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幼儿谦让行为是幼儿同伴互动行为中的一个类别.从属于幼儿亲社会行为范畴。笔者通过一个多月在幼儿园大班(幼儿年龄为5-7岁)的实地观察,总共收集到96个幼儿谦让行为案例。在对观察资料登录、编码、整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关于幼儿谦让行为的类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根据幼儿的行为动机可以分为功利型谦让和非功利型谦让,根据幼儿谦让的主题(或谦让的资源)可以分为物质资源的谦让和非物质资源的谦让。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96个幼儿谦让行为事件的类属分析,研究者根据幼儿实施谦让行为的目的或动机,将幼儿谦让行为划分为两类:非功利型和功利型。由于幼儿的谦让行为具有一定的他律倾向,因此幼儿教师在  相似文献   

3.
谦让属于亲社会行为。本文从幼儿谦让行为的意义与价值、幼儿谦让行为的现状与谦让教育的必要性、幼儿谦让行为的发展与培养以及对幼儿谦让行为的反思等四个方面对近年来关于幼儿谦让行为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谦让行为是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之一,是促进幼儿与他人良好互动的重要途径。研究者选取了武汉市某一幼儿园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利用观察法与访谈法,重点考察了大班幼儿谦让行为数量、谦让者性别、谦让对象、谦让行为动机、谦让行为主题内容、表现方式等,进一步整理分析发现大班幼儿的谦让行为呈现如下特点:幼儿谦让行为的动机以非功利型为主;幼儿谦让行为的主题内容以玩具谦让为主;由女孩发起的谦让明显多于由男孩发起的谦让;幼儿谦让行为主要发生在关系较为亲密的同性同伴之间;幼儿谦让行为表现方式以非言语型为主。影响幼儿谦让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幼儿自身因素、活动因素、教师因素。据此,研究者提出促进幼儿谦让行为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谦让行为是指当幼儿双方因某种共同喜欢或需要的物品、角色、空间等资源而产生冲突时,一方主动让给另一方的亲社会行为。根据我们的观察及对以往研究的探讨,我  相似文献   

6.
谦让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对于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大多缺乏谦让和分享的意识,倡导谦让教育十分必要。通过归纳幼儿谦让行为的差异,分析混龄教育模式对幼儿谦让行为的影响。为幼儿园和家长提供培养幼儿谦让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谦让有助于幼儿融入集体、有助于幼儿适应未来竞争。小班幼儿的谦让行为有三大特点:具有谦让意识,缺乏谦让行为;谦让行为易受情境影响,缺乏稳定性;谦让行为易受他人暗示,缺乏自主性。培养小班幼儿谦让行为应在集中教育活动中展开,在一日生活环节中培养,在角色游戏中发展,在家园合作中形成。  相似文献   

8.
角色游戏中让幼儿学会谦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雪珍 《山东教育》2003,(27):37-37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像,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活动。角色游戏是幼儿学会谦让,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佳手段。“谦让”是谦虚地推辞或退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我们在孩子发生争执或其他行为问题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然而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们会说不会做,更可笑的是有的孩子认为谦让是别人让我,这说明孩子对谦让的理解并不完整。在角色游戏中,怎样使孩子理解和学会谦让呢?一、帮助幼儿理解谦让在游戏中,小朋友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扮演角色,而在选择时常常会发生争执。如顾琰和罗丹妮两人争做娃娃家的“妈妈”,顾琰…  相似文献   

9.
幼儿期是获得有效交往技巧的关键期,良好的同伴交往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交往的发展。大班幼儿在区域游戏同伴交往中能够协商解决问题,表现出谦让行为。对幼儿谦让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和对幼儿谦让行为的培养进行思考,能够进一步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幼儿谦让行为的发生情况以及家长和老师在培养孩子谦让行为的实施方式和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魏姗姗 《教师》2022,(5):84-86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主要围绕"从远离幼儿的生活经验转向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从抽象的理论知识灌输转向具体的社会行为引导"和"从浅显表面形式的停留转向深入本质内涵的探究"三个方面来阐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2.
张黎 《家教世界》2013,(8):17-17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谦让教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独生子女来说,谦让教育更显得尤其重要。所谓谦让行为,就是教育者所期盼的在幼儿身上出现的一种"亲社会"行为,是人际交往的一个主要手段,更是幼儿适应社会,实现自我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牟群英 《山东教育》2004,(17):33-33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它包括谦让、互助、协作、分享等有益行为,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行为。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自私、独霸、不合作、不分享等种种问题,正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那么,如何在游戏中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意识,培养亲社会行为呢?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运用个案研究法,选取了一名2岁半幼儿及其家长作为研究对象,在了解该名幼儿进餐行为及家庭喂养现状的基础上,制订并实施了干预方案.干预后,这名幼儿的进餐行为及其家庭喂养行为均取得了明显进步.  相似文献   

15.
一、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重要性 亲社会行为是指从他人利益出发而不期望个人报偿的社会行为,主要包括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同情心与分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是一种道德行为,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幼儿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社会性发展的好坏,尤其是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社会化发展的进程。重视和加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对于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幼儿健全的人格,矫正其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等不良行为和个性特点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  相似文献   

16.
研究采用观察法对小、中、大班90名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合作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幼儿合作行为存在显著年龄差异,尤其是中班与大班幼儿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幼儿的合作行为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幼儿更倾向于与同伴合作,且倾向于选择同性伙伴;幼儿合作行为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大班幼儿合作行为发展迅速,合作能力显著提高;幼儿合作意识不强,整体合作水平较低,其合作多从自我需要出发,使用合作策略的能力还较弱。  相似文献   

17.
“亲社会行为”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谦让、互助、协作和共享等有益行为。它可以概括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两层含义。亲社会行为既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指标又是社会化的结果。幼儿期是人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因此.有关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对于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所谓亲社会行为,就是指一切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且对社会交际或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包括互相帮助、同情关心、谦让懂礼、勤劳诚信等等,这些亲社会的行为是人在社会中生活的必备品质。对于幼儿阶段的学生来说,亲社会行为表现的不仅仅是行为,更重要的是性格和心灵,直接反映幼儿的内在素养和思想品德。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出发,主要探索家庭和学校两方面该如何共同努力,为幼儿将来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的情感共鸣。它使人能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愿望和需要,进而见诸行动,给予相应的关怀、支持和帮助。对于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而言,同情心不仅可以抑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而且可以增加幼儿在社会交往中 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分享等亲社会行为,它被看成是幼儿产生亲社会行为最主要的前提条件。因此.探讨幼儿同情心的产生机制及培养策略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6岁幼儿恭维行为与情感观点采择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主要采用临床交谈法,以129名大班幼儿为被试,考察了6岁幼儿恭维行为、情感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状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6岁幼儿中有恭维行为的幼儿多于无恭维行为的幼儿,但两者无显著差异;对恭维能正确采择情感观点的幼儿显著多于不能正确采择者;6岁幼儿有无恭维行为与情感观点采择能力显著相关,其恭维行为是否发生与情感观点采择能力高低有一定的联系.幼儿教育者应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社会交往环境,促进其情感观点采择能力与行为的协调发展,并指导幼儿注意社会交往诸原则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