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忠实的《白鹿原》自问世以来就被看作是一部“民族秘史”,有着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处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与关中的地域文化共同塑造了《白鹿原》的精神内核,其中儒家文化对其影响尤为深远。小说的核心人物白嘉轩是传统儒家文化坚决的捍卫者和守护者;小说中最重要的权力场域——祠堂更是完全依照儒家文化所派生出的宗族思想来运行的。儒家文化对《白鹿原》的塑造是全方位的,既参与了其人物性格的养成,又赋予了小说鲜明的历史意识。研究儒家文化对《白鹿原》的塑造,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入地认识小说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肖洛霍夫是苏联著名作家,他创作的《静静的顿河》获得了196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陈忠实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白鹿原》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通过对《静静的顿河》和《白鹿原》的比较分析,我们可看到陈忠实在小说的创作思想、人物形象塑造和审美价值追求等方面都受到了肖洛霍夫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化的反思和坚守──《白鹿原》主题解读沈庆利透过《白鹿原》深层的本文结构,我们不无惊讶地感受到了两个表现得如此强烈却又不那么合谐的音符:文化的反思和坚守。吃惊之余,疑惑的产生是必然的:陈忠实能够把它们协调得很好吗?笔者正是带着这样的好奇,走进《白鹿原...  相似文献   

4.
通过《白鹿原》中女性的整体形象分析陈忠实等男作家的男权思想。我们认为,《白鹿原》中多角度地再现了一夫多妻制,表现出作者对一夫多妻制的潜意识推崇;作品突出地表现了女人的物性和工具性,并且用美貌、贤良等男权审美标准评判女性,女人的凶死命运也表现了宗法制度仇视女性的价值倾向。《白鹿原》还采用了典型的男性化的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的雕像──论白嘉轩与隋抱朴宗元,姚明霞阅读《白鹿原》似乎让人感受到《古船》的影子。陈忠实也承认在写作《白鹿原》时受到过《古船》的影响。把这两部长篇放在一块比较分析,不难发现有许多相似和联系,特别是陈忠实和张伟都离开权威话语的阐释,站在人类文化...  相似文献   

6.
每一位作家的作品都体现着自己的风格特色。陕西作家的作品,语言特色尤为突出,其中又以陈忠实的《白鹿原》为代表。陈忠实在《白鹿原》中,使用了原味十足的本土词汇,具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使语言、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色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7.
《白鹿原》《四妹子》《长袍先生》《梆子老太》等是陈忠实先生的代表作品,陈忠实在他的这一系列作品中为我们展示了独具魅力的秦地物质生活民俗文化。通过对陈忠实小说与秦地物质生活民俗关系的探讨,能进一步了解关中地区其它民俗文化所形成的社会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红旗谱》和《白鹿原》是当代长篇小说创作中具有史诗般品格的两部巨著,它们在审视历史、表现民族命运和民族精神、塑造人物形象、探索民族风格方面各尽其妙,各臻其美,但《白》在创作思想、创作方法等方面又有新的拓展  相似文献   

9.
白嘉轩是陈忠实在长篇小说《白鹿原》中倾注全力为我们塑造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形象。在这个形象身上,熔铸并寄寓了作者对我们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复杂而深刻的思考,表现了传统文化对华夏子孙的深远影响。白嘉轩从清末民初的历史背景中走来,经历了关中地区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正质负质在他身上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艺术再现。面对这样一个丰厚、复杂的审美对象,我们很难用一个"好"或"坏"字来进行简单的判断,从而得出非此即彼的结论。陈忠实笔下的白嘉轩,是由白、鹿两大牲组成的白鹿原上白家的一家之长。他有高…  相似文献   

10.
1992年出版的《白鹿原》是一本长篇小说,它也是我国小说中家族母题叙事中意义重大的文学作品。其重要意义在于在爆发的五四运动中它是一篇在母题小说中具有人性的救赎和叛逆的模式,而且它还揭示了在我们中国的家族制度崩溃时最常出现的一种必然的特别的现象——家族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分流和抗衡。因此研究《白鹿原》的家族母题叙事,完完全全可以从小说里面看出当时旧中国处于一个什么状态,当时旧中国下面的封建家庭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1.
陈忠实的《白鹿原》展现给我们一个民族近百年的历史巨变 ,作品在思想性、文化性、艺术性方面均表现出了明显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白鹿原》这部长篇小说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小说从历史的跨度上囊括了新、旧民主革命两个时期,写了半个世纪的沧桑变化和两代人的命运史。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里,民主政体处在探索建设之中,封建制度逐步走向没落与解体,社会现实中充满了新与旧的冲突。《白鹿原》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让我们看到,文化在人的身上所烙刻的印迹,领悟到人、历史、文化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小说里的主人公是如何在新、旧文化的冲撞与融合中去适应、调和的。  相似文献   

13.
论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基本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是2 0世纪中国文化裂变的阵痛中心,也是2 0世纪汉语文学最重要的话语资源,因此乡村小说便成为2 0世纪汉语文学中成就最高的领域。站在今天的认识高度,从作家的主体立场、审美视角、叙事策略,及其在现代性建构中的意义等角度进行考察,2 0世纪乡村小说呈现出三种基本传统:从鲁迅到韩少功是以知识分子立场、文化批判形成的启蒙传统;从废名、沈从文、孙犁到汪曾祺、贾平凹是以知识分子立场、人性审美形成的诗化传统;从赵树理、柳青到高晓声、路遥是以农民立场、现实视角形成的“史诗”传统。这三种传统,在90年代出现的乡村小说《白鹿原》中实现了全面整合与超越。《白鹿原》由此获得了将中国乡村小说推向成熟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时代的壮丽画卷艺术的瑰丽珍品──《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比较胡文新《红楼梦》自18世纪中叶成书以来,以其巨大的思想艺术成就,拨动了亿万读者的心弦,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名著。《傲慢与偏见》由19世纪初期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所创作。在作品中,作家以其...  相似文献   

15.
曹禺是大家熟悉的剧作家,他从一九三三年开始从事话剧创作以来,半个世纪中写下了《雷雨》、《日出》、《北京人》、《明朗的天》、《王昭君》等十几部优秀话剧,他的辛勤创作为我国话剧艺术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及其创作思想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雷雨》剧本中,表现戏剧语言张力时,作家经常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运用人物对话和舞台说明,运用戏剧中的矛盾冲突等艺术手段,这些艺术手段,有利于丰富文本的信息含量,扩大读者的信息视界,展示文字的内在真义。  相似文献   

17.
艺术修养已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持续发展难以逾越的瓶颈。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文化创意产业和数字内容产业迫切要求《图像处理》课程打破技术与艺术的界限,将艺术理论知识有效的贯穿到技术学习中。在重构《图像处理》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艺术感觉为主旨,围绕色彩系统理论主线,一改单纯技术操作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从色彩概念学习的角度对运用技术提升艺术理论修养进行探索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悲剧艺术是从审美角度讲的,它是指美学范畴的悲剧,即黑格尔所说的“悲剧性的艺术”。其悲剧性可以渗透到文学、音乐、绘画、舞蹈、影视艺术等各种门类的艺术中。如戏剧《哈姆雷特》、小说《水浒传》、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柯勒惠支的版画《俘虏》、古代乐舞《国殇》、电视剧《渴望》等都是悲剧艺术。悲剧艺术以戏剧类型的悲剧为主而兼及其他门类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余华的《活着》其教育意义远大于艺术价值。从《活着》作品结构来看,该部作品以男主人公人生故事为背景,在人生价值、人生意义及人生磨难等多个维度,推进多元化艺术视角,通过艺术信息传递引发读者反思,从而,传播积极、乐观人生态度。正是由于余华的《活着》在文学特征、叙事策略上更贴近现实生活,加之该部作品与同时期文学著作在艺术刻画、人物塑造上有着极大的不同,使其能更好地被读者所接受,并提高读者沉浸感受,为该作品更好地在新时代多样性文化视角中更好地发挥余温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诗经》"二南"的地位和重要性历来被诗学家所公认。自毛《序》以来,关于"二南"的内涵难有定论。客观地对"二南"作整体性考察,不难发现它的主题是两组有关婚嫁、家庭和宗族繁衍的诗,其艺术形式也不乏咒祝式的歌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