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生命教育包含多个层次,而直面生命之真应该是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在直面生命之真的基础上,对已然的现实理性地坦然接受,进而通过理性自觉来发展自己改变现状的能力,从而创建更好的未来。教育培养不出"完人",却可以塑造"真人":敬畏生命,担当生命,热爱生命。这种教育观念培养的不是单一的人伦道德思想,而是一种更为真实坚韧的生命价值观和普世精神。  相似文献   

2.
人的发展是生命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激扬人的生命活力,促进生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反思不断发生的生命极端现象,意义的失落、教育的“纯工具化”理性成为生命失落的根本诱因,因而引导学生“为何而生”,帮助学生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也就成为了生命教育的本质规定.由此,教育要唤醒生命之爱,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积极...  相似文献   

3.
生命是一种主体内在体验到的生命而非外在给予的,教育就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而不能仅仅是认知;生命是动态生成、创造的过程而非静止、既成的对象,教育对生命的滋养与提升既“可能”又“可为”;生命具有着非理性的特质,“直面生命、为了生命”的教育及其研究就不应忽略包括“直觉”在内的一切非理性思维方式或方法的运用。这些就是生命哲学所揭示的生命本质对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生命之于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命是一种主体内在体验到的生命而非外在给予的,教育就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而不能仅仅是认知;生命是动态生成、创造的过程而非静止、既成的对象,教育对生命的滋养与提升既“可能”又“可为”;生命具有着非理性的特质,“直面生命、为了生命”的教育及其研究就不应忽略包括“直觉”在内的一切非理性思维方式或方法的运用。这些就是生命哲学所揭示的生命本质对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存在主义教育家在生命哲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生命教育的内涵与目的、生命教育的路径、生命教育的特色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剖析。他们认为,生命教育是建构于生命哲学之上,同时又超越了生死,拷问存在之价值与生存之意义的教育,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你自己”,促使学生自我生成和“成为你自己”。设置死亡教育的课程、创设非连续性教学形式、构建“我与你”的师生关系是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存在主义视野下的生命教育具有四个特征:以人为本,观照生命的人文性;彰显个性,张扬生命的独特性;绝对自由,选择与责任的双重性;直面.生死,追寻生命的价值性。  相似文献   

6.
生命化教育是“融于”生命、“成全”生命的教育。受“工具性价值”思维的影响,教育(包括幼儿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严重的遗忘与漠视生命的现象。生命化教育要求我们要关注儿童的生命,直面儿童生命的完整性与独特性,尊重每个生命,为每个生命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融于"生命、"成全"生命的教育.受"工具性价值"思维的影响,在教育中,即便是在幼儿园教育中,把人当作工具,普遍存在着严重的遗忘与漠视生命的现象.生命化教育要求我们要直面儿童的生命,直面儿童生命的完整性与独特性,尊重每个生命,为每个生命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必须遵循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以促进生命的不断成长,所以,教育就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关怀生命是使个体实现生命可能性的教育的需要,教育对生命的关怀必须由教育活动的直接实践者——教师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杨振峰 《现代教学》2007,(12):19-20
生命教育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教育概念,但在生命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深刻的生命教育内涵变得浅俗,生动的生命教育形式变得单一等现象。生命教育不是简单的“生与死”的教育,敬畏生命要多点理性,少点直觉。生命教育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生命观,正确面对死亡也是科学的生命观的应有之意。生命之爱不排斥情感因素,尊重生命也不排斥必要的理性,生命教育应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教育除了有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人文学科的视觉艺术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充分地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之光特别是艺术生命之光把世界和人自身照亮中承担真切的意义和使命。  相似文献   

11.
重视并实践生命教育是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然而,高校生命教育却被更多地误读和理解为口号式、情感式甚至应对性教育。高校生命教育不能缺乏对生命及其生命教育的反思,这是大学生认知、思维特征所决定的。要使生命教育真正取得实效,应该理性地深刻体悟和认知生命本身,即对生命及其生命教育"沉思",才能真正使大学生在生命教育中体悟生命真谛,确立生命之自觉。  相似文献   

12.
教育,就其本身意义来说,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也就是说,教育活动所应当关注的是个体的生命,这是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之所在。从目前教育发展形势来看,教育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在促进学生发展与成长的同时,也要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3.
生命教育是当今教育理论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是教育理论研究的新的视阈.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大多是从个体生命的角度,提出生命教育应当关注和舒展学生的个体生命,要真正实现生命教育这一理想,必须在更为宏观的视野下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好地推进生命教育理论的发展.通过对人之生命的历时和共时形态的考察,我们认为走向“类生命”是生命教育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本体是人,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成长。这是教育的根,是教育的本性。 叶澜教授曾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只有回归生命,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力量;只有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才能发现学校教育所蕴含的生命资源。  相似文献   

15.
生命的关怀     
人是生命的存在。“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站在生命关怀的高度,让教学跳动起生命的节拍。  相似文献   

16.
存在明显弊端的传统教育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人的教育成长的需要,教育变革的出路就在于走出“工业化”的泥潭,进入“生态化”的田园,以全新的生命教育观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为此,必须正确理解生命教育观的内涵。把握生命教育观视域中,直面“具体的人”、关乎人的生命,注重“功能性学力”提高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7.
柳佳炜  姜勇 《中学教育》2022,(6):5-14+109
教育立足于本体生命而敞开,其本真是引导人之心灵的事业,旨在发展生命,完善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脱胎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现代教育在面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的功能逐步异化,背离了个体成人的生命本真。竞争性特质促生教育的超前焦虑,功利性特质背离教育的人性关怀,物役性特质遮蔽教育的审美观照,造成个体自然生命的“气性”流失,社会生命的“仁心”疏离与精神生命的“雅乐”失缺。基于生命教育的立场,现代教育应立足于生命关怀的原初性旨归,唤醒生命主体之自觉,激发个体自我成长的内在生命力:其一,以进取之志,向道而行,彰显生命之气,以此养成科学有为、积极进取之心志,促进个体自然生命原初能量之“气”性的充分显现;其二,以恻隐之慈,寻善绎善,绵延生命之仁,以此培育个体立己成“仁”的仁心及天下为公的“大爱”情怀,涵育社会生命之“仁”;其三,以富足之道,祛昧脱俗,体悟精神生命之雅,以此关怀个体生命的审美之需,有效调和现代教育之物役性遮蔽教育的审美观照的矛盾之境,颐养生命之雅趣。  相似文献   

18.
生命教育:培养生命意识,生存能力,生命意志;尊重生命生长规律,唤醒生命主体意识;提升生命意义,创造生命价值,生命责任感之养成。生命教育乃生活教育之基石1.陶行知生命教育摘录:“教育的使命是什么?不是放茅草火!不是灭茅草火!是依照烧煤的过程点着生命之火焰,放出生命之光明。(《从烧煤炉谈到教育》)。”  相似文献   

19.
方东美的生命本体论是在融摄西方生命哲学、会通中国哲学《周易》和《中庸》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早年融摄西方的过程中,他在吸收柏格森、尼采等人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生命哲学的取向,但也造成了理性与非理性、情与理的矛盾冲突。转入中国哲学研究之后,在《周易》和《中庸》的“生生之德”与价值理论的启发下,他修正了早期的矛盾观念,确立了“普遍生命”这一最高概念,并为普遍生命规定了生之理、爱之理、化育之理、原始统会之理、中和之理、旁通之理六大构成要义,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具有机体主义特征的生命本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众多深邃的生命智慧。从伦理学的角度,儒家重视生命,认为生死由命,注重人生命的社会价值;道家从“道”的视角认识生命,认为生死自然,重其“生”之个体价值;墨家则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看待生命,反对“宿命论”,提倡“非命观”。这些思想对当代生命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助于学生更加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