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秀杰 《档案天地》2010,(11):11-12
人生由无数个瞬间构成。而家庭档案把我的家庭、事业、爱好等每个瞬间串在一起描绘出我人生的轨迹.一个个凝固在照片的瞬间.记录了我工作的一些重大事件.一张张证书是我汗水和心血的结晶.一本本日记是我思想逐步升华的见证。  相似文献   

2.
这张照片是我于1958年秋天拍摄的.当年,郭沫若率领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人民共和国。我作为代表团随行记者抵达朝鲜。这年秋天也是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在访问中,代表团参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营部,慰问官兵,同时观看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打靶场。在与官兵见面时,郭老兴致勃勃地拿起步枪,瞄准靶。当时我觉得一名著名的文学家对打靶也感兴趣,很有意思,就拍了下来。这张照片以前没有发表过,现在这张照片能展现在大家面前,就是能让人们领略郭老的另一面风采。  相似文献   

3.
云南,是我去过的最美丽的地方。在那里拍下的照片,也是我认为拍得最好的照片。可每次打开云南之行的作品时,心里都有一种愧疚、有一种痛。因为我拍的照片,因为照片上那一张张憨憨的笑脸。  相似文献   

4.
这里所说的“137”,是指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三、七版上稿子的事。去年10月18日,海外版一版刊登了一张我拍的新闻照片: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新购买的一架波音747—400大型豪华宽体客机到达北京。三版上刊登了我写的一篇人物通讯:《鹰击长空飞万里》,同时也配发了一张我拍的照片。在七版副刊上又刊登了我的一篇特写和照片:《在天安门广场看秧歌》。  相似文献   

5.
这里所说的“137”,是指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三、七版上稿子的事。去年10月18日,海外版一版刊登了一张我拍的新闻照片: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新购买的一架波音747—400大型豪华宽体客机到达北京。三版上刊登了我写的一篇人物通讯:《鹰击长空飞万里》,同时也配发了一张我拍的照片。在七版副刊上又刊登了我的一篇特写和照片:《在天安门广场看秧歌》。上面说的是同一天报纸的一、三、七版登我拍摄照片的事实,我称之为“137”。一天中登了三幅照片。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但是有必然性才会有偶然性。  相似文献   

6.
某报副刊发了这样一张照片:花篮旁,一稚童着鲜丽的日本和服作娇媚状题图文字是:妈妈,我像不像日本人?看了这幅照片我有一种苦涩的味。当然,孩子是纯真的,家长让孩子穿和服拍张照片也无可厚非,问题是在报纸和编辑身上(大概是无意的)。配了这样的文字说明,客观上会起到什么样的导  相似文献   

7.
巴晓芳 《新闻前哨》2009,(12):42-43
一、这是一张开始泛黄的黑白照片。身穿风衣的郭超人坐在一间农村的堂屋里.周围簇拥着他的亲属和乡邻。 “照片是1986年4月29日拍的.右侧是他的二婶.后面是他的堂弟……”郭超人的表侄吴建新拿出了他精心保存的照片,向记者讲述着他引以为自豪的杰出表叔。  相似文献   

8.
您好!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这张照片是我和家人逛庙会时拍的。看到精巧别致的泥娃.“买两个。”我忙说。“这孩子,要说请。”奶奶忙打断了我的话。仔细观察这些泥娃娃觉得奶奶的话是有道理的,人们真正“请”的是那些泥娃娃所传达的美好寓意。  相似文献   

9.
《现代声像档案》2004,6(2):41-41
1欧洲卫星太空拍下长城 美国当地时间5月12日(北京时间5月13日).美国宇航局的太空网站公开了一张十分珍贵的照片.而这张照片是欧洲太空总署的一颗卫星于今年3月25日拍列的、它清晰地显示出长城的轮廓。  相似文献   

10.
徐斌 《新闻实践》2014,(1):F0003-F0003
看到这张照片,第一反应是忍俊不禁,第二想起的是一句古话:老虎头上拍苍蝇。谁胆大包天,敢拍这只胆大包天的苍蝇?这张照片被列为路透社2013年度最佳照片,我对它有三层意思要说。第一是反差。反差导致的戏剧性,是一切艺术引人入胜效果的法宝。这张照片的反差首先来自两个主体“身份”的悬殊:一个是世上最有权势的人,是森林里的“大老虎”,一个是最卑微最猥琐、人人可举手消灭的小苍蝇。  相似文献   

11.
去年10月间,我地修建了一家灰沙砖厂,生产出一种优质建筑新材料。我认为是条新闻,便去拍了一张新闻照片送到一家报社,一位编辑看了说可以,答应发表,但久不见报。后来,我问到这张照片的命运,编辑说,要这个厂先登广告,再发新闻照片,如果先发了照片,厂  相似文献   

12.
从“情义男”到“薄情汉”——兼论典型报道的客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汶川大地震"背妻男"事件回顾 2008年5月15日,在汶川地震过去的第三天,英国最具影响力的报刊之一<每日邮报>在头版刊登了一张题为<给妻子最后的尊严>的照片,这张照片是美籍华裔摄影师沈淇徕于2008年5月14日在四川省绵竹汉旺镇的地震灾区拍摄的,照片上一个叫做吴加芳的中年男子将妻子石琼华和自己绑在一起骑在一辆摩托车上.  相似文献   

13.
这张照片拍于1971年。地点是黑龙江省嘉荫县富民屯西边的山冈上。左边的那个人是我。背景是一个已架起的帐篷和一个帐篷架子。那里,就是我当年插队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在朝阳市档案馆的馆藏照片中,有一张微微发黄的老照片。这是著名战斗英雄张立春与他的妻子刘月英在1954年的一张合影。照片上的张立春胸前挂满军功章,英武中透着帅气。……  相似文献   

15.
三张全家照     
我曾在甘肃省档案馆看到过两张民国时期甘肃饥民的照片,是在冬天,地上残留着积雪,乞食的灾民们挤在一起取暖,最触目惊心的是两张照片上都有几个人如沙蚀了一般,只留下了几个似乎被风吹走后残存的一点影子,更增加了照片的悲凉,似乎饥饿连他们留在照片上的样子都夺去了。我面前的这张全家照也是一副饥民图。讲究宗族制的中国历来喜欢拍全家福,以显示祖孙几代几世同堂繁衍生息子嗣不断,穷人富人都如此。而这一张不是全家福,照片上除过苦难还是苦难,甚至连“全家”都谈不上,因为女主人已死去。照片摄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这一年,…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非常喜欢贵刊“来图求解”栏目,这张《浸》是我前几天拍的.想表达当时音乐带给这些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人们的和谐气氛。可洗出后发现不很理想。主要人物状态都不错.陪体和着音乐用脚打着拍子也不错.只是右边那位红衣老人头部姿势突然一换(当时我只注意整体.没有留心),她的面部将这张照片的氛围破坏了。重拍肯定不行了.很是遗憾。我想请教专家能否通过后期剪裁或者别的方法补救?不胜感激!  相似文献   

17.
去年10月间,我地修建了一家灰沙砖厂,生产出一种优质建筑新材料。我认为是条新闻,便去拍了一张新闻照片送到一家报社,一位编辑看了说可以,答应发表,但久不见报。后来,我问到这张照片的命运,编辑说,要这个厂先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摄影新手。这是我在街头拍的一张照片,空空的街道上这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在机灵卖力的小黄狗的陪伴下一路走来。这只忠实可爱的小狗.时这位没有儿女陪伴的老人多少也是一种心理安慰,我给它起名为《伴儿》。遗憾的是由于街道空旷无人.我迎上去时多少还是引起了这对“伙伴”的注意,少了些生动。  相似文献   

19.
刘元文 《新闻世界》2007,(12):33-34
在他公司的墙上,挂着一幅新华社记者送给他的黑白照片.拍的是一位国家领导人出访俄罗斯时,其他国家领导人到机场送行。这张照片曾登在《人民日报》头版。照片里.站在这些国家领导人身后戴着墨镜的那个人.就是他——  相似文献   

20.
陶明 《新闻知识》2004,(2):45-46
作为一名摄影记,不仅要有一颗充满激情和敏感的心,更要有记职业所需要的敏锐的目光和敏捷的速度。我到新华社十余年的最大体会就是每一张新闻照片绝对是马不停蹄跑出来的,如果你的照片拍不够好,那是因为你拍的照片还不够多。尽管新华社没有自己的强势媒体,但只要你的照片拍得好,新闻抓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