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里所说的“137”,是指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三、七版上稿子的事。去年10月18日,海外版一版刊登了一张我拍的新闻照片: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新购买的一架波音747—400大型豪华宽体客机到达北京。三版上刊登了我写的一篇人物通讯:《鹰击长空飞万里》,同时也配发了一张我拍的照片。在七版副刊上又刊登了我的一篇特写和照片:《在天安门广场看秧歌》。上面说的是同一天报纸的一、三、七版登我拍摄照片的事实,我称之为“137”。一天中登了三幅照片。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但是有必然性才会有偶然性。  相似文献   

2.
今年年初,人民日报海外版第2版推出了一个《众生相》专栏,迄今(3月25日)为止,已刊登了53篇。这个栏目刊出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海外读者的注意和好评。一些海外读者说:“我们爱看《众生相》,从中了解到了大陆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人民中国》杂志一位编辑来电话说:“这里介绍的人物,面广,特点突出,很有价值。”他们还准备挑选一部分编一期特集。推出生动活泼的专栏去年年底,在商量人民日报海外版1987年版面计划时,海外版领导说:“国内版有个《凡人新事》,我们能不能搞个《凡人凡事》?向海外读者介绍大陆上普通人的生活。”这话引起了第2版编辑们的共鸣。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第2版为言论、专访版。每天除了刊登言论文章外,几乎总有一篇人物专访。但由于专访所登的人物,一般知名度较高,那些普普通通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最近看了刊登在《人民日报》和《新华日报》上的一幅新闻照片后,发现同一幅新闻照片,由于不同的文字说明,引出了不同的效果。现将两张报纸的文字说明摘引出来,作一比较。《新华日报》二月二十二日第三版刊登照片的文字说明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第三期的《档案春秋》,最后一篇是《沪江大学往事》,一看到文前那张思晏堂的照片,楼前两边那三根合成的大柱子,不由想起我有一张与哥哥一同钻在柱子的空隙处留下的影像。那时我七岁,哥哥十一岁,多么天真快活的岁月啊!照片是我的小姨夫给我们拍的。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拍照的情景:小姨夫让我们兄妹爬上圆柱,我开头还有点害怕,真怕从上面摔下来。因为当时觉  相似文献   

5.
去年12月间,大众日报曾在一版刊登一篇题为《一曲精神文明的赞歌》的通讯,其引题中曰:“遇难者安然脱险”。该文还附了一张照片,说明为:“这是安全脱险的七名农民矿工。”这就奇怪了:“遇难”岂能“脱险”?查《现代汉语辞典》,关于遇难一词的解释是:因迫害或发生意外而死亡。遇难,不是遇到困难或危  相似文献   

6.
上海《报刊文摘》去年12月31日三版,刊登了一篇文摘,它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币上的汉隶是谁写的?》一文,说“中国人民银行”几个苍劲有力的隶书,是马文蔚书写的。可是,《新民晚报》1984年6月30日曾载文说这是冀朝鼎的手笔。那末,“中国人民银行”  相似文献   

7.
徐斌 《新闻实践》2008,(5):F0003-F0003
4月1日,有同事托我向《都市快报》索要刊登在当天五版的一张照片,是网友拍摄的,标题叫《思念》。他说是好友觉得不错,辗转找人,想作为个人收藏。于是,我便让快报摄影部主任傅拥军在征得作者同意后,把照片传给我。我一收到这张《思念》照片,第一眼就感觉心头猛然一抽,一种感动便在浑身弥漫开来。  相似文献   

8.
《新华日报》1989年10月20日第三版上,刊登了叶首卫拍的一张照片,标题冠以“我除外!”三个字,其寓意之深刻,容量之广泛,用题之精当,令人赞叹。照片构图极其简单:背景上,象是一堵墙壁,也许是一块标语牌,占据着整个画面,“严禁烟火”几个大字赫然醒目,一位男士嘴里叼着刚点燃的香烟,在那里神情专注地写“严禁烟火”的最后一个“火”字。那“火”上的人字还未完工,黑体字的一撇正在作最后着墨,一捺还没有描墨,“火”上面的双翅刚打了个框子。这时照相机的镜头正好把画面上写字者嘴  相似文献   

9.
1月2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登了一张照片,标题是《翻译误译引出笑声》。说明为:“1月20日,邓小平在会见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时说:‘我今年84岁,该退休了。’但翻译误将‘84岁’译成‘48岁’,引得宾主一阵欢笑o”同一天,人民日报海外版登了同一张照片,无标题,说明是“邓小平会见布伦特兰夫人”。看到国内版的读者都说:这条照片新闻真好。照片好,说明好,标题好。正象新华社总编室表扬这张照片的通报中指出的,它“画面生动,形象自然”,“使读者对两位领  相似文献   

10.
上海《报刊文摘》去年12月31日三版,刊登了一篇文摘,它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币上的汉隶是谁写的?》一文,说“中国人民银行”几个苍劲有力的隶书,是马文蔚书写的。可是,《新民晚报》1984年6月30日曾载文说这是冀朝鼎的手笔。那末,“中国人民银行”六字究竟出自谁手呢?  相似文献   

11.
一条不起眼的小线索后面,可能跟着一条不错的新闻。《河南日报》7月24日和26日刊登了两篇报道《为上北大卖西瓜》、《北大学子,从黄河滩区走出》,就是从一幅通讯员照片挖出的独家新闻。7月23日晚上,河南日报总值班肖建中编委打电话让我到夜班。原来,在摄影部当天发来的通讯员拍  相似文献   

12.
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办的头一个月——1985年7月,就辟出《大江行》专栏,对长江大流域经济进行了系列报道,为期三个月,在海内外读者中,在经济理论界人士中引起反响。本报驻湖北记者王楚是这组报道的首篇作者,他写的《长江活了就活了半个中国》刊登在7月23日三版头条的位置,文章大声疾呼:长江流域的经济优势有待发挥!长江活了,不只活了半个中国,而且有助于搞活全国。在长江日报社发起的开发长江理论讨论会上,与会专家热烈支持海外版这一“舆论攻势”。  相似文献   

13.
两封来信 2001年8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7版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称是毛泽东指定王明起草《婚姻法》的,具体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4.
也许是职业的习惯,每当打开报纸,我的目光总是先盯在新闻照片上。看到那些好的新闻照片,又总是爱不释手,百看不厌。二月一日,《人民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刊登的一张题为《农村集市新貌》的新闻照片,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照片拍的是辽宁省辽中县茨榆坨综合贸易市场停车场的一角,通过排列整齐的一辆辆运输专业户的大客车和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办的头一个月——1985年7月,就辟出《大江行》专栏,对长江大流域经济进行了系列报道,为期三个月,在海内外读者中,在经济理论界人士中引起反响。本报驻湖北记者王楚是这组报道的首篇作者,他写的《长江活了就活了半个中国》刊登在7月23日三版头条的位置,文章大声疾呼:长江流域的经济优势有待发挥!长江活了,不  相似文献   

16.
2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四版)、《中国青年报》(一版)、《解放军报》(四版)、《北京日报》(四版)都在显著地位刊登了新华社播发的一幅照片,画面是一位老太太站在“雷锋基金会赠款处”前,图片说明是:“为纪念雷锋、弘扬雷锋精神,‘雷锋基金会’在辽宁抚顺成立。基金会宣布成立仅一小时,就有3000多名干部群众踊跃捐款,金额达118100.08元。雷锋基金将用于开展学雷锋活动,表彰学雷锋有突出成绩者。这是一位老太太正在向基金会捐款。”这张照片和说明显然都有欠妥之处。这些年来,各类基金会名目繁多,有些是正当的,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但也有的是某些部门、某些团体、某些人借机巧立名目,强行捐款或摊派,以致引起群众不满,因此,哪些应该报道,  相似文献   

17.
于岸青  孙又新 《青年记者》2020,(11):104-106
1947年1月13日,在鲁南前线我华东野战军指挥部里,司令员陈毅接受了美国记者白蒂·葛兰恒的采访.次日,这篇报道以《访陈毅将军》的标题,刊登在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报《大众日报》一版,并配发了陈毅将军的照片.  相似文献   

18.
徐英 《新闻三昧》2004,(9):42-42
2004年7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如城镇残疾人鞠九江接到《人民日报》(海外版)寄来的样报,他采写的长篇通讯《我的心永远在中国》被该报6月25日头版头条刊用。至此,鞠九江16年内已被《人民日报》国内版、海外版、华东版刊用新闻稿件40篇,约6万字。  相似文献   

19.
去年12月间,大众日报曾在一版刊登一篇题为《一曲精神文明的赞歌》的通讯,其引题中曰:“遇难者安然脱险”。该文还附了一张照片,说明为:“这是安全脱险的七名农民矿工。”这就奇怪了:“遇难”岂能“脱险”,查《现代汉语辞典》,关于遇难一词的解释是:因迫害或发生意外而死亡。遇难,不是遇到困难或危难。还有一篇题为《送子伏法受称赞》的报道,一看标题,耸人听闻。“伏法”,犯人被执行死刑也。而报道的事实是:大队党支书把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而出走的儿子找回,送到政法部门,而政法部门只是将其“收审”而已,哪里谈得上“伏法“? 看来,望文生义极易以词害意。这一点,为文时不能不予注意。  相似文献   

20.
今年年初,人民日报海外版第2版推出了一个《众生相》专栏,迄今(3月25日)为止,已刊登了53篇。这个栏目刊出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海外读者的注意和好评。一些海外读者说:“我们爱看《众生相》,从中了解到了大陆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人民中国》杂志一位编辑来电话说:“这里介绍的人物,面广,特点突出,很有价值。”他们还准备挑选一部分编一期特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