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研究中存在着概念混淆及泛化的现象,将课程概念无限泛化最终“捧杀”了课程本身。这种课程概念泛化的根源,乃在于混淆了“课程本身”与“同课程有关的范畴”,尤其是混淆了“课程”与“课程实施”(教学)及“课程实施的结果”;因而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均引发不少问题与困境。“课程即法定知识”是基于社会学视角而对课程概念进行的重审和重申,旨在有助于教育实践的改善与理论研究的明晰。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学》2007,(6):2-2
课程概念泛化的现象在横向上表现为课程内容的扩张,在纵向上表现为提出主体的泛滥,在界定时则将课程与“同课程有关的范畴”“课程实施(教学)”及“课程实施的结果”相混淆,尤其是将课程的功能与内涵相混淆。泛化后的课程概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课程研究的视角,发展了课程理论,但是其自身也隐藏着偏见与局限,引发以下一些危机:①导致本土课程研究的失语;②导致学校功能的缺失;③导致教师作用的迷失;④导致课程实践的混乱。[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课程概念泛化是指课程概念内涵越来越抽象,外延越来越宽泛的倾向。在当前课程研究中,课程概念的泛化主要表现为:什么事项都可以是课程;什么人都可以提出课程;什么功能都涵盖在课程中。其原因主要是课程自身具有复杂性,部分课程理论研究者的崇拜心理作祟以及用“理念”代替“概念”的恶果。泛化后的课程概念容易导致本土课程研究的失语,学校功能的缺失,教师作用的迷失和课程实践的混乱等危机。  相似文献   

4.
课程概念泛化是指课程概念内涵越来越抽象,外延越来越宽泛的倾向。在当前课程研究中,课程概念的泛化主要表现为:什么事项都可以是课程;什么人都可以提出课程;什么功能都涵盖在课程中。其原因主要是课程自身具有复杂性,部分课程理论研究者的崇拜心理作祟以及用“理念”代替“概念”的恶果。泛化后的课程概念容易导致本土课程研究的失语,学校功能的缺失,教师作用的迷失和课程实践的混乱等危机。  相似文献   

5.
教育行动研究方式因其在解决教育理论脱离教育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课程改革等方面的作用而受到倡导。这促进了我国教育研究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表现于"重理轻用"、"低水平重复"、"文不对题"等对教育行动研究的泛化及滥用现象;混淆教育行动与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过程中存在"去理论化"倾向。秉持跨学科研究取向,以问题为中心,正确认识、评价和定位教育行动研究,廓清概念、规避"唯方法主义"倾向、重视理论思维,方有助于我国教育研究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全纳教育实践领域,在理论构建和本土实践上不可避免地都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的影响,全纳教育与特殊教育的概念含糊,泛化的"理想主义"理念常常取代概念,导致实践和研究本身也含糊其辞。因而,本文试图厘清全纳教育的概念并结合实际分析我国全纳教育的"应然、实然、必然"。  相似文献   

7.
略论大学培养模式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在大学,对培养目标(本质规律)的研究有待向对培养模式(运行规律)的研究延伸,这既是改革实践的需要,也是理论发展的需要.但现在,“培养模式”几乎成了一个人人都在使用却人人都不予以解释、界定、分析的概念,似乎其内涵与外延早已不言自明了。本文拟把培养模式概念本身作为关注的焦点,意在通过对这一概念的分析,为培养目标找到与培养模式相衔接的“操作接口”。一、“培养模式”概念的使用误区1.在培养途径意义上使用“培养模式”概念。某大学把本校实施的本科教育,概括为“课程教学、学术活动、科学实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三…  相似文献   

8.
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比较教育和比较教育学这四个概念的使用相当频繁,但不时可见混淆。如把比较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混为一谈,或用比较教育指称比较教育学。概念是构筑每座科学大厦的“基石”,它的稳定和明晰是理论建设的重要前提。本文拟依上...  相似文献   

9.
课程开发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转变。其开发需要放在教师的职业背景中进行,从“学问中心”向“职业实践”转向,在课程中凸显实践性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学习向获得教育智慧拓展,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向“行动本身”转变,课程实施超越“去情景化”走向“行动研究”。  相似文献   

10.
研究就开发“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课程的背景,理念及这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等作了理论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