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编辑学刊》1990年第4期刊登王华良的《试论界定“编辑”概念的方法论问题》以后,于1991年第2期刊登王振铎、姚福申的两篇商榷文章,引起学术界浓厚兴趣。其中,姚福申的《“编辑”辞义辨析》(以下简称《辨析》)一文,并非仅仅批评王华良,多  相似文献   

2.
自1991年刊出《再论何谓编辑》以后,我有幸得到姚福申等几位先生的批评。去年以来,又见到王耀先先生的《关于编辑、出版的概念和范畴的一点建议》(《出版科学,1993年第2期)、李长声先生的《漫说一个三角锥,出版的》(《读书,1993年第9期),特别是林穗芳先生的《“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编辑学刊,1994年第1期),受益甚多。深感编辑概念这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已日趋深入,不同观点的佳作并起,美不胜收,它或许可望成为出版科学中收获最大的一次学术讨论。而近两年来,为这讨论而询问和关心我的人颇多。于是,想到联系自己的读书心得,写这《三论何谓编辑》。  相似文献   

3.
编辑构思及其基本规律──书籍编辑构思论之一徐柏容从笔者在1985年提交“全国首届出版科学学术讨论会”的《论杂志的总体编辑构思》一文(后发表于本刊前身《出版与发行》1986年第3期)中提出“编辑构思”这一概念后,10年来己为编辑学者所普遍接受,出现了一...  相似文献   

4.
我是《档案管理》杂志的一名忠实读,也是一名痴情投稿。说来还真与《档案管理》杂志有缘,我的第一篇专业论《谈简牍档案的管理》就发表在1991年《档案管理》杂志第6期上。是《档案管理》杂志激起了我思考、撰、投稿的勇气,当时的《档案管理》杂志编辑老师还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函,激励我静心思考、勤于笔耕、厚积薄发。  相似文献   

5.
继本刊2010年第9期尹鸿教授文章被《新华文摘》2010年第20期收录后捷报频传,《今传媒》2010年第11期封面推荐文章陈正奇、王银娥教授撰写的《论编辑和作者对学术期刊质量的影响》一文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6期"论点摘编"栏目收录。  相似文献   

6.
也论编辑的思维定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学刊》1991年第4期发表了罗健同志的“论图书编辑的思维定势”一文(下称罗文),经我们反复阅读,再三品味,认为有诸多不妥之处,特撰此文商榷。  相似文献   

7.
“本体意识”辨析刘辉刘青同志所撰《论编辑的本体意识》一文[1]对编辑活动的特性和规律作了多方面论述,启人深思。但我对作者所定义的“编辑的本体意识”存有疑问,现述于兹,期与刘青同志探讨。“编辑的本体意识”是该文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作者在给出“本体”的...  相似文献   

8.
《编辑之友》2011,(2):6-8
一全文转载(一)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2010年第1期《出版集团多元化经营需厘清的认识及战略取向》齐峰(本刊2009·10)《编辑彰显论》禤盛修(本刊2009·6)《我国出版产业战略投资者培育的现实思考之一——基于出版产业投资基金的分析》周正兵(本刊2009·10)《共和国沧桑60年阅读史话》潘启雯(本刊2009·10)2010年第3期《版权资源增值利用运作研究》夏颖(本刊2009·11)《论出版改革的路径依赖困境》李法宝(本刊2009·12)  相似文献   

9.
再论“妖魔化中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再论“妖魔化中国”□李希光[编者按]本刊1996年第5期曾经刊登李希光《“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美国传媒是如何讲政治的》一文。刊发后不久,一本由他参与写作的相同名称的书在北京问世,并引起国内外舆论界的关注与重视。《再论“妖魔化中国”》可视为前文的续...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新闻知识》1986年第12期刊载了两篇文章,均说“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给文章下的定义。其一是岳鸣的《毛泽东同志论文章原理》(见第4页),其二是姚文华的《评论要素与写作程序》(见20页)。此外,我在由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文章原理初探》第4页上也见到上述说法。可是,我认真查阅了三遍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一文,竟  相似文献   

11.
继本刊顾问蔡学俭(1929—)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研究型编辑家。继本刊2012年第6期刊载的《论蔡学俭的编辑质量观》一文对蔡学俭先生的编辑出版理论研究进行系统论述后,2013年3月,华中师范大学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专题对蔡学俭先生的编辑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看了《新闻记者》1987年第一期潘敏写的《稿酬也应按质论“价”》一文,觉得似曾相识,经查,果然是抄袭之作。该文曾以《短篇与稿酬》为题刊登在1985年第3期《新闻知识》上。抄袭者不顾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把别人的“建议”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变成了自己的“建议”,真是太不象话了。希望编辑同志对这种抄袭行为予以揭露,以帮助和教育作者,维护新闻刊物的声誉。  相似文献   

13.
1992年9月3日—8日,《编辑之友》编辑部在太原召开了全国中青年编辑座谈会,来自北京、上海、湖北、湖南、山东、安徽、河南、河北、内蒙古、山西等地的中青年编辑欢聚一堂,畅叙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青年编辑应当如何担负起历史使命。这次座谈,是在1991年12月《编辑之友》编辑部与湖北人民出版社于武汉共同进行的“中青年编辑的历史使命”专题座谈(其内容刊载于《编辑之友》杂志1992年第2期),以及其后围绕这一专题在刊物上开展笔谈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中心议题是“改革开放与中青年编辑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徐雁 《中国编辑》2006,(3):73-75
《藏书报》2006年第3期上有《编辑莫忘旧书摊》一文,所论颇为精彩。作者说:“每周至少逛一次书店,是成熟编辑的一门必修课。不同风格的书店,堪称编辑丰赡的信息库,良师济济的大讲堂,观察图书优劣成败的解剖室。”  相似文献   

15.
竞争与同步     
想不到,我的一篇短文(见本刊第3期《记者要讲究个“信”字》)引出了不同意见的讨论。然而,袁建达同志文章的观点(见本刊第6期《何必“同步”》)我不能完全赞同。有一点我们的看法是一致的:目前新闻界缺乏竞争,需要提倡记者、编辑发挥各自的特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今年第五期《外国文艺》杂志迎来了其创刊两百期。为了做好这期内容,杂志社编辑部集思广益,策划了各种活动——预热阶段,编辑部开展了“我与《外国文艺》的那些事儿”读者征文活动,微博、豆瓣同步跟进,并最终遴选出两篇读者来稿,刊于第200期;5月底,为庆贺两百期而举行的新老编辑座谈会上,历任主编、编辑们促膝长谈,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今年第五期《外国文艺》杂志迎来了其创刊两百期。为了做好这期内容,杂志社编辑部集思广益,策划了各种活动——预热阶段,编辑部开展了“我与《外国文艺》的那些事儿”读者征文活动,微博、豆瓣同步跟进,并最终遴选出两篇读者来稿,刊于第200期;5月底,为庆贺两百期而举行的新老编辑座谈会上,历任主编、编辑们促膝长谈,  相似文献   

18.
《编辑之友》杂志从2002年年初改刊,至今已整整一年半了,靠着广大作者与读者朋友的支持,《编辑之友》在整个新闻出版界的影响日益扩大,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发行研究》、《中国编辑研究》、《出版年鉴》等多次摘编和转摘本刊文章,进一步提高了本刊的知名度,对此,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编辑之友》杂志说到底只是一个舞台,我们的职责是请一流作者到舞台上表演,让热心的读者能欣赏到最精彩的表演。现在,我们就请2002年第1期至2003年第3期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摘编、转摘文章的作者再一次在本刊亮相,希望能唤起读者朋友的回忆,加深读者朋友的记忆。我们真诚地希望以下作者能成为我刊的核心作者,我们郑重地承诺,凡是我刊的核心作者都具有优先在我刊发表作品和推荐别人作品的权利。为了表示我们的谢意,我们将向以下作者免费赠送1995年至2002年合订本,如果有作者没有收到,我们将免费再寄一套。  相似文献   

19.
在1994年第12期《新闻战线》上,我曾发表《“一字未改”的编辑也应奖》的文章,文中提及一些编辑处理来稿,“为了让部主任、处长、总编看出自己编辑的‘认真’,对人家的好稿叉划叉添、满纸红墨,既是对作品的伤害,也是对编辑职业的一种亵渎。”1996年第l期《中国记者》“编辑杂谈”专栏也发表一文“《从用狗作诱饵说开去》,文中写道:“法沃尔斯基是苏联现代艺术家和写生画家。  相似文献   

20.
《新闻知识》编辑部来信要我谈谈深度报道。开始我不想再谈这个问题了,因为在1987年第8期《中国记者》上我曾撰文谈过这个问题,该讲的都讲了,这以后又没有什么新的见解;但是,近来看了《新闻知识》发表的几篇关于深度报道的讨论文章,其中特别是刘惠文同志《论新闻报道的分类及对“深度报道”的质疑》一文之后,觉得还有“再谈深度报道”的必要。因为,刘惠文同志在文中完全否定了深度报道,把它看成是一种“随心所欲地诡称……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