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文化人类学为理论支撑,采用质的研究范式,以湖南省汝城县客家“香火龙”为研究个案,通过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对汝城“香火龙”的文化起源、制作工艺、传承方式、组织形式、仪式过程、文化特质等方面进行解读。研究结果表明,汝城“香火龙”是一种源于“祀龙止雨、祀龙止水”的民间信仰仪式,仪式所用的主要道具的制作就地取材、工艺精致独特,仪式主要以“口传身教”的方式在村落宗族内部传承;龙灯理事会是汝城“香火龙”的组织机构,仪式过程主要包括:起龙、接龙、化龙;汝城“香火龙”具有农耕性、宗族性、规约性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背景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特别是如何激发文化持有者参与保护传承的内生动力,是当前学界面临的重要议题。基于米歇尔·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以湖南省“汝城香火龙”活动为田野个案,探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乡村精英的话语权生成问题。研究认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村落社会“面子与文化资本的赚取”是乡村精英追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话语权的主要动力。村落(宗族)龙灯理事会是乡村精英为组织、开展“汝城香火龙”活动而组建的自组织,该组织通过内部动员与外部联络的方式进行运作。配合地方政府响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依托文化学者构建“非遗”学术话语以及借助“全媒体”立体化渲染发展图景,是“汝城香火龙”保护传承中乡村精英话语权生成的行动策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乡村精英的话语权拥有,有利于激发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觉意识,促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会共治保护传承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郴州汝城香火龙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探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与村落民俗体育的传承模式。研究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间性与生活性、历史积淀性及活态性。通过对郴州汝城香火龙的考察研究,得出村落民俗体育的保护传承模式为:(1)有相关政策的倾斜,引导社会资金支持;(2)开展普查,摸清家底,建立完整的资料数据库;(3)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4)吸收各种演出人员,培养民间舞龙人才。  相似文献   

4.
在对重庆“铜梁龙舞”的现代转型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结构—功能”视角对其实现铜梁龙舞这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项“再生产”的实践逻辑展开分析。研究发现,铜梁龙舞在其现代转型过程中分别通过“捡起来”“走出去”“请进来”和“传下去”的方式完成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再生产”。首先,“捡起来”失落的文化记忆,重塑了地方文化符号,龙舞文化得以振兴;其次,民间精英借势发展特色龙舞产业“走出去”谋生,创造性地发展出适应社会结构转型升级的多种产业;最后,地方政府一方面统筹文旅融合推进产业进一步升级,将外部力量“请进来”,另一方面从传统龙舞文化中提炼出地方人文精神并将其“传下去”。至此,完成了以铜梁龙舞为核心元素的地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再生产实践。从“结构—功能”视角出发,对其文化再生产的实践逻辑进行分析,得出以下启示:由内源性生产要素的挖掘与合理配置而形成的产业结构创新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再生产的实践前提;政府与民间良性互动的结构性力量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再生产的关键保障;对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功能开发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再生产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5.
“板凳龙”是一项具有浙西南当地民族与民俗特点的典型体育活动,起源甚早。每次活动的开展,少则一两百人多则5_~-ffZ,.参与,是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活动典范。文章通过分析背景、追溯历史、研究发展,发掘和整理浙西南民俗体育板凳龙文化,以全面了解“板凳龙”的文化内涵,从而为探索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提供研究文本。  相似文献   

6.
中国龙舟活动的发展及“龙”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龙舟的“龙”文化特征关于龙舟运动的起源 ,虽然有多种传说和记载 ,各有各的道理 ,但都存在着一个基本问题 ,不管以何种方式起源 ,最后为什么偏偏要举办“龙舟比赛”而不赛其他什么“舟”呢 ?回答这个问题 ,就要从中华民族原始的图腾崇拜、龙的基本神性说起 ,龙有喜水、好飞、善变 ,征瑞等神性和兴云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职。即然有这样的神性和神职 ,被生活在江渎回流、湖泊星罗的水乡各族人民所崇拜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崇拜意识必然要外化为具体行为。这些行为包括 :祭神 ,将人间美味敬献给神灵 ,并伴之以香火 ,让其款款享用 ;娱神 ,…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并结合田野考察法,以文化人类学和社会表征理论为依托,阐释藏羌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表征的意义。研究认为:藏羌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具有“三征并存”的功能结构和“三化并行”的功能价值。通过对藏羌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表征的研究,对藏羌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的深层次研究具有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龙舞”起源于雷州半岛,具有中原“龙”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双重文化特征.“人龙舞”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娱乐性、民俗性、凝聚性和经济性等社会文化方面.“人龙舞”的存在和发展应遵循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又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不断扩大自我的存在空间,加强理论研究力度等.  相似文献   

9.
炮龙节是宾阳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节日,同时也是宾阳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章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在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对宾阳炮龙节形成的原因及历史、炮龙节活动内容、炮龙节事象的文化、炮龙节的功能及意义、炮龙节的当代变迁与保护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崇敬龙,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表明中华各民族根源和思想意识的相通性。但是,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平衡,社会形态、文化、生活习俗的特殊差异,龙文化及龙舟文化不可能完全一致。而生活在湘西的苗族是一个崇拜祖先的民族。  相似文献   

11.
张华 《精武》2012,(10):81-82
铜梁龙舞运动作为一项独具魅力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及传统文化遗产,素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本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等方法对铜梁龙舞的起源、发展及现阶段文化传承的现状进行研究,提出铜梁龙文化传承的基本思路,旨在为推动和传承铜梁龙舞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高校龙狮运动的发展特点及未来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舞龙,又称龙舞(龙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传于中国很多地区。在传统习惯中,人们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玩龙灯”的传统,龙舞流传历史悠久,在汉代已有记载。舞狮,又称狮子舞,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传于中国很多地区,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在表演上可分文狮和武狮,狮子舞历史悠久,汉代已流行[1]。新中国成立后,龙狮运动是深受人民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国内有关龙狮文化、龙狮竞赛活动的文献资料。采用调查访问法,调查访问了北京、南京、湖南等16名龙狮运动专家及龙…  相似文献   

13.
《湖北体育科技》2015,(10):854-857
研究目的:充分利用岳阳龙舟文化所具有的优势,使岳阳龙舟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得到开发,龙舟文化得到弘扬,岳阳的社会经济、文化、城市形象迈进一个新的台阶。研究方法:文献资料调研、实地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结论:充分利用岳阳龙舟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把相应的龙舟赛式等体育旅游也提上日程,把发扬宣传岳阳龙舟文化与岳阳城市化建设和高校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科学地挖掘、保护、传承岳阳龙舟文化的同时,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和专家访问等研究方法,针对中小学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大中城市中青少年的“习练跆拳道、空手道热”等现象提出了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新理念:传播健康、快乐与文化,并分别从中小学生对健康、快乐与文化需求的必要性和武术所蕴涵的健身功能、和谐内涵、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分析了中小学武术教学新理念提出的依据,旨在提高中小学武术教学质量,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运用体育人类学方法论,借助文献资料、田野调查、身体动作分析等方法,阐释民族健身操身体动作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发生;基于土家族“肉连响”健身操个案分析,采用质性研究范式,追溯民族健身操身体动作雏形、解构文化蕴含意义。研究发现:“肉连响”身体动作始发于原始信仰的母体文化,后成为以军事战争为主要目的的操演,为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历经一系列文化变迁,在文化适应中、社会需求下不断演变,身体动作由之初“巫”“舞”“武”的文化结合体,发展为以健身为目的的健身运动。民族健身操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破旧立新的现代产物,从竞赛制度、传统节日文化、学校教育、健身美学4个维度探讨了民族健身操在当代社会的形塑路径。  相似文献   

16.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在于“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云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多样性、活态性、原生态性、民俗性、包容性、群体性等特征,建设与发展工作应注重“文化自觉”意识养成,从营造“文化生境”、建立长效机制、健全管理和参与体制、产业综合化发展、“非遗”申报、教育引导等方面创新和拓展。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考察法等方法,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对广西宾阳芦圩镇舞炮龙制作技术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舞炮龙文化内涵丰富,制作技术环境温润,舞炮龙制作技术有地方性、传承性、时代发展性和变异性的特点,体现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展现民族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等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离不开民族文化生态文明.以“美丽中国”为视域,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明的本质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明建设实质,指出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环境下,民族传统体育要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服务,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明建设要关注我国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协同发展.同时着重研究了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指出:“美丽中国”构建下,我们要通过打造农村民俗体育活动圈、创造中国式健身体育、构建生态型休闲体育服务体系、开发大众化民族竞技体育、拓展校园民族特色体育等主要路径,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民族文化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为了求解跨世纪的“三农”难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本文采用文献、问卷调查、数理统计以及理论分析等方法,在对当前湖南农村体育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基础上,阐释了全民健身在促进农民“发展”、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功能,以期充分利用全民健身推动湖南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从龙图腾的产生到舞龙运动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初步阐述,进而从艺术"龙"的组成结构、舞龙套路的多变风格以及鼓乐伴奏的乡土人情三方面对舞龙的表演进行分析,挖掘其背后的民族文化价值,探究舞龙所承载的龙文化特色。研究结果表明:多样性的舞龙表演是不同地域多样性的民族文化的反映,展现了历史悠久、多姿多彩的华夏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