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世纪以来的现代岭南文学带有鲜明的地方性烙印,总体上呈现出平民化特征,成为岭南精神价值的重要表征。岭南文学整体呈现的大众化、世俗化倾向具有积极意义,披露了岭南文化背景下地方性知识与文学创作、边缘与中心既互相包含又互相消解、转化的特殊关系,揭示了自由宽松的文化环境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现代岭南文学的基本风格,分析其基本特点、成因及启迪性价值。  相似文献   

2.
岭南都市文学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较突出的有思想深度的欠缺、题材与技巧的固定化、审美模式的单一性等等。这与岭南都市文学的文化背景有直接关系。岭南文化既有传统的一面,也渗透着后现代的影响。论文着重分析后现代背景下岭南文化浸润中的岭南都市文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探讨其自我超越与提升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视野下,唐代岭南商业文化一方面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市场形式、流通手段、对外贸易及其管理方面,都攀上了封建商业文化的高峰;另一方面,唐代岭南商业文化还遗留着奴隶制商业文化残痕,并因中原儒家文化的介入,在整个岭南文化中的优势地位受到了挑战.  相似文献   

4.
岭南学表述特征所折射的审美意识,既反映了本土化的传统命运,又反映在审美视界与艺术维度的自我建构上。从这一角度去考察,就能够为岭南学在深化化特性,增强艺术感染力,扩大影响方面提供基础与支持。  相似文献   

5.
史称岭南的广东,在近代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斗争的前沿.随着社会的变化,岭南近代文学从传统的封建文学偏离出来,发生了新变.在变化中起导向作用的是文学价值观的变化,它突出地表现在人民的地位、两方的价值、文学功能政治化和文学语言语体化等方面.新的文学_价值取问,丰富和发展了岭南近代文学,而且超越了地域的界限,影响和指导着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学地理视野下,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农村图景反映了近代岭南乡村存在的财产纷争、武力争夺土地、教育腐化等诸多原始生态环境,构筑了农村生存空间的立体图景。这是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民贫国弱的境况,封闭、隔绝的自然地理空间使其精神也陷入自闭的境地,但并未找到有效的自救途径。只有少数小说提出,似乎唯有实业才可以改善腐朽的乡村生态。这对当代农村建设有镜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岭南近代文学的研究(1919—1979)可分为发轫期和曲折期两个阶段。发轫期的研究成果过多集中在对岭南诸大家如黄遵宪、吴趼人和苏曼殊等人的论述上,其特点是研究面较窄、研究程度较浅;曲折期体现了文学研究的曲折性,由于受到政治因素的严重影响,文学研究服务于政治运动,六七十年代甚至出现了不少偏差。  相似文献   

8.
儒学在岭南的传播与发展经历了从儒学岭南化到岭南化儒学的发展过程.陈白沙通过兴办学校、发展教育、宣传儒家经典等方式,建立江门学派,构建“心无内外、理无内外”的白沙心学思想体系,从而促进了儒学岭南化向岭南化儒学的转变,江门成为岭南儒学的重镇.白沙心学开启了明代心学的源头,成为岭南化儒学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木棉因其独特的形态以及强烈的地域性,成为了岭南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意象,相关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和数量繁多。在众多的岭南文学作品中,木棉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主要为革命精神的符号、独立坚韧的象征、独特的地域标识,这使得木棉意象在岭南文化建构、城市形象塑造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深入研究、打造木棉意象,有利于避免城市形象趋同、文化内涵匮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报刊发表成为岭南近代小说的一种主要传播方式。是一种改变传统文学传播方式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深刻转换。这种历史转换促进了岭南近代小说创作,带来了这一近代以来中国文学重要文体的迅速兴盛。中国近代文学诸文体的变革与兴盛,也与报刊传播有着密切关联。报刊传播与岭南近代小说兴起的密切关系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中国文学的近代变迁。  相似文献   

11.
岭南文学风格的养育与生成,与其文化背景相关连,并渐次被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岭南海洋诗词寄托了诗人的独特情感体验与海洋印象,展现了岭南海洋文学直面人生、干预现实的态姿。  相似文献   

12.
近期,中国作家协会、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岭南文学新实力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10位身在广东的中青年作家成为国内文学界关注的对象。这10位作家近年来创作十分活跃,作品影响广泛,各具风格特色。他们的作品以复杂的体验表达了时代的痛感。  相似文献   

13.
汉唐间岭南地区的社会发展,是岭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而民一时期岭南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民族融合促进了岭南社会进步与发展,而社会进步又反过来促进了民族出合的更深层次进展.这种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为未来社会的更大进步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4.
昌庆志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5):72-75,86
苏轼贬谪岭南后,在跟该地的养生文化接触过程中,开始自觉地利用、建设与传播岭南养生文化。本文将立足于苏轼与岭南养生文化的关系,来剖析苏轼在贬谪生涯中最本真的生命形态,以及他对岭南乃至整个北宋的养生文化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半个多世纪以来,岭南建筑师坚持不懈地在现代建筑创作中探寻岭南地域特色,形成了享誉海内外的岭南建筑学派.三代岭南建筑学派的代表人物夏昌世、莫伯治、何镜堂从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和建筑意境三个方面对岭南地域特色的探索,发生了由表及里至核的转变与升华,而建筑师们自身的建筑教育背景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影响这种转变与升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陶塑脊饰是岭南传统建筑装饰"两塑"之一,是岭南特有的传统建筑脊饰,是建筑空间表意的重要元素。岭南传统陶塑脊饰在国内保存比较完好的仅为广州陈氏书院、佛山祖庙、三水胥江祖庙和德庆悦城龙母庙四处(港澳台、泰国、缅甸、越南、新加坡等地还有遗存)。在与岭南传统建筑空间的关系上,陶塑脊饰首先强化了建筑空间的边界,引导了建筑空间的序列;其次界定了人的心理空间范围;最后营造了建筑空间的氛围,表征了建筑空间的性质。在与岭南传统建筑装饰的关系上,陶塑脊饰是岭南最高等级的传统建筑装饰,是灰塑在材料上的继承和发展,其题材也代表了岭南传统建筑装饰的特色题材。  相似文献   

17.
张九龄能够成为初盛唐之交的一位重要诗人,源于南北文化的交融,而他政治上的失败和文学上的缺陷也同样与他是一个岭南人有关。  相似文献   

18.
岭南俗信是一种独具特性的民间文化,它与道教存有亲缘关系,其俗性率朴、巫俗庞杂契合道教的文化精神,其图腾崇拜、神仙信仰与道教信仰一致,有利道教的南传发展。汉晋时期,岭南成为中国道教的重镇,亲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近期,中国作家协会、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岭南文学新实力”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10位身在广东的中青年作家成为国内文学界关注的对象。这10位作家近年来创作十分活跃,作品影响广泛,各具风格特色。他们的作品以复杂的体验表达了时代的痛感。  相似文献   

20.
岭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岭南民间工艺美术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岭南人的审美情趣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它与人民的经验、信仰、风俗习惯密切联系,其多数直接表达了人们喜乐的方式.但是现在面对着全球化和现代化潮流前所未有的冲击,岭南民间工艺美术面临着后继无人,青黄不接的严峻挑战.笔者通过对岭南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如广绣、佛山年画等的研究,来探索岭南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