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3 明代插图,登峰造极明代书籍版画插图伴随着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渐入佳境。明正统九年(1444年)刻印的《圣迹图》以图画表现孔子一生的故事,被郑振铎评为“在中国版画史上是一部珍奇的大作品。”“每一幅版画里,人物、背景和器具等等,相当的繁多,却整整有条,毫不见得繁琐。”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呕心沥血,集本草之大成编著的《本草纲目》收辑药物1892种,并配上1100多幅药物形态实图,为我国医药宝库增添了异彩。进化论鼻祖  相似文献   

2.
木刻版画与书籍插图历史久远,明清版画插图题材广泛,刻绘精美,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它甚至对小说、戏曲等文类的创作、刻印及传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图文并茂和精美的形式仍然是图书出版的现代品格和最为基本的内在要求,插图的精美也是书籍自身精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成为书籍精品化、流行传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辛欣  薛莲 《图书馆学刊》2007,29(3):F0002-F0002
中国的印刷史堪称世界之最,兴于唐,盛于宋,臻美于明、清。在图像印章和石刻砖刻的传统上,随着活版印刷技术的完善,木版画应运而生。在明代,雕刻技术已经十分成熟,雕版作坊遍布全国,当时刻印的各类书籍几乎都带有插图,特别是小说和戏曲类图书,不带图的极少。插图、单幅图像、年画种类繁多,“短订版”、“拱花版”等套印技术纯熟,产生了诸多画刻技艺精湛的“版画家”,出现了各种风格不同的工艺流派,形成中国版画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4.
明代徽州出版家--汪廷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尽阐述了明季徽州著名私人刻书家汪廷讷刻书的历史背景,对其所刻印图书的版本源流详加论列,重点论证了其所刊刻的插图本在中国古代版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对他的刻书地点环翠堂的所在地也进行了深入的考证.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古代版画艺术的发源地,版画的出现远在世界各国之先.仅以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梓行时间刊记的版刻书籍插图--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扉画算起,也比欧洲版画的出现至少要早五百余年,而古代版画作品的丰富遗存,就是以书籍插图形式出现的.自唐至清,各个时代的版刻艺术家,为了适应不同书籍对图版类型的需要,以及大众不同的审美趣味,提高版刻插图的艺术欣赏价值,对它的版式、版型不断进行变革.古籍插图的异彩纷呈,与图版形式的多样化是分不开的.考察古籍插图的版式、版型的渊源流变,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版画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研究中国雕板印刷史、书籍插图史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永乐大典》是我国五百多年以前编成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它是我国最珍贵的文献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明代初年,明成祖朱元璋对藏书还比较注意,早在北伐进军时,他就命征虏大将徐达把元大都(北京)的藏书运回南京。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登基后,就开始下诏征求遗书,并建立“大本堂”收藏。到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又一次下令征书。到了明成祖即位后,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七月开始编书,总负责人学士解缙,另外还有140多人参加了这项工作,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编成初稿,定名为《文献大成》。到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在《文献大成》的基础上,又大规模地进行补充,扩大收录各类图书七、八千种,共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订成11,095册。因为这书是在明朝永乐(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的年号修成  相似文献   

7.
李慈铭是晚清著名的文史大家,他与同时期士人有广泛而深入的书籍往来,根据《越缦堂日记》记载,士人间的书籍往来方式包括友情赠送、主动索取、请人代购及书籍互换等,往来书籍多为新出版刻印、自著(刻)及亲友所著(刻)书籍,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各部,书籍往来实质上是士人维系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客观上促进了文献出版和学术流播。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地库里收藏着四大镇馆之宝,分别是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和赵城金藏. 赵城金藏系金代潞州(今山西长治)民女崔法珍断臂化缘30年募集巨资刻成的一部佛教大典,刊刻时间大约在金皇统九年(1149)至金世宗大定年间(约1173).明代刑部尚书陆光祖在万历十二年(1584)所作《嘉兴藏刻藏缘起》中如此描述:"昔有女子崔法珍,断臂募刻藏经,三十年始就绪,当时檀越有破产鬻儿应之者."《永乐大典》、《金史记事本末》均详细记载了崔法珍化缘雕刻藏经一事.据《永乐大典》第4650卷载,金大定十八年(1178)崔法珍把经版献给朝廷后,金王朝赐她"紫衣宏教大师"称号,后专门设坛为她剃度.  相似文献   

9.
郭孟春 《中国出版》2012,(18):56-59
晚明时期是古典插图本图书的极盛时代,涵盖之广、为数之巨、题材之丰、形式之全、刻印之工均堪称空前,并形成了众多流派;插图从叙事性到装饰性、审美性,具备了导读和传播功能,成为晚明书籍传播的一个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发现的弥陀山和法藏翻译《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单行刻印本只有3部,它们是公元702年前后唐武则天刻本,内容完整,今存一帙,藏于韩国庆州佛国寺释迦塔;公元767~770年日本称德女天皇刻本,只刻了该经的4个咒语,安置在奈良东大寺等10个寺院,号称“百万塔陀罗尼”,今犹存3千余卷;公元1047年,辽朝重熙十六年,章圣皇太后刻本,一如称德天皇之所为,也只刻了4个咒语,藏中国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古庆州白塔相轮樘中。 我曾先后著文,探讨辽章圣皇太后和武则天刻印这部经卷的原因,发现她们在刻印经卷前都曾…  相似文献   

11.
广东地区雕版技术,在南宋时已称极精,刻印过《九家集注杜诗》和《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等"惊人秘笈"。就刻印质量而言,足以抗衡吴、越、闽三方之盛。降及明清两代,广东地区刻印书籍进入了鼎盛时期。雕刻印刷业十分普及,有些地区男女老少皆谙悉雕木刻字技术,因而受到外地的重视。明清广东地区雕版印刷,总体数量上不及发达地区,而刻印书籍的质量,特别是官刻和家刻的质量在全国是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12.
从康有为“盗经”到《影印宋碛砂藏经》的出版,使人们看到流传800多年《碛砂藏》的真实存在。《碛砂藏》全称《平江府碛砂延圣院新雕藏经律论》,因刻经地得名,是南宋私人刻印的四大藏经之一,汇集两晋至南宋佛藏经书1521种6362卷,国内外几家藏书单位均非全帙。将辽宁省图书馆所藏360个经册(含残册)169种372卷(含残卷)鉴定为同一部《碛砂藏》经卷,将其中具有详实版本信息的37个经卷列入表内,其余335个经卷鉴定刻经时间和刻经地,得出辽宁省图书馆藏《碛砂藏》版本为南宋元刻元明补刻递修明永乐杭州朱家经坊印本,与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第02965号著录“南宋刻元补明递修明永乐杭州朱家经坊印本”有异同。  相似文献   

13.
周曰校是明代万历年间金陵书坊万卷楼的主人,亦有仁寿堂、继志堂主人之说。祖籍江西金溪,与当时著名医生龚信、龚廷贤有姻亲。周曰校万卷楼现存的最早刻本为万历四年刊刻的《新刊古今医鉴》,最晚有确切年份的刻本为万历四十三年刻印的《新镌删补易经直解》。此后,万卷楼为其子侄辈周如泉所继承。由周亮工及其后人所记谱录推知,周曰校可能与周文炜为同辈近亲。现存周曰校万卷楼刻印的书籍达53种,其中刊行小说书籍7种,且书多插图。  相似文献   

14.
《宝刻类编》作者不明,成书于南宋末,是一本以人系碑的石刻目录书籍。其书虽有明代抄本存世,却久不见著录,几近于亡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将其辑出后,其书经过私人录副与民间传抄,直至刘喜海将其付梓。本文著录经眼的《宝刻类编》诸抄本与刻本,并就其版本间关系进行初步梳理。其抄本綦多,关系模糊,以知不足斋批抄本与重抄李文藻本最为重要。其刻本则一脉相承,自刘喜海刻本始,经《粤雅堂丛书》而至《丛书集成新编》本。在著录并梳理版本的基础上,本文对《宝刻类编》整理工作的底本、参校本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明刻本《韵谱》,为目前国内罕见善本之一。现庋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是我馆王贵忱同志于一九八○年十月赠送的。《韵谱》五卷,明朱睦(木挈)撰,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一五四五年)开封守尧山白所刻。半页九行,行十八字,注文小字双行,白口单边,板框高市尺五寸六分,阔三寸八分,板心上镌“韵谱(上、下)”,字体横平竖直,撇捺直挺。白棉纸印本,刻工甚精,经久如新,具有明代中期刻印本的特点。钤有“休宁汪季青家藏书籍”朱印,卷端下钤有朱文“潜初”、白文“伏波”和“铁全书内容完岭王贵忱章”诸印识。此书曾经清初鉴赏家汪季青收藏。整,虽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然保管殊善,  相似文献   

16.
《诗源辩体》是明代许学夷一生精心结撰的诗学专著。此书原稿分诗选和诗论两个部分。诗选部分因卷次较多,作者没有财力付诸剞劂,也许早已散佚,刻印问世的只是诗论部分。其较早的版本有万历四十一年(1613)作者初刻十六卷本和崇祯十五年(1642)  相似文献   

17.
《永乐大典》修复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乐大典》是明代官方组织编修的一部大型综合性类书,它初名《文献大成》,始纂于永乐元年(1403年),永乐五年(1407年)完成。书成以后,明成祖朱棣,亲赐书名为《永乐大典》。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1980,(3)
图书,顾名思义就是有图之书。图,就是书中的插图。书中有插图,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清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说过:“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惰书经籍志》礼类有《周官礼图》十四卷。”可见,那时虽然沒有发明印刷术,但给书籍插图,已开了先例。印刷术盛行后,书中有图更为多见。在敦煌石窟发现的《金刚经》,是唐咸通九年(公元八六八)所刊,卷首就有一幅精美的佛说法图。到了宋、明,绘图书籍更盛,水平也更高了,如《三国演义》的附图达二百四十幅之多。清代也有《避暑山庄图咏》以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1980,(3)
我国刻版印书,大约起于唐僖宗中和(公元881—884)年间。湖南最早刻版印书的人,据现有史料记载,是北宋初年的朱昂。朱昂,衡山人,宋真宗时为翰林学士,致仕后还乡,以“知止亭”、“幽栖亭”名义刻过书,但其书今尚未见。现在还有书可查、有记载可考的,是南宋初年刻印的孔平仲《续世说》十二卷。据《宋史·孔平仲传》称,孔为北宋时新喩(今属江西省)人,绍圣(公元1094—1097年)中曾知衡州。《续世说》是仿照南朝刘庆义的《世说新语》体例编写的叙述南朝及隋唐五代  相似文献   

20.
版画在我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雕版印刷发明的唐代就出现了版画作品,到了宋元,又有了新的发展,明代则是我国版画艺术的黄金时代。明代版画在中国乃至世界印刷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叶德辉说:绘图书籍“明代最为工细”。鲁迅先生对明代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