作的我,一切都是陌生的,本来我学的是农学专业,经过一年的基层农技推广,我非常喜欢和农民在一起到田间地头施展专业技术,但是,作为一个国家干部来讲在工作中要服从领导安排.我想,既然领导把这负担子交给了我,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挑起来,我的信念是,不管干什么工作,要干就一定要把它干好,从此,我选择了档案兼收发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相似文献   

18.
岁月悠悠事业千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正> 1981-1988年我在高校图工委工作,推广普及文献课是我亲身参与研究、策划,并在一段时间内主持的重要工作之一。其间具体过程和细节已有晓明同志的专文回顾,我想谈的是当时何以想到要抓文献课以及开展这项工作的思路,对文献课今后的发展也有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一干就是二十年,该停下来总结总结了。1991年7月,我从山东大学外文系毕业,进入新华社,从事中央新闻摄影报道工作。工作选择了我,我也爱上了这份工作。工作对我有更多的意义工作对我而言是陌生的,但又是那么新奇,让人有些兴奋。我开始背起  相似文献   

20.
我是1956年加入新闻队伍的。在这人生所谓漫长而又短促的岁月里,我从事新闻校对检查工作已经整整39年了。说实在的,自己虽在新闻圈中,并没有想成为新闻人物;当人们问我干了一辈子校对,有什么感受时,我的回答很简单:“我习惯了。” 坦白地说,当初个人的志趣与干校对并不一致,我比较喜爱美术。但为什么把校对当作终身职业呢?当时我正处在“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时代,要甘当革命的镙丝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我就是遵循了这一号召,坚定了干校对的事业心的。我很庆幸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它为各行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