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运用生物力学原理与方法,对太极拳竞赛套路高难度B级跳跃动作旋风脚转体360°接提膝独立起跳技术进行运动学特征的研究,揭示了起跳技术特点及运动学规律,为丰富和完善太极拳难度动作技术理论,科学指导运动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莫斯科1994年艺术体操冠军赛单足转体动作的统计分析发现,俄罗期艺术体操单足转体动作类型较为多样化;单足转体的难度和完成质量是决定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转体时,提踵高度和转体稳定性密切相关,故在训练中应两者同时并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竞技太极拳竞赛规则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竞技太极拳发展趋势影响的分析,得出结论:竞技太极拳竞赛规则的发展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她对太极拳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太极拳的竞技比赛上,还包括太极拳社会民间活动的普及、太极拳国际化的推广。《全国武术比赛竞赛规则》和《全国太极拳剑竞赛规则》这两本规则目标定位不同,两本《太极拳竞赛规则》在修订上还需完善。太极拳的《两本规则》要互有分工、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4艺术体操主要转体类型的生物力学分析4.1转体类型分析讨论4.1.1简单转体加维尔多夫斯基(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教授)和利西茨卡娅也将该类转体中的个别动作“上步并腿转”,“迈步行进转体”,“交叉转体”和“跑跳转体”列为特殊组别[1]。图1A1就是其中一...  相似文献   

5.
对近些年出现的转体投掷标枪技术和传统的直拉引枪技术进行比较 ,发现其重要的特点是转体中完成引枪 ,转体程度圈套 ,最后用力阶段躯干同时绕垂直轴和水平轴转动 ,最后用力距离加大。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和日本两个在太极拳发展中有代表性国家的太极拳练习者进行了社会学比较分析发现 :太极拳在中、日两国的发展十分迅速 ,参加太极拳练习的人数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两国太极拳练习者在锻炼效果的主观评价方面 ,存在着十分显著的差异。中国的太极拳练习者对练习效果的主观评价除了在“满足娱乐需要”方面与日本的太极拳练习者有着一致的看法外 ,其余均高于日本。这一现象既与两国的文化背景有着一定的关系 ,同时也与两国太极拳练习者对太极拳拳理的理解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7.
试论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太极拳意愿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个体访谈以及数理统计的方法,探索了大学生太极拳学习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社会文化氛围对太极拳文化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对太极拳的认识程度及兴趣,高校在太极拳教学中的方法和措施等影响了大学生学习太极拳的意愿。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美学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中国哲学与美学视角,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美学思想的影响,提出构成太极拳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太极拳美学思想、起源、发展进程等不同侧面的分析研究,增进国人对太极拳的进一步认识,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太极拳理论体系框架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的太极拳练习者约有上亿人。太极拳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代名词之一。近年来太极拳在日本迅速发展,练习人数与日俱增,但是,由于中国与日本的生活环境及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性,导致2国人们练习太极拳的条件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希望通过了解中国和日本太极练习者练习太极拳的条件,发现太极拳发展和普及的优势与劣势,为太极拳未来的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访谈法和综合分析法,对日本横滨市(包括太极拳协会、太极拳辅导站和辅导班等)和中国北京海淀区(太极拳辅导站和辅导班等)各发放调查问卷100份,进行2个地区的太极拳练习者练习条件的具体调查,然后对比分析两国太极拳练习者的练习条件及与练习条件相关的生活状况和生活环境等,同时根据对练习者的调查发现太极拳在国内外发展中的异同点和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太极拳的特点作用进行梳理,系统地论述了太极拳对老年人身体、心理的影响,认为老年人练习太极拳对其身体和心理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摘要:为探索实施新规则对太极拳推手技术运用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第一、二届全国武术运动大会太极拳推手比赛男子冠亚军决赛及2015年第八届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比赛各个级别前8强运动员的技术运用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新规则对太极拳推手的竞赛方法、裁判职责、评分办法、场地及服装等方面进行了修改,其指导思想体了现太极拳推手项目特色,增加了太极拳技法的运用。新规则对技术的主要变动是:第一,将活步改为定步推手;进攻时在盘手状态下进行;严格执行搂抱处罚、取消优势获胜。第二,鼓励使用技术动作,使用规定动作可累计加分。新规则对太极拳推手技术的影响:太极拳推手技法更加丰富,技术风格突出,项目特色鲜明。太极拳推手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在对太极拳“核心”技术回归的前提下,注重太极拳盘手中“听”劲的提高、组合劲力的主动进攻以及“化发劲”转换能力的防守反击。  相似文献   

12.
太原市社区居民太极拳活动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太原市社区太极拳组织及工作开展的现状全面考察,分析社区太极拳活动在组织、管理及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太原市社区居民太极拳活动的对策,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对太极拳活动的认识,加大对社区太极拳活动的宣传力度,加强社区指导员和专业教练员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调研等,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大学公共体育太极拳选项课的设置可行性进行论述,并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开设太极拳课程进行利弊分析,指出开设太极拳选项课符合西部大学公共体育教学,突出太极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摘 要:为了研究太极拳练习者不同技能水平对人体生理反应的影响。调查和比较了10个高水平太极拳运动员和10个普通水平太极拳练习者在简化24式太极拳练习期间的生理参数。在太极拳练习中发现高水平组在能量消耗、心率、摄氧量和潮气量上明显高于普通组。另外,高水平组在吸气时间上明显低于普通组。结果表明,技能水平对太极拳练习中的心肺和代谢反应有相当大的影响。不同水平的太极拳练习者,可能有不同的练习方式,这种练习方式上的差异被认为是导致两组反应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以太极拳练习史在1年以上的115名少儿为实验对象,并随机抽取120名没有太极拳练习史的少儿为对照组,观察太极拳练习对少儿体质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某些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方面差异显著。结果表明,太极拳练习对少儿的体质健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关于太极拳发展动力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太极拳发展动力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健身价值的定位是太极拳发展最鲜明的旗帜;深厚的文化意蕴是太极拳发展历久不衰的内在动力;理论的繁荣是太极拳发展深厚的物质基础;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广是太极拳发展的外部保证;竞赛交流活动的开展是太极拳发展的根本动力;独特的社会功能是太极拳发展的潜在动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太极拳教学,遥测高校体育弱势群体演练42式太极拳过程中的心率变化。结果表明,42式太极拳能够对弱势群体产生一定的负荷;在肺活量和情绪调节方面,也有明显的影响,42式太极拳对健身有促进作用,可作为普通高校体育弱势群体锻炼身体的首选项目。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拳文化特质与演变历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作为中国武术重要拳种之一的太极拳,自诞生起就具有典型的高雅文化特质。其拳理是吸收了太极文化、儒家文化及道家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形成了完善的太极拳理论体系。其拳法是博采了众多武术拳种之长,形成了独特的太极拳技术风格特征。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理论体系成熟的体现,也是中国武术文明化进程的使然。在近代大众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太极拳技术上体现出由繁至简的演变特点;太极拳文化体现出由高雅到通俗的演变特征;太极拳受众体现了从少数武术精英修习到大众参与的特征。太极拳所具有的高雅文化特质被不断消解,从而影响了太极拳的文化形象。坚守太极拳高雅文化特质的本源,以“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共存的发展思路,促进太极拳的普及与推广。  相似文献   

19.
从生物力学角度揭示杨式大架太极拳的技术特征 ,从关节角度定义杨式太极拳大架概念 ,对杨式大架太极拳身型技术要求 ,下肢步型的膝角等关节角度进行研究分析 ,发现下肢的关节角度具有良好的发力、稳定特性 ,揭示出太极拳的诸多特点 ,并且认为 ,决定太极拳动作间架的第一成因是它的技击性 ,充分说明太极拳动作的技击特点。  相似文献   

20.
转体类动作在体操项目中是非常普遍的动作,可是,在实践训练中,很多运动员在做转体类动作时,都会出现转体越来越早的现象.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早转现象进行研究,并为广大专家、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