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武举,史称武科,从武举制的发展到废除,作为选拔武艺人才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历史上长存了1200余年。纵括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武举制与军中武术、民间武术两大体系的构成为中国最早的武术。武举和武术的兴衰、结合在武术史上也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因此,从武举制的兴起——发展——禁锢——兴盛——败亡阶段,探究武术的发展进程,可以为今后的武术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武举制是古代为了选拔杰出的军事人才而创立的一种选拔制度,创立于唐朝,随后历经五代十国时期,逐渐被历史搁浅,到了宋朝宋仁宗时期才得以恢复。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宋代武举制出现前后武术的发展史进行梳理。研究指出:武举归来之前,武术在不同阶层有着差化异表达;武举归来后,军事武术、军事理论以及军队中的武术表演较之前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与乡村武术结社组织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武术是一个动态演化的概念,在古代中国其基本意蕴是军事冷兵器技术。宋代以后,随着火器逐渐配备部队,"武术"开始大面积地向民间转移。这种转移与武举制实施的共同作用,促使了民间习武热情的高涨。义和团运动爆发、武举制废除以及体育救国思潮兴起后,下移民间的军事冷兵器技术,即武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而随着武术运动、竞技武术等"新编武术"的出现以及对民间武术的强力挤压,武术界对"新编武术"的批判声音日趋强烈。在这一过程中,又出现了"传统武术"这一词汇。另外,需要提及的是通过对武术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还意外发现了中国武术发展的"二元互补结构"。  相似文献   

4.
武举制度是从唐朝开始实行的选拔武艺和军事人才的制度。武举和武学的建立不仅激发了民间的习武热情,并对当今学校体育教育产生重要影响。表现在:武举制影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兴衰;社会思潮和制度影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制度、形式、内容和规模;武举武学制度对当今的学校体育发展有启示作用;尚武精神的回归是学校武术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与梳理,论述了武举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武举制的产生与武则天个人的政治抱负、施政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武举制可以起到麻痹部分民众的思想,削弱民间武装力量的作用;提高军人的社会地位,强化民众尚武精神的客观需求也促进了武举制的建立;外族的侵扰和内乱以及兵学的发展促使了武举制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文献综述法、专家访谈法分别对武举制和武术功力大赛各自的项目内容、评判标准、时代意义及其对武术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作了一个概述。通过列表对比得出武术功力大赛是武举制在新时期的复兴的结论。武术功力大赛脱胎于武举制,又不同于武举制,是对武举制的创新和发展,在项目内容及科技投入方面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宋代武举制发展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宋代武举制的产生、发展与完善等过程进行梳理,研究结果认为:宋代武举制几经波折终于形成制度;通过兴武学,颁武经,设武举,使宋代武举在制度上逐渐完善起来。但由于初期统治者严重防范心理和中后期"重文轻武",致使宋代武举制并未能实现以武强国的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8.
文章借助历史资料,采用地域文化学研究方法,探讨武举制发展的历史背景;以清代山东武举人和武进士人数的地域分布情况为例,统计了清代齐鲁地区武举人数与武术拳种的地域分布情况,分析了武举人数与地域环境、习武风气、民族性格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先秦的'士'最早为武士,武士是最低的一级贵族,为世袭。一般都认为武举制始于唐朝,事实上,非正式的武举制从隋就开始了。在武则天正式开举之前,已有了某些课程试练选拔武勇人才的做法,隋朝从禁武到出现非正式的选拔武备人才制度,形成于唐的武举制,完备于宋,发展于明,衰亡于清。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由于其自身的...  相似文献   

10.
宋代武举制度虽然较前朝完善,但宋代武举几经兴废,异化现象非常严重,具体表现为:宋代武举"以文制武"、"将从中御",武学是武举的附庸,武举录取人数太少,武学规模太小、武将官员补充、晋升不以武举科考为主等,宋代武举异化原因有显性原因与隐性原因两种,文章试图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更进一步地去研究宋代武举异化及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1.
邵刚 《体育科研》2020,(6):58-62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古汉语考释法等,对二十余部清代笔记进行了地毯式搜寻。搜集的到有关清代马术、射箭、武术、舞蹈、球类、棋牌、杂技、养生活动等大量体育史料,涉及清代教育、民俗、军事、养生、学术研究等多个层面,囊括了清代自上而下各个阶层,通过经整理研究,分析清代体育发展的特点。研究认为:清代贵族体育参与呈现“满族尚武,汉族好文”的民族差异 ;较之前朝,部分传统体育活动在这一时期走向衰落 ;受政治环境影响,清代体育考据研究兴盛。清代笔记具有重要的体育史料价值,但在使用时也要注意对史料的辨讹。  相似文献   

12.
李君华 《体育与科学》2011,32(3):110-111,120
武举制对传统体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但由于武举制度自身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延缓了武术发展的步伐。清朝作为近代历史的开端,武举制度在清朝的延续和废止,为我国武术运动在民间全面展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清朝武举制度结束的背景,是武术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13.
唐代尚武的社会风气,与其当时的制度与社会大背景有关。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得出:民族文化融合使北方民族本身具有尚武基础。唐代帝王尚义崇侠带动了社会任侠风气。府兵制度推动武术教育的大众化。武举制度的创立和奖励军功的举措,极大地刺激了民间习武的热情,使社会各阶层的尚武风气浓重。  相似文献   

14.
峨嵋武术门派分类中五花八叶是一种流传很广的,也被很多峨嵋派武术文化研究者习惯采用的分类方法。本文从五花八叶的具体内容,产生的历史原因,峨嵋佛教文化史考证,峨嵋武术历史记载,明清时候四川哥老会的历史等方面对此种分类方法的正确性进行考证,说明将峨嵋武术门派分为五花八叶的分类方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5.
"教法格"出现于宋代,是军事人才选拔、军事兵器规定,军队训练规章,将领晋升等统一明确的制度,该制度规范、系统地促进了军事训练的完善和战士的武艺的提高,深刻影响了民间武艺的发展。《武经总要》、《武经七书》、《教法格并图像》、《武举条例》、《在京校试诸军技艺格》等武学书籍以及军事制度都可统称为教法格。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介绍教法格形成背景的同时,分析出教法格对后世武术发展的巨大影响,从而对宋朝的武术发展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文章借助史籍对双节棍的历史渊源进行考证,结论为:"连枷"最早应用于军事作战的记载始于东周,至汉代已相当普及,祭祀用的"连枷舞",已具备套路运动的雏形;宋代是"连枷"发展完善的时期,专门应用于军事上的"铁链夹棒"逐步代替了生产劳动工具的"连枷","夹棒"之类杂剧的盛行,推动了套路运动的发展;元代"夹棒"的演练更趋于艺术化,配乐形式的运动相继出现;明代的"夹棒"已真正成为武术的器械之一,并且出现了相应的武术流派;"连枷"之于清代,用以展现皇权的威仪,不论是"兵"或者是"农",历史地位最高;另外,从军队的武器配备来看,汉人对"连枷"使用可能更加习惯和便利。  相似文献   

17.
武术古籍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东传朝鲜半岛的重要载体,在中朝武艺交流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为探明中国武术古籍在朝鲜半岛传播的时间、路径、背景及产生的影响,在归纳中国武术古籍代表书目的基础上,对古代中朝史料展开文献学分析和历史考证,并通过韩国相关数据库以及朝鲜《武艺图谱通志》所列参考书目,检索朝鲜正史与经籍所涉中国武术古籍的信息。研究表明,壬辰倭乱爆发后,朝鲜为改变武备废弛、兵力羸弱的不利局面,通过赐书、赠书、购书等途径慕求中国武术书籍,购书是中国武术古籍东传朝鲜半岛的主要渠道。绝大多数中国武术书籍于16世纪末期至18世纪末期东传朝鲜半岛,对朝鲜武艺发展影响深远,促进了明清武艺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奠定了朝鲜武艺发展的理论基础,推动了中朝两国的武艺交流。中国武术古籍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是在以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武艺圈内发生的文化转移现象,亦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博大精深、泽被四方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史志与文献分析,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及政治学等理论探讨了在文官治国之下文官对武举制度以及武举人的纠结状况。这种纠结矛盾的情结从统治者与文官对于"尚武"与"禁武"的傍徨,行武举制度而不重武举,选武举人而轻视武举人等等可以窥见。武举制度只是文官治国的手段之一,是一种既可以稳定文官,又可以安抚武官的政治手段,而非尚武精神地体现,就武举人而言始终没有摆脱"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境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